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新能源沒電了?
一鍵搖樁,然後充電樁自己來找車,上門服務。
整個過程全自動對接插拔,完全不用用戶動手。
充完之後,你在手機上一鍵結算,搞定。
自動駕駛" 上車 " 充電樁——解決新能源出行裏程焦慮,有了新的模式方法。
" 一鍵搖樁 " 啥體驗?
本質上," 一鍵搖樁 " 和叫個外賣沒什麽區别。服務内容不是送餐是 " 送電 ",而且送過來的不是小哥,而是小車:
在手機 App 上就能完成下單:
然後,用戶本人其實就可以離開車輛去忙自己的事了,充電機器人會自動完成接下來的所有流程。
首先是在停車場景中自動尋路:
根據充電機器人搭載的相機,找到車輛位置所在。然後根據機器人跟車型的協議,打開充電口,利用感知系統和定位算法确定充電口位置坐标,柔性控制機械臂,自動完成充電插頭對接工作:
充完電,機器人會自動回到專用泊位補能待命。用戶則在 App 上自助結算就 OK。
整個過程是高度無人化、精密化的。
除了用戶端能體驗到的便利性,充電機器人本身在作業過程中還展現出了獨特的能力,比如在多層停車樓裏跨層自由穿梭:
行進過程中主動避障:
這背後,涉及到車輛本身對環境、目标的感知,以及行進策略的選擇、面對障礙物場景時的決策,以及包括對接插拔時對機器人行爲的精密控制…
慢着,這應用場景、使用到的技術不就是自動駕駛嗎?
沒錯,自動駕駛落地形态多樣,有高階全無人的 Robotaxi,有普通乘用車、無人貨運的商用車等等,而" 充電機器人 ",同樣也是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一個重要場景。
充電機器人,背後有哪些黑科技
這款最新的充電機器人,來自能鏈智電,背後的母公司是能鏈,一家 2016 年成立的能源科技企業。
産品本身還沒有透露具體的參數細節,不過從實機測試視頻中,能夠大緻推斷出背後的技術特征。
完成一次典型的充電過程,首先是打開 App,輸入所在車位,接着後台根據位置、距離、電量等因素,篩選目标車輛所在區域内最合适的移動充電機器人,發送指令前往目的地。
随後,自動尋車停靠。
自動充電機器人的自動駕駛過程和常見的乘用車不盡相同,因爲它的應用場景多是在封閉的停車場中。
所以能鏈智電在這款産品上搭載的自動駕駛技術,其基礎是和自動駕駛相同的感知模塊,包括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攝像頭等多傳感器融合。
不同之處在于,自動充電機器人對于目标識别的種類、異型車異形物的學習要求不像乘用車那麽高,對于其餘交通參與者的軌迹預測能力考驗,也不像在普通道路上那麽嚴峻。
畢竟停車場内的環境和動态目标,其數量和速度都有限。
同樣的底層技術,自動駕駛要求是在高速、規則的道路上的能力,而充電機器人要求的是非結構化道路下的能力。
此外,對于系統的控制精度、以及對環境建模的細粒度、封閉環境中的數據傳輸能力,自動充電機器人的要求比乘用車 ADAS 要高得多。
所以在感知識别、預測算法之外,能鏈自動充電機器人在精密控制、5G 與 V2X、SLAM 等底層技術上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發。
比如關鍵的充電環節。自動充電機器人在到達車輛所在位置後精準停靠後,先通過通訊協議打開充電蓋,然後再基于攝像頭采集的圖像,利用深度神經網絡與立體視覺結合的算法來精準檢測充電口位置,然後控制機械臂插槍。
縱觀自動充電機器人的作業流程,就能發現整個産品,實際上是融合了 AI、人機交互、車機交互、機械工程、電池管理等多領域跨學科的技術總成。
落地難度很大,但最核心的壁壘,使得整個産品具備實用價值的技術隻有一個——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新賽道,模式怎麽跑?
充電機器人之所以出現,客觀層面上是市場剛需。
由解決新能源充電問題,衍生出了一個份額千億的賽道。
公開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達到 521.0 萬台,同比增長 99.1%。
調研機構億渡數據分析認爲,伴随政策支持和下遊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長的影響,行業發展速度加快。
至 2026 年,都是充電樁行業快速成長期,此期間 CAGR 爲 37.83%;到時國内充電設施保有量将達 1766 萬台,市場規模将超兩千億元。
但能在千億賽道拿下入場券,之後還能行穩緻遠,始終無法回避一個本質問題:
如何徹底解決用戶充電慢、充電樁少,上路提心吊膽的痛點。
行業内一直延續至今的傳統思路,認爲新能源汽車的補能是個基建問題。但這樣的思路中産生的解決方案,問題很多。
尤其在國内,公共電樁最大的問題是投入巨大,維護成本也很高,這導緻覆蓋率很低。另外,公共電樁資源如何高效利用,是一個幾乎無解的難題——電價峰值時用戶少,谷底電價時一擁而上。
最終浪費了資源,體驗還不好。
至于私人充電樁,考慮到目前國内小區的建設規劃和空間條件,新能源用戶人手一樁更加不現實。
所以,靈活充電方式是業内一直探索的課題。
2015 年,特斯拉就搞了一款蛇形自動充電樁,安裝在固定車位旁,可以自動插接充電。
但最終這項産品沒量産,特斯拉選擇的是重資産路線——超充站,回到了 " 基建 " 這條老路上。
問題很明顯," 自動 " 充電設備的核心,其實是實現自由移動。這樣才能突破場地、環境、車型、時間的限制,把充電補能資源 " 打散 ",靈活的下探到各種用車需求場景。
對于用戶來說,實現充電時間和空間場景的轉移。
否則用戶還是要自行前往充電設施,還是要爲有限的車位電樁資源争奪、焦慮。
所以,充電機器人産品價值的核心,或者說這種産品的本質,其實就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全新落地場景。
這也使得做出充電機器人,入門的門檻就很高。
能鏈智電爲了拿出這樣的産品,組建了一支跨學科的綜合技術團隊,成員大多出自博世、寶馬等知名汽車和科技企業,專業分布集中在機器人、車輛與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技術、軟件算法、傳感器等等。
研發團隊之外,與主機廠商實現深度合作,打通協議實現互聯互通,也是實現自動充電機器人的落地的必要條件。
能鏈本身做能源服務起家,新能源大規模普及以前,就已經建立起了場地基建、主機廠、供應鏈的産業鏈連接。據透露,目前旗下的能鏈智電,已經和國内 80% 的主機廠達成合作,有能力打通協議實現全自動的充電體驗。
能鏈智電把充電機器人從各種五花八門的構想、樣機變成一款能夠真正落地,具有商業價值的産品,表面上看是充電補能行業的一次新嘗試。
但實際上,是開啓了一個全新的自動駕駛賽道。
同時還明确,自動駕駛技術、跨學科研發能力、車企協議打通,是這種自動駕駛業務跑通的前提,缺一不可。
— 完 —
點這裏關注我,記得标星哦~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