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有部電影我期待了蠻久。
《第二十條》。
實力派陣容真的很抓人眼球——
《狂飙》(高葉 + 張譯 + 王沛祿 + 阿如那)和《漫長的季節》(範偉 + 陳明昊 + 蔣奇明)劇組夢幻聯動,狂飙戲。
雷佳音、馬麗、喬杉、蔣詩萌喜劇人開會,光看名字就聞到喜感了。
更有趙麗穎和劉耀文驚喜加盟。
再看導演,國師張藝謀,今年春節檔又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喜劇元素 + 現實主義題材。
一個主打氛圍輕松,力度把握不準容易懸浮輕飄;一個縱深探讨沉重社會話題,也容易淪爲隔靴搔癢地說教。
更甭提二者相融合了。
但,《第二十條》還真辦到了。
熱鬧喜劇和嚴肅社會話題如何融合?《第二十條》有自己的解法。
(文章含劇透)
首先,題扣得夠準。
即使是現實主義題材,也沒丢了春節檔的合家歡喜劇屬性。
就像張藝謀在特輯裏說的," 要拍一部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現實主義電影,不搞太嚴肅,不拿樣子,不擺姿态 "。
顯然,相比以往作品,這次他試着給這戲做一張輕薄透的皮。
既爲 " 合家歡 ",那就得接地氣,讓觀衆産生代入感。
好比雷佳音飾演的主人公,一個挂職檢察官,韓明。
深陷中年危機的他被工作和生活搞得焦頭爛額,打眼瞧就知道是被一身班味兒腌出來的職場老油條。
雷佳音說,除了最後一場高光戲,基本上前面 90% 演的是檢察官的老百姓身份。
韓明是院裏的老好人,同事關系的調和劑(稀泥),日常把 " 她不是那個意思 " 挂嘴邊,替暴躁同事打圓場。還熱衷于給領導開車門,有人來院裏鬧事,韓明解決後還不忘自然地補上一句 " 當然,這事領導肯定想我前頭了 "。
馬屁拍得臉不紅氣不喘。
其實很多演員進組前都不知道是演喜劇,哪怕是對喜劇駕輕就熟的馬麗也表示亞曆山大。
張藝謀說,喜劇是寫不出來的,得自己攢。因此很多生活化的搞笑場面也都是現場碰撞出來的。
馬麗飾演的韓明妻子李茂娟,就是參照自己的媽媽演的,一個經典東北媽媽形象。
說話嗓門擡老高,和丈夫一句話不對付就能吵吵。但也和很多吵不散的夫妻一樣,就愛拌嘴,拌的是情緒和趣味。
喜感也正是在這些生活化的對話中滋生。
兒子見義勇爲被校霸報複,老公嘟囔着傷勢較輕不足以立案,她開罵——
- 兒子幾個人打你?
- 四個
- 四個人打,打這麽輕
- 畜生啊你
面對不承認自己兒子霸淩的校霸家長,她開怼——
- 要不是你兒子再高擡貴手一厘米
我兒子眼睛就沒了
- 這不還差那一厘米嘛
來源 | 微博 @電影第二十條
雖然演員們都說現場搞喜劇壓力大,但也不難想象現場有多歡樂。
但,讓人笑出來或許不難。
更難得的是,在濃厚喜劇氛圍裏還能把人物性格立住,把故事講流暢。
你會發現,很多讓人捧腹的生活化場景,一下就能捅破生活的真相——
表面是 " 過生活 ",實則一路被生活推着走。
從搭檔呂玲玲(高葉 飾)之口能得知,如今的韓明已被漸漸磨滅了少年時純粹的正義理想。
爲了守護自己的小家,他一心隻想順利轉正,才會拍領導馬屁,規避沖突,秉着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的中庸處事之道過活。
而被卷入韓家 " 出軌誤會 " 的呂玲玲,因爲是韓明的初戀正處于水深火熱中。
結果韓明爲了避嫌給她謅了一個 " 王鐵軍 " 的電話備注,反而讓整件事瞬間喜感,也扯下了呂玲玲的鐵面無情假象。
她其實特别相信樸素的善意,會爲了幫助聾啞人郝秀萍母女專門學手語,一心堅守正義的她曾經深受韓明影響,如今又反過來喚醒他。
有意思的是,性格直爽、愛打抱不平的妻子李茂娟,以及見義勇爲、制止校園霸淩的兒子韓雨辰,也恰好和韓明的中庸做派構成對比。
來源 | 微博 @電影第二十條
