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育學術月刊
01、研究背景
幸福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努力追求且似乎難以企及的目标。
教師的幸福感,不僅影響着教師自身的生活質量和專業發展,而且也影響着學生未來的發展以及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随着高校師資隊伍中女教師的人數和比例加速上升,高校女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重要作用日趨顯現。一方面,她們擔負着教書育人的職責,盡其所能為各行各業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她們雖然面臨着傳統的社會性别觀念、家庭角色沖突、職場激烈競争等多重壓力,卻依然為能在職業發展生涯中獲得一席之地付出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在榮譽的光環背後,是否有着許多辛酸和艱難?她們對幸福的理解是什麼?她們的幸福感更多地源自哪裡,事業、家庭抑或自身?
本研究側重質性研究方法,通過了解高校女教師幸福感的現狀,探讨影響她們幸福感的因素,及提高高校女教師幸福感的策略。
02、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量化測試法
本研究選取 26 名高校女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這其中包括本文第一作者的同門師姐、師妹、曾經的研究生以及要好的同事和朋友,她們均在不同省(市、區)的地方高校任教,由此能保證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測試法和深度訪談法。
研究者根據這 26 個研究對象的人口特征,即年齡、婚姻狀況、有子女否、所學專業、性格傾向、學曆、職稱、學校類别等,對之進行了量化測試,同時把自述幸福感的體驗分為九個等級,由 " 非常痛苦 " 到 " 非常幸福 "。
按 26 個研究對象所屬的高校分,211 院校 10 人,占比 38.46%;普通一本院校 7 人,占比 26.92%;二本公立院校 6 人,占比 23.08%;民辦高校 3 人,占比 11.54%。
按年齡分,30-39 歲的 5 人,占比 19.23%;40-49 歲的 12 人,占比 46.15%;50-59 歲的 9 人,占比 34.62%;均已婚生子。
按學曆分,擁有本科文憑的僅 3 人,占比 11.54%,均在 50 歲以上,為各校當年優秀畢業生留校;擁有碩士文憑的 12 人,占比 46.15%,大多為碩士畢業後經過筆試、試講後分配至各個高校;擁有博士文憑的 11 人,占比 42.31%,其中有的屬于定向招生,有的屬于人才引進。
按職稱分,教授職稱的 4 人,占比 15.38%,3 人在 50 歲以上,她們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較強,僅 1 人 40 歲以下,因科研成果突出,破格晉升為教授;副教授 9 人,占比 34.62%,其中兩人為學院副院長,其餘均為學院的中堅力量;講師 13 人,占比 50%,普遍教學能力較強,但科研能力略顯不足。
按性格分,13 人(占比 50%)認為自己性格既不外向也不内向,屬于中間型;8 人(占比 30.77%)認為自己偏外向;5 人(占比 19.23%)認為自己偏内向。
研究者将自述幸福感分成 9 個等級,分别為: ( 1 ) 非常痛苦 ( 2 ) 很痛苦 ( 3 ) 痛苦 ( 4 ) 有些痛苦 ( 5 ) 居于中間 ( 6 ) 有些幸福 ( 7 ) 幸福 ( 8 ) 很幸福 ( 9 ) 非常幸福。沒有人選擇 1-3 級;僅有 1 人選擇第 4 級 " 有些痛苦 ",占比 3.85%;選擇第五級 " 居于中間 " 的有 10 人,占比 38.46%;選擇第 6 級 " 有些幸福 " 的有 8 人,占比 30.77%;選擇第 7 級 " 幸福 " 的有 4 人,占比 15.38%;選擇第 8 級 " 很幸福 " 的有 3 人,占比 11.54%;沒有人選擇第 9 級 " 非常幸福 "。
(二)深度訪談法
目前,國外教師幸福感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90% 以上是量化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訪談法,研究者參考苗元江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2003 ) [ 12 ] 拟定了一份訪談提綱,除了上述提及的人口統計學信息,還包括 16 道題的問答提綱,涉及職業幸福感、家庭幸福感、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及提升幸福感的方法等。
