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文這個詞"危機",意思是危險和機會并存,而機會往往藏在出乎意料之中。在變化與不确定性并存的當下,每個企業都應該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情,在管理上适應環境的變化,不斷進化,從單純内部的、确定性的管理轉變為面向未來、面向不确定性、多方面、多層次的管理,才有可能依靠組織力量把握住突如其來、轉瞬即逝的機會,赢得競争優勢。
最近和一些企業朋友交流,大家普遍有一個感受,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内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充滿不确定性,并且變化越來越快,管理必須适應日趨複雜的環境,現實中管理對各級管理者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管理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我根據最近幾年服務一些頭部企業的心得,加之對一些标杆企業管理的研究,總結為十大管理進化。
1
不确定性管理
過去的世界是一個相對确定的世界,變化比較慢,總體是朝着更大、更多、更強的方向演變,那個時代的管理就專注于内部,比如提升效率、控制和降低成本、管理人心等,可以說是相對确定性的管理,适應外部環境的矛盾不突出,做到"内求"基本就可以生存了。
現在整個世界都處于不太平,動蕩不安,"黑天鵝"事件冷不丁就會發生,國家力量與經濟全球化漸行漸遠,國家政權力量對全球經濟幹擾越來越大,國家政權力量成為一個不穩定因素,地緣沖突直接影響到供應鍊安全,加上數字浪潮滌蕩着各行各業,技術所造成的影響力傳播的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廣……現在的世界不确定性日趨增強是個常态。
但是不确定性也有"好處",因為不确定性中包含着利潤、機會等。經濟的發展不是消滅不确定性,而是駕馭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必須納入管理中,管理從眼睛向内,轉化成内外兼顧,甚至外部的不确定性管理占更重的比例。通過内部規則的确定性對抗外部不确定性。管理實際上就是追求大概率事件,追求規律性來對抗偶然性、不确定性。
管理不僅僅是解決問題,僅靠解決問題是不能給企業帶來發展的。企業發展靠的是機會把握。管理就是為未來配置資源,叫做跨時空配置資源。
1.為機會而管理。
機會主要來源于外部,來源于市場中,來源于混沌,來源于不确定性。中國企業過去普遍有一個通病,對問題過于關注,對機會關注不夠,對機會管理投入不夠。我們拒絕機會主義,但不能拒絕機會。一個企業發展一定是建立在把握機會基礎上,機會牽引發展,大機會帶來大發展。
我參加過很多企業的經營分析會,絕大多數企業都把精力放在沒有完成的指标上,對表現特别好的産品或市場,視而不見,他們總是認為這些市場或産品沒有投入多少,就能實現這麼好的業績,還是把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沒有完成指标的地方吧!這似乎是一個"常識"。但作為經營企業來說,這個恰恰有問題,根據管理大師德魯克的洞察,機會往往藏在出乎意料之中(包括自己和友商在内,出乎意料的成功,或出乎意料的失敗),資源和精力,尤其把年富力強管理人才配置到機會中,甚至飽和配置到機會中,充分"獲取"機會的紅利。尤其現在的機會窗越來越短,稍有疏忽,機會窗就向你關閉了。
2.為反脆弱而管理。
一個組織真正強大在于能把握突如其來的機會,同時能夠抵抗突如其來的打擊。
一個組織要練就抗擊打能力。組織需要保持一定彈性,并且充滿活力,一個組織也要練就極限生存能力,一個組織越大越要注重危機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安全地活下來),比如,現金流風險、客戶風險、市場風險、供應鍊風險、政策風險、專利的風險、其他因素幹擾的風險等。比如,這次全球新冠疫情爆發,給很多企業帶來緻命的打擊,這個突如其來的事情,絕大多數企業過去未曾思考過,更沒有應對的措施。
