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付寶肯定不會收購一家醫院。"1 月 11 日在螞蟻集團公開宣布已收購好大夫在線的當天,螞蟻集團副總裁、支付寶數字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傑這樣告訴虎嗅。
螞蟻集團收購好大夫在線後,将其并入支付寶醫療健康事業部,成爲後者的一個部門。
據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介紹,這家創辦 18 年的互聯網醫療機構聚集了 28 萬名醫生,覆蓋多個科室,吸引了超 9100 萬患者。另據胡潤研究院 2024 年 4 月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其估值超過 70 億元。
從 2024 年 8 月份開始,這個上一代互聯網醫療平台中的佼佼者,就曝出被收購的消息。
據張俊傑透露,這個過程中好大夫在線接觸的合作方很多,支付寶并不是唯一一個,也不是第一個。不過,從結果看,收購的過程很順利。公開信息顯示,2024 年 9 月 11 日,好大夫在線的持股股東,正式由多方變更爲螞蟻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持股比例爲 100%。
對于上一代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好大夫在線被收購是一個令人歎息的結局;而對于互聯網大廠來說,收購一家 " 傳統 " 互聯網醫療機構,也有令行業人士不解之處。
不可否認,醫生仍是互聯網醫療産業的核心資源,尤其對于以服務大衆爲主的支付寶醫療而言。盡管支付寶醫療闆塊中已有線上醫生、AI 醫生及線下醫生資源,但力量仍顯薄弱,難以充分滿足需求。通過收購等手段獲取 " 嫡系 " 醫生資源,幾乎是必然之舉。
" 有了 AI 健康管家,又有了醫生,我們才有機會幫助用戶解決更多健康問題。" 張俊傑說。這也是支付寶在醫療領域深度鏈接支付方、服務方、監管機構等策略的關鍵一環。
不過,在硬币的另一面,上一代互聯網醫療面臨很多未解的難題,諸如商業化邏輯未跑通、醫生自由執業受限、互聯網醫療機構線上線下監管一緻等問題,仍是懸在頭頂的利劍。正因爲此,收購一家實體醫院被認爲是互聯網 + 醫療可能會成功的路徑。
此時,支付寶接過上一代互聯網醫療平台的 " 接力棒 ",也讓許多人爲他們捏了一把汗。
在其背後,AI 加持下,新一輪互聯網 + 醫療的新棋局将如何鋪開也備受關注。

來自:視覺中國
收購容易," 改革 " 不易
" 醫療 AI 的本質是 AI 賦能醫療。" 張俊傑在交流中坦言。AI 的影響正在深入醫療行業的根基。
有趣的是,以用戶爲中心的支付寶醫療,此次收購的好大夫在線定位爲 " 醫生工作平台 ",而非直接面向大衆的 " 輕問診 "。這家以情懷著稱的第三方互聯網醫療機構,相比急于争取患者的平台,因更尊重醫學規律而獲得臨床專家認可,被許多公立醫院醫生視爲管理患者的得力工具。
而螞蟻集團收購好大夫在線的舉動,除了有機緣巧合的因素——好大夫在線正好在尋求收購方以外,也透露出他們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意圖未變。而好大夫在線也成爲他們實現這一意圖的突破口。
經過多年的嘗試與碰壁,互聯網從業者已清楚認識到,要通過 " 互聯網 +"、"AI+" 等新技術改變醫療,必須從對整個行業的數字化基建做起。
各家醫療機構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信息化系統之間不互聯互通,是 " 互聯網 +" 時代就常被诟病的問題,"AI+" 時代,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阻礙。
據業界統計,主流的醫院管理系統有 10 種以上,包括 HIS 系統、CIS 系統、PACS 系統等。醫院之間系統不同,甚至同一醫院内部各部門使用的系統也不一緻——在 AI 醫療影像快速發展的幾年裏,拿到三類證的 AI 閱片系統就有 90 多個。數據互聯互通難以實現,許多系統還經常出現故障。
如今看似簡單的電子支付,在 2014 年支付寶剛介入醫療領域時,就曾引發諸多擔憂。從醫院财務人員的撰文看,即便到了 2020 年,仍有醫院 HIS 系統與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同步,導緻患者已支付但醫院系統顯示未到賬等情況。