無論是好友、同事還是從前的學生,她們都積極配合作答之後,通過微信發給研究者。研究者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再就有關幸福感的細節和她們進行深入探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錄音。作為高校女教師,她們非常關注幸福的話題,不管是臨時起意的約談,還是通過微信聊天,都聊得盡興而動情。
之後研究者進行數據編碼,閱讀所有數據,建立編碼系統,找出一些初步感受到的意義;将數據切割成有意義的片段,對每個片段進行編碼,盡量尋找 " 本土概念 " 作為碼号,如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概念、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概念、容易引起其注意的概念等;再提煉有意義的内容,找到彼此之間的内在聯系;最後将内容或主題相似的片段組成概念類屬,用圖表等方式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解讀。
03、結果及分析
根據量化測試及深度訪談的數據,研究者發現高校女教師的幸福感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人口統計學因素的影響
從幸福感自述等級來看,大多數研究對象的總體生活滿意度一般,雖然以積極情緒為主,但消極情緒也常常影響其幸福感。
從人口統計學因素來看,高校女教師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即自述幸福感的等級)與年齡、性格、學曆和職稱等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
年齡方面,30-39 歲的研究對象中 100% 都選擇了第 7 級或第 8 級即 " 幸福 " 或 " 非常幸福 ";40-49 歲的研究對象中 25% 選擇了第 7 級或第 8 級即 " 幸福 " 或 " 非常幸福 ",大多數都選擇第 5 級或第 6 級即 " 居于中間 " 或 " 有些幸福 ",其中有 1 人選擇了第 4 級即 " 有些痛苦 ";50-59 歲的研究對象中 88% 選擇第 6 級或第 7 級即 " 有些幸福 " 或 " 幸福 "。
學曆方面,100% 本科學曆、83.3% 碩士研究生學曆、72.7% 博士研究生學曆的研究對象都選擇了第 6 級 " 有些幸福 " 及以上等級。
職稱方面,85.7% 的副教授、83.3% 的講師、57.1% 的教授都選擇了第 6 級 " 有些幸福 " 及以上等級。
性格方面,外向型女教師 57% 都選擇了第 6 級 " 有些幸福 " 及以上等級,内向的女教師隻有 1 人選擇了第 4 級 " 有些痛苦 ",其餘 4 人選擇第 7 級 " 幸福 " 及以上等級," 中間型 " 性格的女教師 46% 都選擇了第 5 級 " 居于中間 " 及以上等級。
由此可以大緻窺見人口統計學因素對高校女教師幸福感帶來的影響:年齡在 30-39 歲的教師幸福感最強,因為年輕賦予她們創造各種美好的可能性;其次是 50-59 歲,此時的她們放棄了追求不到的奢望,更看重當下擁有的一切;最後是 40-49 歲,她們正處于職業的奮鬥期,晉升職稱是她們最大的壓力源,因此幸福感較低。
職稱層次越高幸福感反而越低,副教授和講師的幸福感高于教授的幸福感,可能是由于教授面臨體制考核的要求更高,所承擔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也給她們帶來相當大的負荷,随着年齡的增長,精神和心理狀态每況愈下。
無論性格如何,對幸福感的影響并不是太大,内向的人敏感,更能感受到幸福,但性格外向的人更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當然,這一量化分析的結果并非絕對的,每一位高校女教師都是鮮活的個體,她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并不是由某一單項變量(如年齡、學曆、職稱等)決定,而是由所有人口統計學因素的集合,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帶來的綜合影響。
(二)外部因素
1. 婚姻家庭幸福感。
父母身體健康、孩子快樂成長、丈夫豁達體恤,是高校女教師共同的幸福心願清單。
從小到大,父母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她們幸福的源泉,安全感是幸福的前提,隻有身在其中,才可能勇于追求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從而感到激情的釋放、身心的自由。