和韓明的日漸麻木相比,他們持有最樸素的善惡觀——善惡分明,不懼強勢,保護弱小。
因此,在遇到郝秀萍母女那一刻,才會滿眼心疼,不計回報地悉心照料。
他們身上那種純粹直接的一腔孤勇,和呂玲玲一同催化了韓明的覺醒。
可見,在立住角色的前提下,喜感隻是人物其中一道增添華彩的弧光罷了。
好在,《第二十條》喜劇色彩雖濃厚,卻也不會掩蓋社會話題的表達。
片名 " 第二十條 ",其實指的是我國《刑法》第二十條,關于 " 正當防衛 " 的法律認定問題。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爲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産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爲,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不變的是,擅長以小視角見大時代的張藝謀,這次也不例外。
要講清 " 正當防衛 " 這個有點寬泛的法律概念,先從小家講起。
你會發現,影片中每個案例都很經典現實,基本沿襲整部影片一以貫之的風格——接地氣。
用經典的案例揉碎落在每個個體焦頭爛額的曲折遭遇上,牽動人心。
韓明兒子爲救被霸淩者,導緻校霸鼻骨骨折,面臨行政處罰,還被對方借機報複;
公交車司機張貴生爲救被騷擾女孩,緻流氓顱骨骨折,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丈夫因不忍村霸對自己和妻子的長期霸淩,刺傷對方緻其生死未蔔,面臨十年有期徒刑的處罰。
包括韓明自己,大學期間爲救被騷擾的呂玲玲,打傷流氓導緻被記大過。
從道德和個人情緒上,這些被判故意傷害罪或故意傷人罪的案例,看得人乳腺瘀堵。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樣的判罰也一點問題沒有,但影片還是借呂玲玲之口發出質問:
向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盡管從電影結局看,這幾組案例都爲這個法律概念困惑奔波,最後都獲得公正審判。
但,這依然是一部非典型的爽片。
雖然自帶喜劇氛圍,但同時也毫不避諱對 " 苦 " 的直觀傳達。
相比以往的攝影美學強項,張藝謀顯然 " 不炫技 " 了,但細節處滿是返璞歸真的真誠。
雖在技法上做減法,但更求恰當精準的藝術表達方式,多用遠景呈現客觀視角,用平實的鏡頭語言拍出平凡生活氣。
在這部影片裏,張藝謀也有他的傳達目的和野心。
有效普法,但不想說教。
于是借韓明給張貴生普法的場面,講清了他從 " 見義勇爲,互毆到故意傷害 " 的過程。
拍普通人的生活流,卻也懂得如何抓人眼球、牽動人心。
好比張貴生上訴的悲劇被濃縮在一個鏡頭裏——保證書上的血,給人觸目驚心的視覺沖擊,同時不乏維權代價之高的藝術表達。
如果你留心,還能發現影片中啓用大膽巧妙的隐喻設計。
就像郝秀萍的設定,心裏有無盡憋屈的受害者,卻是聽不見的 " 失語者 "。
無法表達痛苦,也無法篩選外界的聲音,總是處于被動無助的狀态,她所代表的群體也是影片傳達的公平正義的目标對象。
真正的覺醒者和改變者,也隻是個人微言輕的挂職檢察官。
讓最後的勝利有了逆襲爽感張力,也暗示努力推動法律進步之艱。
如果說,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這類現實題材是張藝謀的強項,那這次算是他交出的又一突破之作。
不需要多複雜的技法,在細節處下功夫,反而有了最能打動人心的真誠表達。
現實題材裏,有關社會話題的台詞,也很容易落入說教和煽情的俗套。
那《第二十條》如何呈現?
台詞和叙事相得益彰,讓電影的現實意義得到更好傳達。
爲什麽最後韓明在聽證會上那段高能台詞振奮人心而不顯懸浮?
