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AutoReport 汽車産經(ID:autoreport),作者:楊光,編輯:于傑,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汽車圈做設計的有多牛?
10 年前,某合資全球車型在做入華本土化改造時,隻因意見不合,兩方的設計師竟直接雙雙撒手走人,最後不得不靠着第三方供應商的救火才草草收尾。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汽車造型團隊占據着絕對的強勢地位。用某位同行的話講,人家的核心任務是引導潮流,而非接受别人的意見。
不過随着内卷的加劇,尤其在中國市場,汽車設計領域的 " 舊規則 " 也正悄然發生着微妙變化。
比如去年開始,一些新車在申報圖公布後竟會迫于網絡輿論的壓力,将原有設計方案直接推翻,甚至還出現過上市後二次 " 返工 " 設計的情況。
曾經說一不二的設計師們,真的在喪失話語權?
說改就改,迫于無奈?
2022 年 10 月,魏牌全新中大型 SUV 的申報圖首次在網絡上曝光,不過随之而來的,是網友對其外觀設計一邊倒的吐槽。
令人意外的是,在随後舉辦的廣州車展上,該車竟以一副全新外觀完成亮相。用長城官方的話講,這是經過設計師與用戶共創後推倒重來的全新設計。
修改前後的外觀方案
一位圈内資深設計總監告訴汽車産經,這樣的操作在以往非常少見,尤其是已經上了工信部申報圖後再去改外觀,需要很大魄力。
而在他看來,現如今網絡上的言論給到主機廠的壓力太大了。
" 如果終端大家的評價都很差,那麽也就沒辦法制定出一款新車的銷量預期,這也會直接影響收益評估,而一旦收益指标達不到,那麽在研發階段就會出現反複修改的情況。"
這位設計總監坦言,過去造型團隊往往都是公司裏更爲強勢的一方,但現在中國市場太卷了,不僅設計高度同質化,同時還必須注重客戶的感受,所以也隻能選擇 " 低頭 "。
相比于長城激進式的做法,騰勢與哪吒爲了迎合用戶,也同樣選擇了 " 妥協 "。
比如針對網友吐槽 N7 胡須狀的日間行車燈,騰勢直接推出二套前臉造型,讓用戶自行去選擇。
而剛上市不久的哪吒 GT 則因前機蓋上的兩撇 " 眉毛 " 引發部分消費者的不滿,作爲 CEO 的張勇也很快在微博上表示:将聽取用戶意見,無眉毛版會在四季度推出。
如果說過去幾年主機廠通過發布諜照隻是用于簡單試探下終端的反應,那麽放在高度内卷的今天,則已經上升到要不要聽取網友意見去推翻某些既定設計的層面了。
從拼能力,到拼心态
這兩年,汽車設計師的壓力不是大,而是非常大。
" 其實現在的開發效率已經比過去提升了很多,快速應對改動也不是什麽問題,但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調整。"一位設計師感慨道。
他說,在不斷挑戰過去的設計規則與邏輯面前,出現糾結和迷茫是一定的。
不久前某論壇現場,某汽車品牌設計負責人便直言不諱地指出,有些設計到底對用戶來說是好還是不好,這不是一個絕對化的問題,但在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卻有了絕對化的趨勢。
他舉了兩個例子。
隐藏式門把手,明明傳統式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的開門,爲什麽變成要做兩個動作,再比如物理按鍵,真的就不如觸摸式的嗎?
" 我并不認爲這些是完全正确的設計,但是有時候你又不得不去迎合這些來自消費者的喜好,哪怕隻是短暫的。"
有意思的是,就在數天前,大衆乘用車品牌 CEO 施文韬公開表示,大衆将逐漸移除觸控式空調按鍵和方向盤按鍵,因爲這些設計已經引起了客戶的不滿。
大寫的尴尬。
不過樂觀者認爲,設計上的搖擺與反複并不是什麽壞事,因爲智能與新能源化背景下,汽車設計的終極趨勢到底是什麽,大家也都在不斷探索和打磨。
而悲觀者則認爲,一味地迎合隻會嚴重偏離汽車設計的本質,進而喪失持續創新的動力。
寫在最後
最近一位車企朋友吐槽道:
" 以前新車的設計評審隻到副總那就行,但現在公司一把手也要介入,甚至連主推色都要親自定。"
雖然顔值即正義,但很難講,這個時代到底是給了設計師們更大的空間,還是給了他們更多的枷鎖。
或許這段出自某企業造型設計負責人的肺腑之言,正是當下這一行業的真實寫照。
" 要堅信,專業設計團隊賦予用戶設計感知需求的捕捉能力,一定比決策者強多了,很多車企設計失敗的原罪多數在決策者。
當下,新能源汽車基于許多同等約束條件下的造型設計,表面上都強調場景化體驗、差異化創新、多變化空間等設計思路,但實際呈現出的設計效果都很同質化,卷得厲害。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往往都聽從各部門打合的,基于決策者認知的現有競争對手的上市量産且銷量不錯的車型策略進行創意設計,但卻忽略了競争對手也在不斷叠代換新,此時就已埋下設計前瞻性上滞後的伏筆。
汽車設計領域唯一要改變的,是讓設計回歸設計師擔責的正道,不想冒險給設計師進行設計冒險的企業決策者,才是最大的冒險!"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AutoReport 汽車産經(ID:autoreport),作者:楊光,編輯: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