中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是缺乏這種反脆弱意識,一方面過去一直發展比較順利,高歌猛進,加上教科書的教導(比如,全球分工、全球貿易、比較優勢、西方社會普遍尊重契約精神等),似乎覺得世界本該如此,原來的一切應該是天經地義,很難想象有不講武德,直接掀桌子的事情發生,比如,用斷供來打壓你。另一方面,中國絕大多數企業過去實力不夠,基本上還是靠價格來與别人競争,每個行業的主要玩家還沒有特别地注意到你,你的企業還沒有進入别人的"法眼"。
反脆弱是一種不确定性,也要納入自己的管理體系中,定期要進行極限壓力測試,以期找到應對之策。
2
成長管理
成長是一個企業的永恒主題,企業成長既有數量上的增長,也有質量上的增長,也就是實力的增強,同時企業還需要适應環境。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成長的企業。
成長是第一位的。企業的所有經營管理活動必須聚焦到企業的成長上。企業的問題必須在成長中解決,不能在靜态中或停下來的時候解決問題。如《華為基本法》中明确表示,華為追求的是在合理利潤基礎上的成長的最大化。這個在現實中如何操作呢?其實一個企業的淨利潤需要控制,毛利減去費用等于淨利潤,而一般來說,費用的投入與未來成長的關系非常大,很多企業為了報表"靓麗",控制費用的投入,這實際上會造成企業成長的後勁不足。企業要為未來成長投入,這種投入必須為企業帶來較高的毛利,比如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隻有毛利空間大了,才有更多資源投入未來,這樣就形成成長的正循環。而這種投入必須堅持"二十英裡"戰略,堅持每年都這麼做,"細水長流",真正做時間的朋友,這樣才有"複利"的效果。
成長的選擇一定來自于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企業的成長空間。這個機會一定存在于企業的外部,在市場中。機會牽引成長,隻有大市場才能産生大企業,水大魚大,這是最主要的。其次,成長領域的選擇必須有利于核心能力的提升,每一次的選擇一定要帶來綜合實力的提升。
盲目的多元化失敗率較高。尤其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時候,企業要更加要重視"歸核"運動,這個核就是企業的核心能力。不在主航道的業務,盡量要收縮,否則就會造成力量的分散。這種分散主要是資源,尤其是指真正管理者的精力,一把手或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的精力也很稀缺。很多時候,機會來自于聚焦、深挖這個領域,與客戶天天"泡"在一起。如果一家企業對每個領域總是做的"浮于表面",一般是發現不了機會的。
現在中國許多優秀企業,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在創業階段把握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活下來了,并做成了上市公司,但普遍面臨一個主要問題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因為第一曲線做的不錯,甚至占了市場上比較大的份額,再堅持做下去,也沒什麼成長空間了。他們公司的第二曲線一直處在尋找、論證過程中,但始終不敢下手。按照施炜老師的話說,戰略意志力不堅強。我經常與這些第一曲線做的不錯、第二曲線遲遲走不出的企業決策層交流後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由",總是想找到一片藍海,或如當年創業一樣,抓住一個機會,但現在真正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有機會,其機會窗口期也越來越短,稍縱即逝。
對那些迫切需要尋找第二增長極的企業,要敢于下決心選擇大賽道。很多創業成功的老闆總是希望"運氣"再次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抓住一個機會,實際上自己選擇的第一增長曲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客觀地說,現在全球資本是過剩,缺乏的是新産業。現在不能指望有什麼機會别人沒有看到,卻被你發現了。現在基本上是紅海一片或很快就會紅海一片。真正優秀的企業必須有兩大能力,一是産能過剩了,我如何赢。二是,一定要依靠組織力量赢得競争優勢,真正實現從機會成長到系統成長,也就是打造自己的組織力量,并為技術做長期投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依據自身的能力創造出機會來。
