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正式亮相
曆時 31 個月,雷軍親自披挂上陣,被其稱爲 " 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 " 的小米汽車終于現身。
在本月 16 日上午舉辦的 2023 小米 IoT 生态夥伴大會上,小米總裁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進展超預期,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發布。
工信部發布的關于《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第 377 批)和《享受車船稅減免優惠的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五十六批)拟發布内容的公示顯示,兩款小米牌純電動轎車在列,這也表明小米汽車拿到了工信部 " 準生證 ",量産上市也近在遲尺。
工信部公布了小米汽車申報車型信息,一共有 SU7 和 SU7 Max 兩款車型以及 SU7、SU7 Pro、SU7 Max 三款尾标,爲純電動轎車,産品商标爲小米牌,汽車尾部标識爲 " 北京小米 ",生産企業爲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
圖源:新浪科技
有網友戲稱該車爲 " 保時米 ",因其車型酷似保時捷。有媒體透露,在工信部挂網的小米汽車,并非由北汽集團代工,而是小米自家工廠生産的。
小米汽車 SU7 搭載襄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的磷酸鐵锂電池,電機功率爲 220KW,最高車速 210 公裏 / 時;SU7 Max 采用甯德時代三元锂離子電池,搭載前後雙電機,功率分别是 220KW 和 275KW,最高車速可達 265 km/h。
造車進展順利,雷軍更是喜逐顔開,當即發了條 " 人車家全生态,我心更澎湃 " 的微博。衆所周知,造夢不易,造車更難,短短幾字是雷軍拼盡全力努力得來的結果。
圖源:截自新浪微博
有媒體透露小米汽車在下個月(12 月)就要開始批量生産,明年開年(2 月)上市開賣。
近日小米還開設了多個汽車銷售類相關崗位,如:在北京招聘新能源汽車銷售主管、小米汽車門店店長等;在上海招聘新能源汽車銷售主管、小米汽車零售店長等。
價格方面,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爲,小米汽車首款車型的關鍵賣點将集中在自動駕駛技術、軟件生态系統、800V 快速充電以及動力配置上,售價預計低于 30 萬元。
智能化是汽車産業最大風口,小米入局正當時。随着小米汽車量産上市,汽車行業也将迎來一次大洗牌。
小米造車飽受質疑
雷軍曾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雷軍最初宣布造車,大多數人都認爲雷軍把造車想得簡單了。更有人批,當初豬飛得有多高,最後摔得就有多慘。
手機跨界造車是異想天開?是鏡中花水中月?顯然,造車燒錢早已成爲一個共識。
蔚來汽車 CEO 李斌也曾不看好小米入局造車,他認爲汽車行業并不是赢者通吃,他也歡迎包括蘋果、華爲、小米等公司進入造車浪潮,一起推動整個智能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
圖源:截自新浪微博
他也指出,到最後肯定還是要拼産品拼服務,我們肯定不是拼流量。
而對于造車種種質疑,雷軍給出解釋是小米有錢,賬上有 1080 億元的現金,有 16000 人的科研團隊,有世界前三銷量的手機保底,有全球最好的生态鏈,最主要是有廣大米粉的支持。
爲何不被看好,雷軍還要押注造車呢?要知道,全球智能手機已轉向存量市場,小米不得不造車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IDC 數據顯示,從 2016 年之後,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逐漸下滑,2020 年僅爲 12.9 億台,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的市占率持續提升,2021 年 Q2 已經達到 17%,僅次于三星,但逐漸摸到了行業的天花闆,需要足夠大體量的業務來支撐新的盈利增長點。
雷軍也深知造車并非易事,并且不管是在時間還是金錢上,其投入是非常大并且回報周期也是很長。
在剛宣布入局時雷軍也是經過 75 天 +85 場業内拜訪溝通、與 200 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 次管理層内部讨論會以及兩次正式的董事會後才認定造車這條路的。
他認爲做汽車業務并不是爲 " 出風頭 ",現時電動車已從機械産業轉變爲信息産業,加上有同行都已經在做,認爲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加上小米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及智能辦公,屬全智能生态,若跟電動汽車好好整合的話,有極強的擴張性。
爲了一心造車,雷軍還曾退出了多家關聯公司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或者董事長等要職。
目前來看,小米的造車新故事實際上才剛剛開始。
小米汽車該怎麽走
小米汽車現已做好一切準備,隻差量産上市。而小米造車兩年多,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依舊卷到翻天。
今年 6 月,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曾在 "2023 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 " 上表示," 大家看到的這個卷其實剛開始,未來還會更卷。無論一些車企今天的成績多麽好,都不代表未來能活下來。未來車市的洗牌将會非常慘烈,市場競争也會非常大。" 未來 5-10 年,隻有少數汽車廠家能夠活下來。
縱觀整個新能源汽車産業,新能源車企競争愈發激烈,國内車市還分别于年初、3 月和 8 月掀起了三輪 " 降價潮 "。分析人士預測或有更多玩家将被 " 卷 " 出局,降價仍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的大趨勢。
作爲後來者的小米,如果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壓力也可想而知。
對于小米來說,未來在價格、品質、服務、營銷上,會比其他車企付出更大的努力。此外,如何保證按時量産,充電等配套問題,用戶體驗方面也是小米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按照雷軍的計劃,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 10 萬輛,此後三年累計交付 90 萬輛,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這意味着,從 2025 年至 2027 年,小米汽車每年至少需要生産 30 萬輛新車。
有分析師認爲,技術是小米汽車面臨的最大挑戰。" 小米造車入場晚,缺少核心技術——在三電技術中電機、電池需要外部采購,電控自己研發,這方面不如比亞迪;自動駕駛不如特斯拉、百度;萬物互聯生态還可以。自動駕駛的一大壁壘是行駛數據,小米在這方面缺少積累。"
在價格方面,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競争非常激烈,特斯拉也爲了盈利曾多次降價,小米目前爆出的 30 萬元内的價格來說并不具備競争優勢。
當然,雷軍也承認造車晚了六七年,但是他認爲,汽車是百年賽道,任何時候都不晚。
目前,天眼查顯示,小米與汽車相關的專利數量近千件,但内容多爲導航、定位、車聯網等相關技術。
小米集團今年二季度财報顯示,報告期内,研發支出爲 46 億元,增長 21%,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共投入 14 億元。
圖源:截自小米财報
而有分析師認爲,小米造車的優勢在于其具備良好的銷售渠道,從當前汽車市場的發展來看,新能源客戶的維護可能會比單純的賣車要重要。
此外,手機産業積累下的供應鏈資源也是小米造車的優勢,這些都是小米當前所擁有的,以及後續會不斷擴大的優勢。
對于小米汽車來說,未來要做好足夠的準備應對所有的變化,而小米汽車的表現還需要市場和時間檢驗。
作者 | 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