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着 A 股市場 "AI 芯片第一股 " 的光環,又搭上生成式 AI 浪潮而股價大漲的寒武紀公司,終究還是 " 跌 " 了。
不久前,寒武紀 1.501 億股首發股東限售解禁,占公司總股本 36.02%,随着這一消息的釋放,次日公司股價下跌 5.14%。随後兩周,公司股價從解禁之日的 134.90 元 / 股,一路下跌至發稿時 117.15 元 / 股,跌幅明顯。
距離 2023 年 4 月份公司股價最高 271.47 元每股,目前寒武紀股價已下跌超過 56.85%,市值腰斬。股價大起大落的同時,2023 年以來,寒武紀公司逐季營收持續同比下滑——前三季度,公司營收 1.45 億元,同比下滑 44.84%;同期虧損累計 8.08 億元。
新浪科技統計發現,2023 年寒武紀前三季度營收,已達公司近三年最低水平,但虧損勢頭并未随之減少。而在此前,寒武紀還于 2023 年 7 月被曝智能駕駛芯片業務折戟," 軟件部分裁員近半,硬件部分僅保留少數員工 "。
營收銳減且虧損不斷的情況下,已經曆過數輪股東清倉式減持的寒武紀,随着大規模股票解禁期到來,高市值神話恐已難以爲繼。
市值腰斬,
近一年估值暴漲營收卻銳減
2023 年開年以來,随着生成式 AI 爆火以及數字經濟、信創闆塊成爲行情領頭羊,頂着 "AI 芯片第一股 " 的寒武紀,搭上了賽道企業市值上升的便車。2023 年上半年,寒武紀股價從約 54 元飙漲至年内最高時 271.47 元每股,區間累計最高漲幅近 4 倍。
然而,股價暴漲的同時,寒武紀的營收情況并未随之改善,反而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甚至營收銳減的情況。據新浪科技統計,2020 年— 2022 年,寒武紀營業收入分别爲 4.59 億元、7.21 億元、7.29 億元,增速分别爲 3.38%、57.12%、1.11%;扣非淨利潤分别爲 -4.34 億元、-8.23 億元、-12.57 億元,同比分别下降 74.86%、68.61%、34.09%。
進入 2023 年以來,AI 大模型新技術浪潮催生的算力需求,本該讓寒武紀獲得更多的商業訂單和營收來源,但公司卻出現了營收銳減的情況。
2023 年上半年,寒武紀交出了上市以來最差半年報。報告期内,公司營業收入爲 1.14 億元,同比下滑 33.37%,歸母淨利潤虧損 5.44 億元,扣非後歸母淨利潤虧損 6.4 億元,同比增長 15.39%。截至第三季度,寒武紀累計營收 1.45 億元,同比下滑 44.84%;同期累計虧損 8.08 億元,持續擴大。
高漲的市值,與公司的真實營收能力并不相符。進入 2023 年下半年以來,随着市場炒作熱情的退卻,寒武紀公司股價開始大幅度下滑。截至發稿,公司股價爲 127.96 元每股,較年初最高時 271.47 元每股,已下跌超過 52%,公司市值也随之腰斬。
遭創投股東 " 抛棄 ",套現已超 40 億
随之今年以來寒武紀股價迅速上漲,一批寒武紀的老股東們,也開始坐不住了。
今年 3 月 23 日 -6 月 29 日,寒武紀創投股東國投創業基金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交易,累計減持了寒武紀 739.87 萬股,減持均價爲 158.00-266.16 元,減持總金額爲 14.81 億元。而在此之前,國投創業基金已經通過減持套現 4.66 餘億元。
此外,甯波瀚高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也于 2022 年 9 月 16 日— 2023 年 3 月 6 日清倉寒武紀,套現 2.25 億元。古生代創業也于 2022 年 11 月 15 日— 2023 年 3 月 14 日,累計減持 428.87 萬股,套現 3.61 億元。
2023 年 2 月 9 日 -6 月 7 日,南京招銀和湖北招銀分别減持寒武紀 311.46 萬股、153.95 萬股,分别套現了 3.88 億元、1.91 億元。8 月 26 日,寒武紀又公布了古生代創業新一輪完成減持的公告,古生代創業于 3 月 23 日 -8 月 24 日清倉減持寒武紀 597.54 萬股,減持均價 152.77-225.84 元,套現 10.71 億元。
至此,寒武紀的 5 名創投股東全部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清倉,累計減持套現 41.83 億元。在此之前,寒武紀第九大流通股股東科大訊飛還于 2022 年第三季度對寒武紀進行過減持,退出前十大股東列表。
但創始股東們都不再相信寒武紀,高市值創造的安全退出空間,已經讓老股東們穩穩地賺了一筆。
被指 " 業務不聚焦 ",
高投入能穩住高市值?
2023 年,在股價飙升公司營收卻銳減的同時,寒武紀還經曆了一輪業務調整的風波。
今年 7 月,新浪科技曾獨家報道 " 寒武紀智能駕駛芯片業務行歌科技大裁員 ",指出該業務新項目已經暫停,同時軟件部分裁員近半,硬件部分也隻保留下少數員工 " 善後 "。這是寒武紀自 2023 年 4 月大裁員後再次被曝裁員。
成立之初,寒武紀曾作爲華爲 NPU(神經網絡處理器)的供應企業,獲得大量的商業訂單,但後來,華爲卻通過開發自研 NPU 将寒武紀踢出了供應鏈。對此,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公開解釋是," 構建自研架構來支持 AI 芯片,是基于華爲對 AI 的理解,基于端邊雲對 AI 的需求自然産生的。寒武紀很好,但無法支持我們的全場景。"
在随後的幾年中,爲了彌補華爲口中 " 不能支持我們的全場景 " 的局限。寒武紀開始在雲端、邊緣端乃至于基礎軟件領域全方位發力。但越是這樣,公司的業務卻開始變得越發的混亂。
據寒武紀官方介紹," 公司能夠提供雲邊端訓推一體的軟硬件協同能力,同時具備統一生态的系列化智能芯片産品和平台化基礎系統軟件。" 但這一系列的介紹背後,外界對于寒武紀是一家芯片企業?還是一家軟件企業或者雲計算企業?疑惑也越來越濃。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國投招商一名長期負責一二級市場投資的業務總監李某便公開表示," 寒武紀現在的思路跟大多數雲廠商的路徑挺像,但公司似乎不具備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做這些系統性的工作。"
在他看來,"IP 設計隻是算力芯片的一個方面,之後還有制造環節以及整個雲計算的生态。目前國内算力芯片領域創新方式比較多,但還沒有一家算力芯片企業建立起比較好的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業務聚焦比什麽都做要強。"
" 寒武紀現在的這些事情,華爲來做可以,但寒武紀難。" 李某表示。畢竟,長坡厚雪的算力芯片賽道,如果缺乏營收來源而僅靠融資輸血來維持公司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這樣的模式很難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