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交出了一份非常漂亮的财報,拿到了非常漂亮的市值,但這其中也許并不包含汽車業務。
在規模達到 70 億美元的中國 AI 芯片市場上,英偉達的市場占有率超過 90%。中國市場超過 80% 的智能駕駛芯片,都來自英偉達。但英偉達智能駕駛軟件的發展,卻與芯片的強勢地位并不匹配。
" 我們始終處于危險之中 "。這是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的口頭禅,用來表達英偉達在汽車業務上的挑戰,并不爲過。雖然英偉達在汽車業務上幾近壟斷了智能駕駛的基礎設施,是當之無愧的 " 組委會 ",但當各個 " 參賽運動員 " 并不希望完全受制于英偉達時,英偉達同樣也在應用層面加快布局,親自下場賽跑。
英偉達不是智能駕駛芯片的唯一解法
從 2022 年伊始到 2023 年結束,英偉達的季度收入從 82.88 億美元增長至 221.03 億美元,但是汽車業務的季度收入一直在 2 億美元左右徘徊。汽車業務在英偉達總收入的占比,到去年第四季度,已經隻剩 1.3%。
汽車業務,是英偉達在數據中心、遊戲、專業可視化之後的第四大闆塊。黃仁勳對汽車業務的預期收入,是要達到百億美元級别。而目前,至少還差出兩個數量級。2022 年的 GTC 大會(GPUTechnology Conference)上,黃仁勳甚至當英偉達收入達到萬億美元時,汽車業務要占到 30%。
但是,英偉達在智能駕駛芯片,尤其是高端市場的智能駕駛芯片,已經處于壟斷地位。原因無他,就是算力高、生态開放。挑選英偉達智能駕駛芯片的客戶,也基本都是希望建立技術門檻、願意投入的車企。
根據英偉達的數據,現在智能駕駛模型所基于的 Transformer 架構沒有出現之前,算力需求大緻是每兩年提升 8 倍。但自從 Transformer 架構開始大範圍應用後,算力需求變成了每兩年提升 275 倍。
英偉達 Orin 現在是多數車企高階智能駕駛幾近 " 唯一 " 的選擇,但卻不會一直都是 " 唯一 " 的選擇。
英偉達在 AI 芯片領域的壟斷地位,客觀上會激發大廠入局造芯的動力,這是産業繞不開的趨勢。這裏不僅有技術原因,還有成本原因,尤其是時間成本。
大模型已經步入一個需要快速叠代更新的階段,車企更希望将産品叠代的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是等待英偉達固定周期的性能升級。而且,車企如果隻是想用 AI 芯片去做智能駕駛,雖然非常燒錢,但實際上并不存在多少生态門檻。因爲跑自家的大模型,并不一定要依賴英偉達的通用并行計算架構 CUDA。
如果類比 " 挖礦 " 的話,相對通用的 GPU 最終都會被絕對專用的 ASIC 所取代。所以,實力強、資金強、野心強的車企,會去積極研發适合自家模型的專用芯片,比如明年蔚來即将在 ET9 上首發上車的 5nm 神玑 NX9031。
高算力的 AI 芯片,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将是 AI 競争的核心。智能駕駛作爲 AI 的應用領域之一,自然也不例外。智能駕駛越是深化,頭部車企開發自研芯片的腳步,也會越快。
英偉達要 " 硬 " 更要 " 軟 "
在國内大家熟知采用英偉達智能駕駛芯片的車企,往往隻是采用了英偉達的硬件、基礎設施和開發環境,軟件層面都是自主開發。但是,海外車企與英偉達的合作,同樣也有 " 交鑰匙 " 的形式,比如奔馳。
英偉達不僅要爲奔馳提供智能駕駛的架構、硬件、算法,還會與奔馳共同組建和分享數據庫。當然,英偉達這樣做的結果,是要和奔馳 " 收入分享 ",從奔馳智能駕駛系統的收入中抽取四成。但如此重磅的合作中,英偉達預計于今年年中交付的解決方案,目前卻在遭遇延期的危機。
奔馳甚至都已經準備讓 Momenta 負責這一代車型在中國市場的智能駕駛。
于是,英偉達找來了小鵬汽車原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并且在北京、上海、深圳開啓了與智能駕駛軟件相關的上百個職位的招募。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把奔馳服務好,讓這一代奔馳 S 級具備高階智能駕駛的能力。
盡管從第四季度的财報來看,汽車業務隻占英偉達營收的 1.3%,與之對應的是數據中心業務則要占到 83.3%。但是,此前中國市場對這項最賺錢業務的收入貢獻都在 20%-25% 左右,而在美國出口禁令發布的 2023 年第四季度,中國市場在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收入的占比,已經掉到了個位數。
早在 2022 年,美國就發布針對中國市場的 AI 芯片出口限制,當時英偉達 A100 和 H100 芯片在禁售之列。雖然此後,英偉達做出調整,推出符合美國規定的中國市場定制款芯片 H20,理論算力相比 H100 下降了大約 80%。但這種性能,其實已經失去了相對國産芯片的競争優勢。
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令,讓很多中國客戶開始加緊部署 AI 芯片的國産化替代。
比如,英偉達已經在 GPU 等加速計算芯片、自研芯片的雲服務商、Arm 架構 CPU 芯片、網絡産品四個領域裏,都将華爲視爲競争對手。
所以,盡管英偉達現在的計算卡賣得很好,但地緣政治的不确定性誰都無法預測。盡管英偉達的智能駕駛芯片現在同樣賣得很好,但是倒逼頭部車企自主開發以及缺少平價方案,同樣也會阻礙收入的進一步提升。
隻有賣軟件、賣軟硬融合的方案,才能開啓英偉達的第二增長曲線,才能幫助英偉達實現萬億營收的野心。
即便現在汽車業務的收入放在英偉達的大盤子裏幾近可以忽略不計,但遙想 20 年前英偉達開始開發 CUDA,讓圖形顯示卡可以進行通用并行計算,同樣也是頂着 10 年看不到未來的壓力,把這事持之以恒地做了,于是才有了今天英特爾在 AI 領域的地位。汽車業務同樣如此。
寫在最後
汽車的智能化,改寫了汽車産業的供應鏈格局。原先的供應商層級、供應議價權,已經被打亂。放在燃油車時代,芯片廠商對整車廠是 Tier 2,如今會變爲 Tier 1。而在中央計算架構驅使的軟硬件融合方案實現後," 英偉達 " 們甚至會變成 Tier 0.5 或者所謂的 " 超級供應商 "。而主機廠原本把控的供應議價權,也會因爲供應商層級的變化,而開始部分讓渡給供應商。
所以,汽車業務在英偉達當下的業務結構中,可能還很弱小,但卻應當是潛力巨大的增長點。英偉達對于營收的野心,遠遠不止于現在的體量。因爲,英偉達全年 609.22 億美元的營收規模,與它市值接近的幾家巨頭相比,實在還是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