當然,中國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果斷布局不相關多元化,比如,杉杉集團、通威集團等,他們敢于前瞻性布局,敢于下賭注。這也是一種強大的戰略意志力,把握了新産業的機遇期。
3
融合與叠代
數字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由于技術的發展,信息的生成與傳遞瞬間實現,信息成了一個重要生産力要素,是重要的創造價值要素。這是個高度不确定的時代,速度比規模更為重要。這對管理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工業經濟時代,強調專業分工,管理、經營、創新、領導等都是定義清晰的,泾渭分明。但進入數字時代,真正的創新來自專業交叉地帶,來自融合,在管理的實踐中也有融合的趨勢。
在傳統理念中,企業經營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外部、針對機會來說的,但外部的不确定、機會等都需要納入管理。創新也是如此,過去講創新,好像都是天才們的"靈光乍現",但創新是可以管理的,還必須經過艱苦卓越的系統努力才能提高創新的概率。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提高從偶然性到必然性的概率。
1.使命與行動之間相互融合,快速叠代。
工業經濟時代,使命決定戰略,戰略規劃的時間很長,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但進入數字時代就不能這樣了,使命、戰略和行動之間必須快速叠代,不斷驗證和優化,隻要方向大緻正确即可,真正的戰略是走出來的,快速叠代出來,有設計、規劃的"影子",但在實踐中走出一個"戰略模樣"。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戰略不是設計出來,戰略是逼出來的,甚至是打出來的。比如,京東集團大力發育自己的物流戰略,一開始遭到很多人嘲笑,認為做的很重,其實京東集團一開始是被逼無奈,當時物流服務是影響客戶體驗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京東集團起步階段主要從事3C産品線上銷售,這些産品貨值比較高,經常發生"損壞"、"被換"、"被盜",送達時間也不好控制等,顧問投訴最多的就是服務質量、顧客體驗。京東集團的物流戰略可以說"被逼"的,但有它的初心,始終堅持提升客戶體驗。
2.決策與執行的融合。
在泰勒的科學管理時代,當時工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素質普遍不高,比較"愚笨","木讷",他們的工作就是謀生,讨"一口飯"吃。這樣自然是精英們決策,工人們執行,管理上決策與執行分離,這在當時的背景下,隻能如此,似乎也沒有什麼大毛病。
工業時代,其實從本質上就是一個廉價的時代,通過工業化大規模的生産,通過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來隻有達官貴族才能消費得起的物品,進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但進入數字時代,信息是重要創造價值的要素,環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決策與執行必須相互融合,決策之中必須考慮執行,執行之中必須叠代決策。決策和執行幾乎同時進行。
3.研究與開發之間相互融合。
現在進入軟件定義産品時代,研究與開發之間也開始融合了,谷歌公司采取羅馬軍團的組織形式,其實也是應對研究與開發之間融合的趨勢。研究和開發之間的時間間隔比較短,甚至可以說研發和開發必須同時進行,最好同一撥人進行,這樣也避免信息傳遞所造成的巨大成本和"鴻溝"。
行業、專業之間相互跨界,相互融合日趨明顯了,這些地方往往是創新的"高地",在這個行業司空見慣的技術,應用到另外一個行業"如有神助"。人才現在也講跨界融合了,一個行業的人才加入另外一個行業猶如"降維打擊"。比如,中國制造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整體水平提高了,在一個低毛利的制造業如果能盈利的話,那管理水平肯定高,這種人才應用到需要通過管理來獲得效益的行業肯定有用武之地。
數字時代,融合與叠代應該算一個"底層的思考邏輯"吧!