這些都給第三方 " 互聯網 +" 增加了阻力,也讓急于推動 AI+ 的衛生主管部門感到頭疼。2024 年底,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文件,重申公立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方向,特别提到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問題,甚至将其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好大夫在線及其 AI 輔助工具,正好滿足了一些需求。在好大夫在線服務醫生的成功案例中,就有科主任利用平台的 AI 工具,提高了診療水平,将邊緣化科室變成了醫院的明星科室。
另有臨床專家認爲,在醫改推進的壓力之下,通過在線醫療平台形成自己的影響力,提高患者粘性,對每個醫生都更加重要了。
而從支付寶醫療的發展角度看,通過服務臨床醫生的 AI 産品、在線平台,在更多領域形成規模效應,以及在此過程中,對醫療機構數字化根基的統一,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可以看到,支付寶醫療聯合浙江衛健委打造的醫療數字人、陪診 AI 已經在去年年底升級到了 2.0 版本。
支付寶在推動電子醫保支付、開發數字陪診數字人 " 安診兒 " 的過程中,使多家醫院實現了從挂号到報告查詢、用藥指導、居家護理、複診續方等環節的标準化。
浙江衛健委數據顯示,安診兒已經覆蓋了 92 家省市級醫院。另據支付寶官方消息,其在全國範圍内覆蓋的醫院總量,超過了 1800 家。
就在去年 11 月份,該項目作爲成功案例在國家衛健委的新聞發布會上亮了相,接下來," 安診兒 2.0" 等浙江經驗大有推向全國的趨勢。

來自:視覺中國
AI 醫療大戰已打響
從路線選擇上看,支付寶醫療看似走了一條 " 輕資産 " 道路,實則荊棘遍布,不但想深度鏈接的每個環節都異常艱難,而且,都是競争者衆多的賽道。
支付寶早在 2014 年高調進入醫療産業時,就有行業人士寄希望于借着互聯網介入醫療支付的機會,可以加強對門診的監督管控,杜絕 " 大檢查 "、" 大處方 "。
10 年過去了,這些目标雖沒能實現,但随着醫改進入深水區,互聯網玩家們也終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
在 DRG/DIP()、集采等一系列新政倒逼下,醫療機構的收益被最大限度壓縮,粗放的管理模式難以爲繼。有行業專家指出,未來醫療機構虧損将成爲常态。近年來受沖擊較大的科室,如産科,如果不能及時發展出專科特色,形成優勢競争力,就隻有關門一條路了。
因此,醫院、醫生,都更有動力擁抱新技術。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醫療領域也還是互聯網玩家的兵家必争之地,在 AI 應用落地方面,競争更加激烈。
根據業界統計,國内僅醫療大模型就已有上百款,輔助醫生管理患者的 AI 工具競争激烈。有使用好大夫在線 AI 工具的醫生透露,近期多家互聯網公司也在向其推薦類似工具。
AI 陪診、AI 導診、AI 病案管理等覆蓋明确醫療場景的應用,幾乎成爲每個互聯網大廠的标配。京東、百度、騰訊等大廠紛紛嘗試向醫療核心場景進發;科技公司也湧入醫療賽道,想要分一杯羹者越來越多;就連投資者們不看好的慢病管理賽道都是異常擁擠。
對于支付寶來說,短期内,雖然他們在醫保支付方面确實有一定優勢,但是,業界認爲,這個護城河并不深,随着政策持續開放,優勢很可能會被削弱。
在 AI 陪診數字人推向全國方面挑戰更大。一方面,事情本身難度大——中國醫療機構總數超過百萬家,其中醫院就有超 3.8 萬家,近三分之一是公立醫院;另一方面,還是有諸多玩家在搶灘,在國内醫療行業複雜的利益格局中,支付寶勢必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此外,商業化問題仍是互聯網醫療行業頭上的 " 達摩克利斯之劍 "。
雖然支付寶醫療對其商業化前景持樂觀态度,不過,從既往經驗看,與監管站在一起有利好,也有更多束縛,變現之路往往更加艱難。好大夫在線就是靠近官方,一直打 " 情懷 " 牌的平台,其商業化前景直到加入螞蟻集團後,也并未清晰。
對于困難,支付寶醫療也早有預期。
" 在互聯網行業所做的所有’ 0 到 1 ’突破中,醫療确實是最難的。左邊是鲨魚,右邊是暗礁,隻有中間曲裏拐彎的一條路能讓解決方案落地。" 張俊傑告訴虎嗅。這就決定了醫療領域的每個項目,哪怕再小,都非常耗時費力。" 沒有 2 到 3 年時間,很難出驚豔的産品。"
無論如何,在改變中國醫療模式方面,新技術又發起了一輪挑戰。一切都還剛剛開始,它們能否解決普羅大衆看病就醫的痛點,能否治理行業的沉疴宿疾,仍需更多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