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 " 焖子 ",似乎讓我們重新回到了一家人圍坐一桌用餐的過往。隻有回到家庭之中,身處充滿愛和安全、溫暖的環境中,家的味道才能顯現。
作者 | 董克平
編輯 | 邢亞琪
題圖 | 視覺中國
我的老家在河北秦皇島,每逢過年時,餐桌上最常見的菜品多與豬肉有關,比如紅燒排骨、紅燒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道叫 " 焖子 " 的特色美食,這道菜将澱粉調稀調勻,加肉湯、肉末、醬油、蔥花,蒸熟後無論是炒還是做燴菜等,都十分美味。
2023 年 1 月 21 日,北京。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 圖 /IC )
小時候,我的姥姥是制作焖子的主力,後來母親接過這一重擔,再後來妻子成爲制作焖子的主力軍。令人頗感遺憾的是,後來無論妻子如何調制味道,做出來的焖子似乎總是讓人覺得稍有欠缺,而這是我和父親共同的遺憾。
2023 年夏天,我和妻子駕車從北京前往秦皇島時,在街邊的餐館内見到了售賣焖子的招牌。幾乎沒有猶豫,我便點了這一道菜。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餐館所制的焖子竟還原了我念了許多年、尋了許多年的味道,它讓我瞬間想起了在竈台前忙活的姥姥的身影。在餐館用餐結束後,我特意爲家中的父親打包了一份,父親後來用餐時也表現得很開心。通過這道菜,我們似乎重新回到了一家人圍坐一桌用餐的過往。
那麽,什麽是家的味道呢?在我看來,家的味道更像是一種溫暖、安全、無防備的就餐環境。在外就餐時,我們往往受制于用餐禮儀、人情規則等,這使得我們對摯友也總抱有禮貌之情。但當回到家中,與家人同桌用餐時,這種限制就天然地消失了,我們很少與父母在餐桌上客氣,也無須關心 " 語言的藝術 "。
當然,不得不承認,父親心中的 " 家的味道 " 與我心中的 " 家的味道 " 一定是不相同的。隻有回到家庭之中,身處充滿愛和安全、溫暖的環境中,這種味道才能顯現。所以說,家的味道更多的是一種懷舊情懷。
如今過年,家中已經很少再大張旗鼓地做菜了,更多的是在餐館下單後,由專人配送至家中,這跟我們小時候過年的氛圍大不一樣。小時候,物質資源十分匮乏,同住在一個院子内的往往是兄弟姊妹,大家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每逢春節一定會歡聚一堂。
那時候,人們對過年總有一種強烈的盼頭,這是因爲平日裏吃不着的東西、難以擁有的新衣服都有了名正言順的購買理由,這種盼頭是對補償的期盼。如今随着社會發展,購物消費已成爲人們的日常,生活富足之下,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也在降低。
2021 年 2 月 10 日,貴州貴安。人們在菜市場采購,準備年夜飯。 ( 圖 / 視覺中國 )
在餐館内,人們對過年的菜品有了更多選擇。我記得北京本地餐館剛出現時,其菜單往往以紅燒帶魚、紅燒茄子、西紅柿炒雞蛋等家常菜爲主;20 世紀 90 年代,北京幾家大的餐飲單位開始出現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梅菜扣肉等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菜品。這是因爲随着社會發展,一個城市的人員構成發生了變化,人的多樣性造成了口味選擇的多樣性,餐館要在城市裏生存就必須豐富自己、改變自己,以擁有更強的普适性。
種種變化之下,我與家人仍十分重視春節,張貼對聯、吃餃子等仍是我們家中不可忽視的習俗。在我看來,人們對春節始終心懷期待,更多是受文化因素的影響,物質因素的作用已經非常微弱了。春節已經成爲将家庭聯系在一起的一個重要節點,我的血液裏還流淌着對家族的依戀。
這與現代年輕人的親情觀可能并不相符,原因大概是我們這代人以及父母那代人多是多子女家庭,而我們的後代多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甚至與堂親之間也甚少往來。當他們長大後,各自有了家庭、事業時,彼此之間的物理距離難免會越來越遠,過年吃年夜飯自然就變得極爲難得。
在快速的社會節奏下,預制菜也走進了年夜飯。在我看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緩解時間焦慮或者說降低節奏的有效手段。社會上之所以對預制菜批判良多,多是因爲我們總是用農耕文明的審美标準來衡量工業社會的标準産物,這是一種畸形的、落後的評判标準。要我說,标準化不是美味的天敵,隻要功夫下得深,标準化下也有美味。
2013 年 2 月 21 日,江西新餘。當地人正在準備過年的大席。 ( 圖 / 視覺中國 )
現實生活中,許多餐飲單位的廚房已經成爲了加熱間,前期食材的清洗、切、烹饪等已經在食客看不見的地方秘密完成了,而餐飲單位需要做的隻是在菜品上桌前,将其加熱。預制菜适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爲人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也爲酒樓分化提供了基礎。
我至今也不太支持以八大菜系來劃分中國的美食,爲什麽呢?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同處一個省份的人們在飲食習慣上并不完全相同,有些甚至完全不同,比如蘇南、蘇北的飲食習慣差異極大,但仍同屬蘇菜。我始終覺得,以中心城市劃分飲食可能更有說服力,比如說 " 洛陽菜 "" 開封菜 " 肯定會比 " 豫菜 " 更精确。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千年農耕文化積澱形成的,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得到改變。但是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些習慣會慢慢改變、融合,以适應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整體來看,我們的飲食是向着更健康、更新鮮的方向演化的,而我們隻能用有限的生命見證漫長的風味變化史,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必然。
運營:小野,排版:李淑瑩
作者:董克平
原标題:《在一道 " 焖子 " 裏,吃出家的味道》
本文首發 653 期《我的菜》
點擊封面即可獲取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