4
成人達己
現代哪個企業家抓隊伍建設不強調價值觀啊?每個企業的牆上都有幾條口号、标語作為自己的價值觀,但大家想到過一個問題沒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元價值觀?其他價值觀都去掉,隻能留一個的話,就是成人達己。
成就别人是數字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組織原則,企業作為一個平台,其作用日趨突出,員工個人作用的發揮必須借助平台,沒有平台的支持,員工個人的作用會大打折扣。
成就客戶是根本,一個企業必須為客戶創造價值,成就你的客戶,你的客戶"爽了",企業就"赢了"。
從本質上,企業為員工個人提供平台成就客戶,員工個人因此成就自己。其實合作夥伴也是如此,一個企業必須成就合作夥伴,尤其現在講生态戰略,生态的本質"讓别人占你便宜",好比自然界的生态,主要占"天地便宜"。隻有放下自己,才能獲得整個"世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企業家必須想通透,你創造一家企業,打造一個平台,隻有先成就别人,最後才能成就自身,一定先人後己。這種想法是"逆人性",先"利他",後"利己",需要企業家本人不斷修煉,約束自己,超越自己,這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實踐的過程。企業家本人的境界和格局突破不是一蹴而就,也是需要通過實踐來不斷磨煉自己。一旦想明白,不糾結了,你的事業就能取得突破。記住所有這些東西的底層邏輯就是成就别人。
5
機制先于管理
先用機制,後用管理。多用機制,少用管理。這是我多年服務一些優秀企業的心得體會。
我曾服務過一些員工人數規模達到三四百、營收大概兩三個億的企業,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這些企業老闆不知道是學習管理學得太多了,還是聽哪個大師"指點",開始大談管理,并開始狠抓管理,要麼高薪挖來知名大企業的管理高手來制定流程、制度,或者聘請管理咨詢顧問來梳理制度和流程,但很快,公司發展慢下來了,好像得了大企業病,流程變慢了,會議變多了,部門牆豎起來了,怎麼越抓管理,效率越低,真困惑!
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做的太重了,管理必須匹配經營,經營處于什麼狀态,就需要什麼樣的管理與之對應,一般來說,經營"拖着"管理走。管理本身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還不低,所以必須時時檢讨管理為"打糧食、增加土壤肥力"做了什麼貢獻。
其實規模在幾百人之内的企業,管理的作用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相反,機制的效用比較大,運行成本比較低。管理容易造成領導與"一群聰明人"之間的"博弈"、"對抗",這是嚴重的"内卷",你防着他,他考慮着怎麼"對付"你,這真是"相互折磨"。機制重在設計,把員工激活,把"要我幹"變成"我要幹"。機制把大家的努力方向引導到市場中去,争奪市場,争奪客戶。盡量讓組織中的個人直接感受到無阻礙的市場壓力。
機制是在實踐中不斷叠代的。大家經常提,把大企業做小。這個做小不是把大企業分拆成小企業,而是通過機制設計,使得大企業保持靈活性,不僵化。廣義的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的調整、體制的調整(責權利的調整)。中國的美的集團是以先進的機制設計聞名于世。
員工人數規模達到數以千計,業務複雜了,這時候才需要上一些管理手段、工具以及系統。
6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在管理中的應用實際上是一種廣義上的"設計",可以理解成願景驅動、目标牽引,以終為始。
先要确定一個願景,想成為一家什麼樣的企業,或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标,所謂向前看,為了實現這個目标,我們現在需要做什麼。這就是"向前看,往回推"。
這種思維方式在當今高度充滿不确定的時代,尤為重要。過去的日子過的比較慢,變化也不快,是一種線性變化,"摸着石頭過河",還來得及,即使犯了錯誤,還有機會。現在變化非常快,不能靠"摸着石頭過河",現在需要高舉高打,需要頂層設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叠代。企業發展要靠設計與行動快速叠代。無論創辦一個企業、完成一項任務,實現一個目标,必須以終為始倒推,并且不斷修正和叠代。
數字時代的到來,軟件重要性越來越大,硬件軟件一體化,軟件定義産品,更是要強調設計思維。元宇宙中數字孿生也是一種設計思維。先有設計後有叠代。其實産品創新中也有一種設計思維。比如偉大的蘋果公司iphone智能手機就是設計思維的傑出産物。從某種意義上講,iphone智能手機是利用原來存在的事物集成設計出一個偉大的産品,開創了一個新世界。對于開創性的産品,你想通過詢問顧客來調研市場,恐怕是徒勞的。因為顧客自己并不知道他想要什麼,但你做出來以後他就知道喜歡不喜歡了。
