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旭
一向不苟言笑的王傳福,談到 20 年的創業曆程,忍不住淚灑當場。
8 月 9 日,是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騰勢 N7 正式下線的日子。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回憶了比亞迪從 2003 年涉足汽車行業至今 20 年的曆程,談到艱辛之處幾度哽咽。
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
如今的比亞迪,是世界新能源車銷冠,但在當年曾遭遇無數冷眼和嘲諷。2003 年 1 月,比亞迪宣布收購秦川汽車,港股股價從 18 港元暴跌至 9 港元。各種質疑也撲面而來:" 一個做電池的,怎麽敢做汽車?"
回顧過去 20 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做産業破冰和生存挑戰,在近兩年的銷量爆發式增長前,王傳福形容自己曆經無數個 " 至暗時刻 "。
在技術路線上,比亞迪 2008 年就發布了全球首款量産的插混車 F3DM,搭載了全球首創的 DM 混動技術。等到 2018 年,比亞迪的 DM 技術發展到了第三代,但市場的 " 春天 " 還沒到來。
2018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突破 100 萬輛,達到 125.6 萬輛,同比增長 61.7%。而其中插混車市場容量更小,當年銷量隻有 27.1 萬輛,僅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 21.6%,僅占純電動汽車銷量的 27.5%。
" 真的差點就走不下去了!" 王傳福感慨道," 市場份額小再加上技術需要進一步優化和突破,插混這條技術路線那時候已經被很多車企放棄,比亞迪内部對此也有争議,但我還是要繼續走插混路線,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即使走錯了也認了。"
比亞迪的堅持終于迎來了春天。2022 年以來,插混車銷量同比增速超過了純電動車,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也節節攀升。中汽協數據顯示,到 2023 年上半年,純電動車累計銷量達 271.9 萬輛,同比增長 31.9%,而插混車銷量達 102.5 萬輛,同比增長 91.1%。其中,6 月插混車産銷量分别爲 23.5 萬輛和 23.2 萬輛,均創曆史新高。
按照王傳福給出的數字,在研發投入上,比亞迪已經累計投入了上千億資金。在近 12 年中,比亞迪有 11 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的淨利潤,甚至很多時候還是淨利潤的 3-4 倍。
王傳福回憶稱:" 我很清楚地記得,在 2017 年 -2019 年,比亞迪連續三年淨利潤大幅下滑,尤其是在 2019 年,當時公司淨利潤隻有 16 億元,但是在研發上,那一年我們還是咬緊牙關投了 84 億元。"
" 多少人笑我們,這是在燒錢。" 王傳福講到此處有些哽咽,但比亞迪深知,技術研發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新長征。
王傳福在活動現場。
長期的重金投入,在近幾年迎來碩果。2020 年,比亞迪推出 " 刀片電池 ",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從 2008 年第一輛比亞迪 F3DM 發布,到 2021 年 5 月完成 1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比亞迪花了 13 年;從 100 萬輛到 300 萬輛,比亞迪僅耗時一年半;而從 300 萬輛到 500 萬輛,比亞迪隻用了 9 個月。
按照比亞迪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 11 個研究院,超 9 萬研發人員。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 19 項專利申請,獲得 15 項專利授權。在成果方面,比亞迪已推出刀片電池、DM 混動、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辇等一系列技術,築起技術護城河,推動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持續變革。
王傳福講的是比亞迪的故事,但又不隻是比亞迪的故事。在他看來," 這是中國品牌造車的縮影,新能源爲中國汽車提供了全新的機會。"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70 年後的今天,中國已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比亞迪與吉利、廣汽、上汽、長安、長城等公司一起,向世界證實了中國車企的能力,在全球市場打出了中國品牌的一片天地。
王傳福表示,到 2025 年,預計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将增長到 60% 以上。而在新能源汽車的變革浪潮中,中國品牌大有可爲;在未來三年内,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預計将從 50% 提升到 70%,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同時,中國有創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基礎和實力,中國汽車産業必将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王傳福說,比亞迪要做一道證明題: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比亞迪園區的中國品牌車型矩陣。
在如今的比亞迪總部園區,有一個包含十多個品牌的車型矩陣,包含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等,中國汽車品牌的一齊亮相,引得不少媒體駐足留念。
在這個矩陣的背後,立着那句被王傳福反複強調的口号:"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