文 | 來咖智庫,作者 | 追辛,編輯 | G3007
日前,理想汽車發布了 2022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報。财報顯示,2022 年 Q4 理想汽車營收同比增長 66.2% 至 176.5 億元,全年營收 452.9 億元,同比增長 67.7%。同時,2022 年理想汽車的淨虧損額,從前一年的 3.21 億元擴大至 20.3 億元,未能實現 " 告别虧損 " 的目标。
财報還披露,理想全年交付約 13.3 萬輛,同比增長 47.2%。以 36.55 億元經營虧損計算,去年理想汽車每賣一輛車約虧損 2.74 萬元。
而從市場來看,對于理想汽車的産品策略仍存有質疑,甚至直言 " 一個車型三種配置,命名了三款車 "。與此同時,在面對新一輪價格戰和智能化發展的當下,理想在競争中能否繼續保持現有市場地位、走得更遠,也更值得關注。
連續五年虧損,營收和車輛毛利率 " 雙降 "
在 " 蔚小理 " 三家造車新勢力中,此次理想汽車率先公布了最新财報。
财報數據顯示,2022 年四季度的收入貢獻了全年收入的 39%,其中車輛銷售收入爲 172.7 億元,較 2021 年第四季度同比增加 66.4%,較 2022 年第三季度的 90.5 億元增加 90.9%。
理想汽車表示,車輛銷售收入較 2021 年第四季度增加,主要由于 8 月底理想 L9 開始交付和 11 月理想 L8 開始交付提升了第四季度車輛的平均售價,以及車輛交付量的增加。
毛利表現上,2022 年理想汽車的毛利爲 87.9 億元,較 2021 年的 57.6 億元增加 52.6%。但是,整體毛利率及車輛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2022 年的毛利率爲 19.4%,而 2021 年爲 21.3%。2022 年的車輛毛利率爲 19.1%,而 2021 年爲 20.6%。理想汽車方面表示,毛利率下滑主要是由于 2022 年與理想 ONE 有關的存貨撥備及購買承諾損失,被 2022 年第三季度起開始交付的理想 L 系列較高的車輛毛利率部分相抵銷所緻。
淨利潤方面,理想汽車第四季度淨利潤爲 2.65 億元,市場預期淨虧損 1.11 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 2.96 億元。整個 2022 年,理想汽車仍處于虧損狀态,全年淨虧損 20.32 億元,上年同期淨虧損 3.2 億元,自 2018 年以來已連續五年虧損。
對于 2023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理想汽車方面表示:預計 2023 年第一季度實現交付量 5.2 萬至 5.5 萬輛,同比增長 64.0% 至 73.4%;收入總額預計爲 174.5 億元至 184.5 億元,同比增長 82.5% 至 93.0%。
" 套娃式 " 車型争議和增程式的前景
自理想 ONE 上市以來,單一車型以及增程式動力系統的問題,就讓其一直飽受争議。但從現在的車輛銷售情況看,理想汽車的這一策略還是能打,而策略本身如今也在發生變化。
目前,理想汽車在售車型有 L8、L9、L7(注:L8、L7 均有 Air、Pro 和 Max 三個版本)。其中理想 L9 在去年 6 月上市,售價爲 45.98 萬元,理想 L8 作爲理想 ONE 的換代車型,在去年 9 月 30 日上市,新車共推出 2 款車型,售價區間爲 35.98-39.98 萬元。理想 L7 在今年 2 月 8 日上市,共推出 3 款配置車型,售價區間爲 31.98 萬至 37.98 萬元。
此前,理想汽車 CEO 李想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理想 L9 和理想 L8 共同滿足 30 萬 ~50 萬價位的家庭用戶需求,理想争取 2022 年内實現單月收入過百億。兩款産品同時交付的時刻,也是時候該和連續七年的虧損經營說再見了。"
據媒體報道評論稱,L9、L8、L7 車輛外型幾乎一樣,隻是軸距和配置不一樣,理想汽車産品存在套娃的嫌疑。比如 Air 作爲基礎版本,價格最便宜,L7 和 L8 的 Pro 和 Max 版本,則是在加價 4 萬元後,增加 128 線激光雷達、高通 8155,以及 15.7 寸後倉娛樂屏等内置配置,L9 則是在加價 6 萬元後,增加車載冰箱、車載腳托、座椅按摩等家電三大件内飾。
對于外界質疑的 L 系列三款産品用戶重疊問題,李想坦言,L7 和 L8 面向的用戶非常明顯,交叉用戶并不多,并且 L7 的關注度也帶動了 L8 的關注量上升。" 通過 L7、L8、L9 的有效價格覆蓋,我們構建的不僅是一個産品線,而是一個産品的網。我們希望用戶猶豫選擇 L7、L8 或者 L9,而不是用戶來看我們的車,最後卻選了别的品牌。"李想還強調,L7、L8、L9 算三款車,每款的研發投入都是中國行業最高。
與此同時,盡管增程式這一技術路線不被業内看好,但理想汽車在銷售上的火熱,也引得岚圖、深藍、AITO、哪吒、零跑等諸多品牌,在去年也都加入到增程式電動汽車的賽道。中汽協的數據也顯示,2022 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達 151.8 萬輛,同比增長 1.5 倍,增速高于純電動汽車,而增程式電動汽車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快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不過,增程式電動汽車在部分城市的使用優勢在逐漸減小。根據《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消費者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上海市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這意味着,增程式電動汽車在上海無法與純電動汽車享受同等待遇。