數字時代,管理思維中多一些設計思維,也就是成果導向,為成果而管理,以終為始。
7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一個管理者的關鍵能力是什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管理者所面臨的問題往往是千頭萬緒,并且一般是其下屬解決不了或難以決斷的事情。解決這些下屬搞不掂的事情是需要耗費精力的,現實中,管理者的精力容易被這些問題牽着走,同時,需要參加的各種會議,又把管理者的時間"消耗掉"一大部分。很多時候緊急的事情一般不重要,重要的事情一般不緊急。管理者所面臨的真實場景就是被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包圍着,并且時間和精力不夠用。
優秀管理者所必備的能力就是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抓住事物本質,否則,事倍功半,自己累的半死,管理的效果還不一定好。針對同樣的一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很少是一緻的,因為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隻看到一個事物的一個局部。問題一般都是"叢生"的,但它們相互之間是有邏輯的,必須找到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這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正确的界定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就是抓住關鍵問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了,其他問題迎刃而解,或許就不是問題了。
很多沒有經驗的管理者經常犯一個錯誤,總是拿同一個标準去衡量企業,總覺得企業到處都是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犯的錯誤,實際上每個階段企業都面臨少數幾個關鍵問題,如何識别出這些關鍵問題,抓住這些關鍵問題,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是最關鍵。有些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随着企業的成長會自動消失或變得不重要。好比,出生幾個月的小孩尿床就不是問題,但到了成人之後,如果還尿床就是問題了。我經常和老闆開玩笑說,你們企業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成長的煩惱,問題都是與理想的目标之間的差距,抓住每個階段的主要問題即可,問題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抓關鍵,一個企業隻有"死了",才沒有問題。
概括下來,管理者面臨的主要矛盾有兩組。
一是,短期與長期矛盾。
短期必須活下來,長期求成長,健康地成長,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損害長期利益。長期利益總是顯得不是很緊急,好像明天做也來得及,明日何其多啊!應付眼前的困難局面最重要,等到公司有點錢了再去解決有關長期利益的問題。恰恰是這種思維,造成眼前的困難局面總是伴随着你,讓你沒有機會去做有關長期利益的事情。
有關公司長期利益的事情必須持之以恒地去做,公司資源少的時候有少的做法,公司資源多的時候有多的做法。關鍵是日子好過的時候,要想到日子不好的時候。不該擺闊的,堅決不擺闊,需要投入的,勒緊褲腰帶也要投入,隻有這樣經年累月,才能做出一個真正有未來的大模樣。
二是,局部與整體。
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某個局部最優,整個系統不一定最優。換到具體的企業場景中,處理好個人、團隊、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一般一個人面臨三個層次的問題。企業的整體利益為大。一個人的層次越高,他所考慮的整體利益就越多,這就是所謂的大局觀。
華為高級管理顧問黃衛偉老師最近寫了一本大作叫《管理政策》,黃老師在書裡系統闡述了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十三大矛盾,最終企業基業長青也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個企業從本質上講,确實是一個矛盾體,相互制約,最高水平的管理就是駕馭矛盾。如何駕馭這些矛盾呢?離不開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通過時間或空間來駕馭矛盾,比如,這個階段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麼?或者在同一個層面,矛盾是無法調和,但在上一個層次之後,兩個矛盾之間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是可以妥協的,可以有灰度的。注意這種妥協不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闆",而是有利于企業長期健康的發展。
