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2 月下旬,李先生在抖音上搜索 " 财運不好怎麽辦 " 時,刷到了不少 " ‘銀行土’能帶來财運 " 的視頻,評論區有很多人在讨論。也有人看到 100 克 " 銀行土 " 才花十幾元,就嘗試買了一點,過了兩天後又買了點 " 銀行灰(點鈔機的灰塵)"。
2 月 26 日,記者浏覽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發現,有不少店家在出售 " 五大銀行土 "" 四大銀行水 "" 五大銀行灰 "" 五大銀行葉(樹葉)" 等帶有玄學元素的 " 商品 ",甚至有店家在銷售 " 葉灰水 " 組合或 " 水土灰 " 組合,售價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在一些電商平台上,這些 " 商品 " 顯示已經銷售了 10 萬件,甚至 200 萬件。
對此,艾媒咨詢 CEO 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玄學營銷一般結合傳統文化、地域民俗和現代科技,創造出一些新穎有趣的手段來吸引消費者,同時結合消費者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特定的情景例如工作壓力、考試壓力、情感困擾等,來放大消費者的情緒價值。他建議消費者要更理性一些,不要過分相信這種營銷手段,可以尋找更科學、更理性地宣洩情緒和體驗社交的方式。
2 月 27 日,記者在電商平台上搜索 " 銀行土 "" 銀行水 "" 銀行灰 " 等字樣時,發現已經搜不到相關 " 商品 " 推介。記者于 2 月 26 日溝通過的商家也已将上述 " 商品 " 下架。2 月 27 日,記者就 " 售賣這類‘商品’的準入和審核機制 " 等問題聯系相關電商平台,截至發稿未獲回複。截至發稿,相關電商平台均對銀行相關的玄學元素 " 商品 " 進行了下架處置。
沾上 " 銀行 " 的玄學元素
李先生在一家經營 " 迷你水稻 " 産品的網絡商店工作。他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很長很細的水稻,銷售對象是家長,買回家可以種出水稻,讓孩子參與整個種植的過程,對水稻有深刻的認知,從而理解米飯的由來,但他不理解爲何這麽有意義的商品會銷量不佳。
工作不順之外,他感覺最近運氣也不太好,經常會 " 破小财 ",例如手機被摔、丢錢、騎車被撞等。在諸事不順的狀态下,李先生嘗試在社交平台上尋求破解之道,偶然間刷到了 " 銀行土 " 的視頻。
" 如果你有遇到噩夢驚醒、事業受挫、錢财流失、體弱多病、投資無收益等情況,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有被吓到,小孩半夜總哭鬧的,我有辦法幫你解決。" 一位售賣 " 銀行土 " 的店鋪客服宣稱,這些土來自國有銀行網點附近有綠色植物的土壤,由老師傅親自收集,已祈福開光,具有招财聚财、化解煞氣的作用。
該名客服宣稱,這些土是從河北保定的銀行網點挖的,并非來自銀行總部。之所以不在總部收集,一方面是總行管控嚴格,另一方面是成本較高,但是哪裏的土都是一樣的,用的都是國有銀行的 " 氣 "。他解釋稱," 氣 " 可以理解爲屬性。國有銀行的優點是帶有 " 皇家氣 ",而且不會倒閉,但其他中小銀行有倒閉的可能,而且不帶 " 皇家氣 ",所以他們店鋪隻出售 " 國有銀行的土 "。
從小在閩南地區生活成長的李先生受當地民間風俗文化的影響,對招财聚财一類的事物很感興趣,因此當看到推介 " 銀行土 " 有類似作用的時候,他就下單了。把 " 銀行土 " 買回家後,他感覺效果一般,沒有什麽讓他喜出望外的事情。他看到商鋪裏還有賣銀行點鈔機的灰塵,價格也不貴,就又購買了一些。
讓李先生感到驚喜的是,一直不見起色的 " 迷你水稻 " 突然在兩天之内賣出了幾十件。老闆也答應近期考慮給他漲薪,這是李先生盼望已久的事情。
李先生表示,他曾經也嘗試通過咨詢心理醫生的方法解決自己的苦悶,但發現一小時幾百元的心理咨詢也沒有弄明白原因,而幾十元的 " 商品 " 就能給他帶來好心情、好狀态,即便是心理慰藉,也不妨是件好事。
消費者應适可而止
記者在電商平台上浏覽發現,100 克 " 銀行土 " 的售價在十幾元至二十元不等,此外,記者還在電商平台上看到有店家售賣 " 四大銀行水 "。一位店家宣稱," 銀行水 " 是混合極陽水、開光水調配而成,也具有改變磁場、提升财運的作用。除了土和水之外,在電商平台上還有 " 銀行灰 "" 銀行葉 " 等單品出售,甚至有店鋪會銷售 " 葉灰水 " 組合或 " 水土灰 " 組合,這些 " 商品 " 的售價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在一些電商平台上,這些 " 商品 " 顯示已經銷售了 10 萬件,甚至 200 萬件。有很多網友留言評論,有的店鋪留言數量高達 1.9 萬條。
對此,張毅表示,在以前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這種玄學營銷在很多農村和城市地區也存在。這種現象的發生有一定傳統文化、民間風俗的影響,但從目前來看,更多還是社會和心理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張毅認爲,這種玄學營銷,本質上是一種情緒上的寄托,能夠幫助消費者獲得一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積極的信念。他同時表示,玄學營銷一般會結合傳統文化、地域民俗和現代科技,創造出一些新穎有趣的手段來吸引消費者,同時結合消費者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特定的情景例如工作壓力、考試壓力、情感困擾等,來放大消費者的情緒價值,某種意義上也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張毅認爲,對于消費者而言,宣洩情緒和體驗社交有很多種方式,情緒療愈和文化傳承也有很多其他的途徑。如果過度依賴這種玄學元素,甚至發展到沉迷的狀态,對社會和自己都會産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建議消費者要更加理性一些,不要過分相信這種營銷手段,即便作爲一種日常話題或者社交方式,也應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