正是因爲前面做了充足的鋪墊。
聽證會上,韓明有句振聾發聩的台詞," 法律應該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而電影正好相反,拍出了違法犯罪成本之低、維權代價之大的無奈現實。
違法成本可以低到如村霸劉文經的堂兄,被呂玲玲推倒就随地碰瓷;也可以是劉文經一家逼郝秀萍簽字,試圖抹去村霸犯罪的事實,還違法綁架她女兒。
自證代價同樣也可以高到像張貴生見義勇爲卻坐了三年牢。
這些台詞和現實互爲鏡像,台詞是現實的提煉,現實又是台詞最生動的注腳。
以及呂玲玲對韓明說的那句 " 我們辦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 ",拍出的則是法律審判對每個人乃至每個家庭的影響。
觸發韓明覺醒的關鍵,也是因爲他在取證過程中,直觀感受到了當事人的絕望。
是張貴生那未成年的女兒,不甘又自責的絕望。
爲了上訴,她寫滿厚厚一疊上訴書,父親去世的代價終于磨滅了她對法治公平的希望,又将它們親手粉碎。
也是整部電影裏最悲苦的代名詞——郝秀萍的絕望。
作爲被村霸長期淩辱的殘障人士,呂玲玲和韓明一家的幫助曾一度給過她希望,可村霸家屬的無賴糾纏和女兒的失蹤也讓她徹底對法治失望,把她逼上天台,毅然用生命作抵抗。
電影探讨的一個話題是,法律的公平正義究竟是什麽?
以往很多社會經驗告訴我們,是村霸劉文經父親(範偉 飾)口中的 " 真正的公平正義,就是殺人償命 ",主張一命抵一命。
從道德的角度,也是郝秀萍女兒給韓明的那張歪歪扭扭寫着 " 我爸爸是好人 " 的紙條。
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都有不同的說法。
因此你會發現,《第二十條》其實有它的普世意義,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看完電影很多人立馬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類似案件,18 年的 " 昆山龍哥案 "。
寶馬車主龍哥因發生口角提刀追砍自行車車主于某某,最後被反砍身亡。
直到一段現場視頻監控曝光,才讓于某某的行爲被歸爲正當防衛,依法撤案。
這起案件也因推翻了以往的司法判決經驗,引起廣泛關注。
" 正當防衛 " 這個司法實踐中的難題,是推翻過往經驗的一次法律進步,也關乎每個人 " 該不該見義勇爲 " 的長久困惑。
韓雨辰和張貴生女兒就有過這樣微妙的心理曆程。
他們起初堅信正義,一個覺得自己見義勇爲沒錯,一個堅持勸說父親上訴,爲自己維權。
可直到親眼見證親人付出代價後才轉爲退卻和妥協,此時懸在他們心頭的隻有自我懷疑:
" 當初我要是不堅持上訴,父親就不會因此喪命了。"
" 我就制止了個霸淩,這事怎麽就成這樣了,我錯了嗎?我以後還能見義勇爲嗎?"
但影片最後還是借韓明傳達了,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法律進步的受益者。
而推動法律進步,不能因有代價而不去做,需要有人發聲、推翻、再進步。
影片還難得在,除了抛出問題,還指出解決方向——
程序的正義才是看得見的正義,從隻能在道德上對審判義憤填膺,到落實在法律上,才能讓人繼續對公平正義保有信心,重拾見義勇爲的勇氣。
就像羅翔說過的," 一次犯罪隻是污染了河流,如果一次不公正的審判,那污染的則是我們整個河流的水源。"
來源 | 哔哩哔哩 @羅翔說刑法
所以,《第二十條》并非隻是爲了宣揚法律的進步與完善,相反,它反映出的恰是追求公平正義之路任重道遠。
這也不僅僅是一部懲惡揚善的爽片,裏面還夾雜着太多普通人才懂的共鳴。
在走向法治的路途中,這一矛盾其實時常會存在——
法本來爲人而存在,卻逐漸變成廟堂之上高不可攀的聖典,遠離了塵世的現實;
人本該爲法所保護,卻反而無法撼動白紙黑字的框架,然後被限制被束縛。
這是一個太平常的現象,以至于我們常常忽略了守住人性溫度的重要性。
而這,恰恰體現出《第二十條》以小見大、舉重若輕的獨特價值。
如果你也想在春節檔看點既輕松又深刻的,不妨走進電影院親自去看一看,品一品。
它配得上這麽強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