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發現沒,這幾年電視劇變淡了。
不管是古偶,還是現言,再也不是前幾年那種 " 愛大于天了 "。
但吊詭的是,短劇卻越來越 " 酸爽 " 了。
古早的 drama 套路一個接一個往裏塞。
看的人是同一批觀衆嗎?
如果是,爲什麽會如此割裂?
電視劇,變淡了
最近這段時間,愛情劇裏,愛的味道變淡了。
以前的愛情劇要麽是像《三生三世十裏桃花》那樣的虐戀。
幾度輪回,曆劫曆難。
要麽是《雙世寵妃》那樣的甜寵。
兩集結婚,三集接吻,八集圓房,30 集的劇,吻戲數量 34 場,發糖走實在的親嘴路線。
要麽是像《親愛的,熱愛的》那樣的霸總劇。
電競大佬與小白,人設創新了,但本質上就是霸總的 plus 版。
但最近,這些愛情劇仿佛集體進入 " 控糖期 "。
現言上,雖然劉亦菲在《玫瑰的故事》裏前後接力談了四段戀愛,但很難說這些戀愛有什麽甜度。
愛的使命不在于發糖,而是作爲鏡像幫黃亦玫認識自己的需求。
古偶方面,《柳舟記》從妝造到劇情都是妥妥的 " 淡人 " 風格。
談戀愛沒有瘋批救贖和虐戀,隻是兩成年人的生活白描。
愛情劇向來承載的是某種極緻浪漫愛幻想,但現在男女主好像都不談黏膩的戀愛了。
但神奇的是,短劇卻從不養 " 淡人 "。
" 隻有 275 平的城市夜景,才能撫平我心中的憤怒。"
這句振聾發聩的台詞來自短劇《腹黑女傭》。
這部 80 集的短劇,被業内 " 開創女性複仇題材品類的先驅 "。
劇情設定上先虐後爽,加上現實向的狗血情節,不走尋常路的高能台詞,直把觀衆看得嗷嗷叫。
《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24 小時用戶充值破 1200 萬,《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24 小時充值破 2000 萬 ......
這打眼的标題和熟悉的畫風,一看便知劇情有多 drama。
明明前兩年還在吐槽 " 歪嘴龍王 " 的觀衆們,怎麽忽然倒戈成 " 真香黨 "?
電視劇劇情稍顯俗套就被口誅筆伐,怎麽在短劇上大家又坦然自嘲 " 我是土狗我超愛 "?
如此割裂爲哪般?
一方面是因爲電視劇和短劇本身的定位不一樣。
電視劇的定位大多都是在強調老少皆宜,故事多涉足老中青三代,複合性強。
這就要求電視劇在叙事和節奏上,要照顧更廣大的一些受衆,特别是傳統的、年紀稍長一些的觀衆,能有一搭沒一搭地把一部劇看下去。
審核的存在也讓他們的題材比較受限,無法進行更多的創新。
但是短劇不一樣,它的目的就是搶奪注意力,讓人分泌多巴胺。
所以他們主打一個簡單粗暴。
短劇裏最常用的形容詞,就是 " 絕世 "。
不當個絕世美人富豪,不配登上正桌。不吹個巅峰蓋世,好像就成了殘次品。
情緒尺度也要拉滿,當了植物人的老公,寵妻的尺度也得 " 上天 "。
連帶着一衆人的表演都開始浮誇。要不然哪能顯得情緒飽滿、絕世無雙?
