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斑馬消費,作者|範建
推進 IPO 長達 13 年,期間兩次過會,卻始終無法成功上市。" 喬丹體育 " 應該是 A 股曆史上最慘的 IPO 公司,沒有之一。
解決了與 NBA 巨星邁克爾 · 傑弗裏 · 喬丹之間的糾紛," 喬丹體育 " 變身 " 中喬體育 " 卷土重來。近期,該公司再向上交所主闆遞交新的招股書,已獲受理。
不知道,這一次丁國雄能否得償所願。
變身 " 中喬 "
時隔多年,喬丹體育再度觊觎資本市場時,它的名字已變成了 " 中喬體育 "(以下根據實際,分别稱爲 " 喬丹體育 " 和 " 中喬體育 ")。公司的主營業務還是生産銷售運動鞋服,隻是 " 喬丹 " 這個商号不能再用了。
其實,早在 2010 年,喬丹體育就開始籌備上市。當年 9 月,公司的 IPO 申請即獲受理,次年 11 月,順利過會,眼看即将以 A 股 " 運動鞋服第一股 " 的身份亮相資本市場。公司已經計劃好,于 2012 年 3 月正式上市發售,募集逾 10 億元資金,擴大自身規模。
2010 年,喬丹體育的營收規模爲 29.27 億元,門店數量 5374 家,兩項指标均在李甯、安踏、匹克、特步、361 度等 5 家企業之後,排名國内自主運動鞋服品牌第六位。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NBA 巨星邁克爾 · 傑弗裏 · 喬丹迅猛出手,實施精準打擊。具體過程,暫且按下不表。漫長的訴訟,讓喬丹體育錯過了上市時間。
2017 年,喬丹體育二度 IPO 過會,還是因爲與邁克爾 · 喬丹之間的糾紛,讓公司的上市之路再度中斷。
又是幾年過去,喬丹體育終于解決了與邁克爾 · 喬丹之間的最主要矛盾,再啓上市征程。
雖然幾度錯過了上市時機,但公司并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
2021 年,中喬體育營收規模增至 58.43 億元,排在安踏、李甯、特步、361 度等 4 家本土運動鞋服上市企業之後,位列第五位。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公司旗下專賣店數量爲 6269 家,略高于特步和 361 度,排名自主品牌第三位。2019 年 -2021 年及 2022 年 H1,中喬體育累計實現歸母淨利潤 26.29 億元,高于 361 度,位居自主品牌第四位。
本次上市,公司計劃募集資金 10.64 億元,主要投入到鞋生産基地擴建、全國戰略直營店建設、研發設計中心建設等 4 大項目中。
十年恩怨
福建晉江,被稱爲 " 中國鞋都 "。安踏、特步、361 度等國内知名運動鞋服上市企業的總部,均坐落于此。
當然,曾幾何時,這裏也有着衆多名叫 "X 迪 "、"X 克 " 的品牌,通過打擦邊球,将産品大量銷往下沉市場。
中喬體育老闆丁國雄,就是晉江土著。原本,他隻是一個走街串巷的小販,後來,他和父親丁老歲一起,出資參與當地一個集體所有日用品廠的改制,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了一個體育用品王國。
這時,在太平洋彼岸的 NBA 賽場上,邁克爾 · 喬丹這個偉大的籃球巨星,正在冉冉升起。
1990-91 賽季和 1991-92 賽季,20 多歲的喬丹,帶領着公牛隊,兩次拿下 NBA 總冠軍。
不知是出于對品牌的敏感,還是純屬巧合。1991 年,丁家人就注冊了 " 丹橋 " 商标。此後多年,又陸續注冊了 " 賣丹喬克 "、" 麥克 MC",以及側身上籃的形象商标。
2000 年,邁克爾 · 喬丹第二次退役," 喬丹 " 商标被注冊,喬丹體育正式成立。一時間,中國市場出現了 " 美國喬丹 " 和 " 中國喬丹 " 并行的局面。
毫無疑問,在喬丹體育早期的發展中,邁克爾 · 喬丹的流量,爲公司品牌的打造,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也爲公司的資本道路埋下了禍根。
從 2012 年開始,雙方進入了長達十年的訴訟拉鋸戰。直到 2022 年,才基本塵埃落定。
最終的結論是,喬丹體育被判停止在企業名中使用 " 喬丹 " 商号。"QIAODAN"、" 側身上籃 " 的圖形商标,中喬體育仍有完整的商标專有權。中文 " 喬丹 " 商标,中喬體育擁有商标權,但需進行區别的合法使用。
錯過的時間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丁國雄也許會想,如果不是與邁克爾 · 喬丹之間的官司,如果公司能在 2012 年成功上市,他的喬丹體育,到如今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可是,沒有如果。
在忙着與邁克爾 · 喬丹打官司的這些年,中國的體育産業在多次重大賽事的刺激,以及國家政策的鼓勵下,迎來了飛速發展。
率先登陸資本市場的本土運動鞋服企業,借助資金優勢,快速做大規模,頭部企業之間的座次也發生了改變。安踏體育(02020.HK)超越李甯,雄踞本土第一。2021 年,安踏的營收規模已達 493.28 億元,同期,中喬體育爲 58.43 億元。而在 2010 年,兩家公司的差距隻有不到 45 億元。
安踏體育的成功逆襲,除了主品牌安踏的持續增長之外,更有公司借助資本手段對外并購,實施多品牌戰略的功勞。
2009 年,安踏将意大利品牌 FILA 中國商标權及運營業務納入囊中;2015 年收購英國品牌 Sprandi;2016 年,拿到迪桑特中國大陸獨家經營權;2017 年,與 Kolon Sport ( 可隆 ) 成立合資公司……
經過十餘年的培育,FILA 已成爲安踏體育收入的半壁江山,2021 年,FILA 和安踏品牌的收入規模雙雙超過 200 億元。這也被視爲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經典案例之一。
李甯(02331.HK)雖然被安踏超越,但它與中國體育界的關系根深蒂固,在體育贊助方面,擁有其他品牌無法超越的優勢。過去幾年,李甯在打造國潮概念,樹立 " 中國李甯 " 的同時,同樣借助資本之手,快速實施國際化。相繼抄底香港休閑服裝品牌堡獅龍(Bossini),意大利 Sitoy AT 及其副線品牌 i29 等國際知名品牌。2022 年中,以李甯爲首的中資财團,用 1 億英鎊,收購 Clarks 集團 51% 股權,将 Clarks 這一歐洲頂級鞋履品牌收入麾下。
老大哥們珠玉在前,特步國際亦出海掃貨。于 2019 年,相繼拿下 " 蓋世威 "、" 帕拉丁 "、" 索康尼 "、" 邁樂 " 等品牌。
不過,無論是安踏體育之後的收購,還是李甯、特步國際的海外買買買,都難以複制 FILA 在中國的成功。
在這種大趨勢之下,中喬體育也坐不住了。2020 年,公司以 6250 萬美元,增值率 4346.83%,收購茵寶中國 100% 股權,拿下了這個英國足球服裝品牌在中國的品牌知識産權。
茵寶創立于 1924 年,早在 1987 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2005 年,因品控不善,大量不合格産品流入市場,品牌形象大損。
後來,茵寶多次轉手,但無論是在耐克手中,還是在艾康尼斯旗下,都沒讓其走出困境。巨頭們辦不到的事,中喬體育有什麽更好的辦法嗎?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