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99 年,狼狽不堪的孟嘗君田文,帶着一些門客,走出了函谷關,這才長舒了一口氣,終于逃離了秦國這個虎狼之地。
田文是如何逃離秦國的?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兩個門客。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田文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便邀請孟嘗君來秦國。
孟嘗君到了秦國之後,受到了秦昭王的熱烈歡迎,秦昭王熱情地款待了孟嘗君,孟嘗君也很上道,送了秦昭王一件純白色的狐狸皮袍,秦昭王是非常喜歡,當着衆人的面,狠狠地誇了一番這件皮袍。大臣們也是得百般奉承,也隻有秦王才配穿這麼名貴的衣服,秦昭王對孟嘗君的這件禮物,非常滿意,把它脫下來交給侍從,讓他們妥善保管起來。
秦王對孟嘗君很滿意呀,這個人又有才華,風度翩翩,還懂為人處事之道,便想拜孟嘗君為丞相,但是秦國的大臣們,心裡不舒服了:" 田文是齊國人,讓他做咱們秦國的丞相,萬一他使壞,那豈不是把咱們秦國帶到坑裡嗎?我們秦國不就危險了嗎?"
秦昭王這才打消了自己的念頭,說 " 還是把他送走吧,讓他回齊國去吧。"
但是,有大臣反對說:" 不行,說田文這個人,很有才華,他在我們秦國已經待了很長時間了,對咱們秦國可以說知根知底,哪能把他放回去呢?不如殺了吧。"
秦昭王聽了之後,覺得有道理,把田文放回去,等于放虎歸山,先把他軟禁起來吧。
田文也意識到自己處境不妙,也發愁了呀,這下麻煩了,有家不能回啊!沒準哪天秦王不高興了,自己小命不保呀,于是,田文就走關系,找到了秦王最寵愛的燕姬,請燕姬給秦王吹吹枕邊風,放自己回齊國。
燕姬答應了,但是,卻提出一個根本不可能的條件,燕姬說:" 我幫你跟秦王說幾句人情,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是,你得給我謝禮,我不要你其他的謝禮,我隻要那一件白狐皮袍子。"
這一下田文為難了,為什麼呢?因為,他隻有一件皮袍子,送給了秦王。
田文把門客們召集起來開會,一起商量一下,怎麼解決困難,但是,大家也沒什麼主意:皮狍已經送給秦王了,找什麼借口也不好要回來啊。
這時候,有個門客挺身而出,對孟嘗君說:" 公子不要擔心,這事不難,交給我辦吧。"
孟嘗君就問這個人," 你有什麼辦法呢?"
這個門客對田文說:" 我在投奔您之前,是一個小偷,我還有一個獨門絕技,裝狗叫。"
孟嘗君決定讓這個門客去把那皮袍偷回來,這個門客憑借自己過人的技術,終于騙過秦王寶庫的看門人,把皮狍偷了出來。
孟嘗君趕忙把皮袍送給了燕姬,燕姬非常高興,在秦昭王那給田文說情。
秦昭王耳根子一軟,迷迷糊糊地就答應了,當時就下發了通關文書。田文接到通關文書之後,趕忙帶着門客,匆匆地離開鹹陽,往函谷關跑去。
但是,秦昭王回過神來之後,馬上就派人去追田文,田文帶着門客匆匆趕到了函谷關,天還沒亮。
按照秦國的規定,隻有天亮了,雞打鳴之後,才能開關放人出行。田文隻好等着,但是,越等越着急,誰知道秦王的人什麼時候追上來,正在田文發愁的時候,他的門客裡有個人站了出來,對田文說:" 公子,讓我來試一試。"
這個門客就捏着鼻子,學雞叫了起來,他這一叫不得了,好家夥,函谷關附近的雞,都跟着叫了起來,這一下守關的人以為到點了,一分鐘也不敢耽誤,就把城門給打開了,田文除了要感謝這個門客,還得感謝商鞅啊,這法律意識簡直深入人心!
就這樣,田文帶着門客,把通關文書送上去,得以順利通過了函谷關。
這就是 " 雞鳴狗盜 " 的故事。
孟嘗君也因為這段故事,為他的 " 得士 " 美名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但是,後來有個人認為,孟嘗君也配談士?他認為孟嘗君配不上 " 得士 " 這個美譽,他還否定說," 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并且說,正因為雞鳴狗盜之人出其門,此士所以不至也。" 這個人就是王安石。
那麼,問題來了,雞鳴狗盜之輩,難道就不是人才嗎?
王安石看不起這些雞鳴狗盜之輩,但是,他為什麼變法的時候,用的也是一些人格道德都有缺陷的人呢?甚至還出現了蔡京這類巨奸。
不得不說,評價别人用人和自己用人,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對我們來說《資治通鑒》這段故事,有兩個重要的啟發:
第一、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隻要有一技之長的就是人才,你可以嘴上說,用人才要以德行品德為先,但是,對于有一技之長的人,你一定要做到不拘一格。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管理也是這樣,選拔人才要為我們的目的服務。可别被王安石這話給洗腦了,你看看他變法都用的是什麼人。
第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要因為世人的評價而否定人才,雞鳴狗盜的人,也是人才,人品不行,難道就不用了嗎?也要用,但是要防着用。
相對來說,孟嘗君田文更值得我們學習,孟嘗君田文駕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駕馭雞鳴狗盜之輩的能力,比王安石強太多了啊。
所以說,用好小人、駕馭人才是領導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