還要強調一點,體現一個領導人的領導力就是一種平衡能力,領導人要充當另外一種相反的力量,好比,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當企業快速擴張的時候,他要看到風險,為防範風險做準備。當企業一派繁榮景象的時候,他要提醒危機要來,并為危機做準備。當企業目标實現的時候,他認為這是變革最好的時候,開始推動變革。當他看企業都很平靜的時候,他就要拿個棍子攪一攪。他看到大家懈怠的時候,他就要讓大家奮鬥不止……
8
賦能與激發
數字時代,是個後喻時代,新事物、新情況層出不群,過去經驗的作用會降低。老革命遇到新問題是個常态。尤其是,知識越來越重要,成為提升生産力的主要驅動因素,隐性知識更是成為核心競争力。正确決策及其執行效果,就是比誰想得明白,誰做的到位。這就是思考密度、行動密度,這是個"費腦子"的活。
知識裝在腦子裡,腦子是跟着自己的主人走的。使用别人不僅使用别人雙手,更重要的是使用别人的大腦,必須賦能别人,激發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其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因為任何人,無論他有多大權力和威望,也代替不了别人腦子,至于做事過不過腦子,是不是為了"革命事業""殚精竭慮",那是他自己掌握的。把知識分子有效地組織起來關鍵在于其心、其腦,在如何"心相連","腦共用"。
21世紀的管理精髓主要就是賦能,賦能從本質上講給予知識、信息,武裝他們的頭腦,然後通過文化和機制激發他們,讓他們成為自覺的戰士,導向沖鋒,導向奮鬥,自我驅動,自我發展。
9
為熵減而戰
熵是一個物理概念,被華為的任正非用于管理當中,變成一個"熱詞"。
熵在物理上的理解:對于孤立體系,系統的熵隻能向着熵增加的方向運動。這就是著名的熵增原理。孤立系統在沒有外部能量參與的情況下,最終會達到平衡,進入停滞狀态,如同"死亡"。
任正非認為,"第一,熱力學講不開放就要死亡,因為封閉系統内部的熱量一定是從高溫流到低溫,水一定從高處流到低處,如果這個系統封閉起來,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就不可能再重新産生溫差,也沒有風。第二,水流到低處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麼這個世界全部是超級沙漠,最後就會死亡,這就是熱力學提到的‘熵死’。"
企業發展過程中有一股天然的力量導緻熵增,比如,組織規模變大以後,就會遠離市場壓力,偏離以客戶為中心,形式主義、流程僵化、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就會滋生。員工懈怠、腐敗、奮鬥激情衰竭、個人利益淩駕組織利益之上、業務上不聚焦,盲目多元化、在非戰略機會點浪費資源等等,這些表現都是熵增。
企業要想戰勝熵增,必須把自己變得更加開放合作,讓新的能量、"新鮮空氣"對流到企業中,大膽使用五湖四海的人,堅持利他主義,堅持合作共赢。把自己的優勢耗散掉,形成新的勢能,厚積薄發,培育自己的"硬實力"。比如,你的企業效益不錯,每年的利潤比較好,其實這個不是好事情,必須把利潤耗散掉,也不是分掉,而是把這些利潤投向未來,形成新的硬實力。
必須為未來成長做長期持續不斷的投資,"深淘灘,低作堰"。把大家對組織的忠誠、熱愛耗散掉,用紀律約束他們,導向上戰場打勝仗,導向長期艱苦奮鬥。
不斷變革
任何時候,企業的決策層必須"清醒",實事求是,既要看到危中有機,又要看到被繁榮掩蓋下的風險。變革是企業成長過程中永恒的主題。天晴的時候修屋頂。企業發展的上升期,是實施變革的最佳窗口期。
過去我們重點強調内在的統一性,正确地做事,效率緻勝,但随着不确定時代的到來,企業的适應性變得非常重要,企業的變革更多的通過内部變革以适應環境的變化,以内部的确定性來應對外部的不确定性。變革本身也要納入管理狀态。
相對确定性的業務,講究統一作戰聽指揮,保持價值觀統一;相對不确定性的業務,統一于使命願景,通過使命願景與行動之間的快速叠代。變革始終指向"打糧食、增加土壤肥力"。企業需要有"文化備胎",企業真正講"和而不同,同而不繼",内部要有"辯駁機制",要有糾偏機制,要有紅藍軍對抗機制,讓不同意見有發聲的地方,一定要讓核心決策層聽到不同意見,哪怕這個建議"很刺耳"。隻要對事不對人,有理有據即可。企業需要不斷"折騰",尤其中間層,安逸太久了就會懈怠。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是最好的組織原則。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相反相成,這樣的組織才有張力,才有戰鬥力。(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