因爲沒有審核的限制,内容也可以更 " 飛 "。
一夜暴富、逆襲打臉、重生複仇、穿越異世 …… 總有一種爽在等着你。
那些暴爽時刻,短劇能在三五分鍾的時間裏給你裝滿一籮筐。
這就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和情緒價值,這些是電視劇給不到的。
短劇的賺錢邏輯也要求它們必須要濃。
雖然短劇一集就 1-2 分鍾的集數并不少,大部分都得拍上 80-100 集。
看過十集一上頭,接下來的愛恨情仇,就得付費解鎖。
這就意味着,短劇的前十集,幾乎定了它的生死。
所以,要能刺激觀衆的付費欲望,必須得不斷設 " 鈎子 "。
比如說爆款劇《無雙》,就是一級反轉接一級反轉。上一集質疑男主帶假酒,下一集就因爲痛失國釀懊悔,有仇下集就報,絕不拖泥帶水。
這個過程中,劇情爆點成爲短劇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劇情邏輯、演員演技、打光、服化道之類傳統劇集要點,主打一個成本壓縮,夠用就行。
而且,人們對這二者也存在審美差異。
電視劇給人的印象就是比短劇高級的。
在過去,如果你承認愛看短劇,很難不被人劃分到屌絲陣營。
畢竟,國内短劇鼻祖正是 2012 年上線的自稱屌絲的《屌絲男士》。
最出圈的也是 " 歪嘴龍王 " 這樣的角色。
這就讓觀衆天然對電視劇要求更高。
尤其是劇情,一定要貼合社會現實,切中社會心态,否則就是被噴的命運。
這就是爲什麽短視頻上有大量對電視劇俗套的吐槽,但少有對狗血短劇的批評。
受衆的不一樣也是導緻一個淡一個濃的原因。
短劇的主要受衆是中老年人。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截至去年 7 月,在小程序短劇付費人群中,30 歲以下的人群占比隻有 1 成左右。
而傳統的劇集市場服務的是 40 歲以下的受衆,制作方會想辦法去拍他們更喜歡的題材,少有人關心 40 歲以上的中老年觀衆的需求。
但短劇關心,甚至有一些短劇就是專爲中老年人生産的。
每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電子榨菜,年輕人喜歡看解壓視頻,而一部分中年人則喜歡在狗血短劇裏偷着樂。
爲什麽年輕人喜歡淡劇?
就像中國人對甜品的最高評價是 " 不甜 ",年輕人現在也喜歡不甜的 " 甜劇 " 了。
出現這種情況,有一部分原因是以前的 " 濃劇 " 在角色的刻畫上很難邏輯自洽。
河野真太郎在《戰鬥公主,勞動少女》一書中提出了一種關于當代女性的雙人肖像。
他将 " 覺醒女性 " 分爲 " 勝者組 " 和 " 敗者組 "。
" 勝者組 " 就是所謂的 " 人間清醒 ",她們通常呈現出 " 人生赢家 " 的狀态。
" 敗者組 " 就像《冰雪奇緣》裏的安娜,無論是否戀愛,都能充實豐富,獨善其身。
現在的愛情劇策略是将 " 勝者組 " 的獨立意識和 " 敗者組 " 的真情體驗集于女主一身,但是這二者本身就無法兼容。
過于依賴圍繞異性戀展開的落後虐戀情感邏輯,導緻這類大女主的形象總是搖搖欲墜,充滿不融貫的縫合感。
愛情模闆過于陳舊,讓觀衆難免審美疲勞。
在現在的影視劇裏,兩個人之間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成爲情侶。
任何關系都必須爲情侶關系所讓步。
這不單單是一種 " 性緣腦 " 的體現,也是觀劇量提升之後代入了國産劇編劇思維的結果——
即便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兩個人不會發生什麽事兒,但在國産劇裏,編劇大概率真的會讓倆人 " 有事兒 "。
而大女主劇又都在 " 想偶又不想偶 " 之間擰巴。
既希望有偶像劇帶來的熱度優勢,又希望做出偶像劇之外的質感,來同時保障口碑。
但是強行結合的後果就是 " 強行降智 "。
拿《一念關山》來說,兩個主角的設定本是 " 雙強 ",武功高強,性格也是獨立、清醒而成熟的。
但卻總是爲一些小事吃醋或者爲一句話說重說輕了而反複糾結,完全抛開了兩個角色原本的性格特點。
其實,觀衆看劇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代償,也就是貼近現實的感情。
但在國劇場域裏,愛情更多時候是尖銳的。
在傳統古裝劇裏,它與家國大義、師徒人倫相悖,要被割舍斬斷。
在仙俠玄幻裏,愛要經過三生三世的輪回試煉,非摧心剖肝、九回腸斷不足以證明其存在性。
而在現代劇的語境下,愛情則慣常被放置在物質和事業的對立面,從《北京愛情故事》《裸婚時代》延續至今,愛情與物質不可共存也沒有協商空間。
家庭劇裏,愛更像是引出不倫出軌、女性事業困境等矛盾的工具。
一旦愛變成了空心化的概念,速效糖磕完即過最佳賞味期限,也沒人會持續購買。
不狗血,不 drama,兩性之間的情誼是正常的、健康的樣子,這才是觀衆要的真現代。
* 圖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