因此,今年除了已經推出的 L 系列外,理想還将有純電動平台産品的發布。根據規劃,理想汽車正在研發兩個高壓純電動車平台—— Whale 和 Shark,并從 2023 年起,計劃每年至少推出兩款高壓純電動車型。據李想透露,理想汽車将純電産品系列的價格區間定在 20 萬 -50 萬元。
" 理想的自研 800V 碳化矽技術可實現 10 分鍾 400 公裏的充電速度,與 400V 相比可節省 15% 左右的電量。" 李想在提到純電産品時,介紹了目前理想高壓充電技術的進展。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爲,此前理想憑借單一車型月銷過萬,更容易形成規模化效應,導緻其一直在新勢力中保持較高毛利率," 但随着産品矩陣進一步豐富,一旦某款車型無法取得爆款銷量的成績,理想同樣需要面對高額的虧損。"
從以前的 " 三年一款 ",到如今的 " 一年三款甚至多款 ",理想的産品體系正在發生根本變化,而在從增程跨越到純電、從 SUV 跨越到 MPV 的過程中,理想是否還能保持領先?
從價格戰到智能化,競争的下半場
經曆了這幾年火爆的行情後,新能源汽車行業本身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首當其沖的就是新一輪價格戰。
2023 年開年,特斯拉借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正式退出的契機,率先在中國市場挑起了 " 價格戰 "。此後,包括蔚來、小鵬、飛凡、埃安、極氪、五菱在内的十餘個品牌都先後宣布旗下新能源車型優惠政策,優惠幅度從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有品牌部分庫存車型的降價幅度甚至高達 10 萬元。
有二級市場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 特斯拉降價就是開啓了一輪價格戰,會進而引發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優勝劣汰。國内車企跟進降價是迫不得已,如果不降價,可能會更快地被淘汰。其中價格戰、品牌戰将在 15 萬 -30 萬的産品價格區間打響。"
理想汽車的李想則認爲,2023 年新能源車企業進入了一個搶占市場份額的階段:" 我覺得 2023 年到 2025 年這三年時間是極爲殘酷的淘汰賽。因爲我認爲不需要那麽多公司。" 此次理想的财報也顯示,現金流方面,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理想汽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資爲 584.5 億元。
在全球不可逆轉的電動化發展趨勢下,爲搶占新一輪産業制高點,2023 年,全球主流車企已相繼宣布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标及規劃。比如 2023 年,吉利汽車集團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要實現翻番增長,超過 60 萬輛;廣汽埃安定下 " 保證 50 萬輛,争取 60 萬輛 " 爲 2023 年度銷量目标;上汽集團則将今年的新能源車目标銷量設定爲 150 萬輛。而小鵬汽車計劃 2023 年完成累計交付 45 萬輛。
在财報電話會上,李想給出了全新财年的目标,即 "2023 年拿下國内 30 萬元到 50 萬元價格區間豪華 SUV 市場 20% 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目前行業普遍認爲,智能新能源汽車競賽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則是智能化。工信部今天也最新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車産業将保持良好的發展态勢,工信部将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加快新體系電池、汽車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技術攻關和産業化應用。啓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加快 5G 車路協同的技術應用,促進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化的協同發展。
業内人士也分析指出,2023 年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發展重點将不再僅局限于自動駕駛、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智能網聯汽車配套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 車路雲 " 融合的智能網聯汽車運控平台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商業化運營等方面均有望成爲下一年度發展的重點。
對于衆多新能源汽車的參賽者,能否在今年的價格戰中勝出,并且抓住下一個風口,就顯得尤爲關鍵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