她們中有的對孩子沒有過高的要求:" 我不怎麼約束孩子,他完成作業之後,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 但為了孩子的學業,她們也是竭盡全力,作為高校教師,時間相對有彈性,具備教書育人的能力,所以培養孩子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她們身上。" 老公是外科醫生,天天做手術,回家就玩遊戲,偶爾我有事,他幫忙管一下,孩子就翻了天。"
但高校女教師也不是萬能的。" 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孩子學習滑坡,被班主任叫去,說我不管孩子,作業沒完成,聽寫沒上 90 分,硬是把我委屈得哭了。" 此時此刻,當她們的丈夫給予應有的支持和擔當,她們立刻幸福感爆棚:" 老公是我的大學同學,雖然他來自貧困的鄉村,他的性格卻非常陽光,說話幽默風趣,家裡總是充滿歡聲笑語。他燒得一手好菜,我們天天享受在家下館子的樂趣。"
美滿姻緣最為關鍵的要素并不是找到合适的人,而是用心經營着這段關系,理解、信任對方并被理解、被信任。在這場親密關系中最受益的是他們的後代,他們生活在父母營造的幸福圈中,不懼失敗,不斷嘗試,願意去愛、去付出、去承擔。
2. 職業幸福感。
職業幸福感就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的幸福體驗,反映特定職業群體對工作條件、職業環境、工作對象、收入水平、工作中的人際關系等能否滿足職業生涯發展、實現人生意義與價值需要的情感體驗和認知評價,可以有效預測其職業心理發展水平、職業心理健康狀況、工作效能、離職意向等(易豔秋 2017 ) 。
國外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進行得較早,根據馬秀敏(2010 ) 綜述,關于教師職業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因素有:
管理制度、薪資待遇、工作量、工作條件;教師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否參與到學校的決策、教育過程中的成就感、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教師的班級教育實踐和教師所承擔的角色和責任;教師難以控制的因素,如學校的管理制度、對教師的薪酬福利、教育過程中的成就感以及學校環境越來成為影響教師幸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幸福的獲得和保持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從本研究的編碼結果分析,教師職業幸福感和滿意度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 1)教學方面:
在訪談的教師當中,最能帶給她們職業幸福感的是學生對她們的認可以及學生們在她們指導下取得的點滴進步。" 教學相長,在流動的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新穎觀點也常常讓我驚歎,原來我們不可小觑他們的創造力。"" 在風起寒湧之時或節假日來臨,學生們都會發來真誠的祝福,還不忘提醒我添衣保暖。有條信息我一直存在手機裡,舍不得删去:老師,今天你穿着小棉襖真漂亮,但更漂亮的是你的課,我喜歡。" 作為教師,還有比得到學生贊美更幸福的嗎?
但也有吐槽學生的不配合:" 我盡量采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上英語課設計各種豐富的活動,或讨論,或辯論,或演戲,可是很多時候學生用漢語讨論,或者幹脆直接在草稿紙上寫出自己要說的話,這樣根本達不到訓練口語的目的 ";" 上課如上戰場,得和他們的手機、瞌睡、發呆作鬥争 "。
大部分高校女教師都視教師的職業為使命,而不僅僅是任務,學生成長的每一步都給她們帶來内心的愉悅和成就感,對工作的認可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深情款待 ",在 " 款待 " 中學生被尊重、被淨化,教師被理解、被升華,教育的真正意義得以昭顯,教育的力量得以展現,從而賦予教師人生的積極意義,讓她們看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 2)科研方面:
在詢問到她們對科研的看法時,不管是講師還是副教授、教授,她們都認為科研是教學的助力器,但普遍感覺科研壓力太大。講師感覺科研無人指點,極為困難,有的幹脆就放棄。" 在科研工作中我感覺是有困難的,當然了,我覺得這不會很大地影響我的職業幸福感,可能我并沒有把我的重心完全放在這種科研工作中,我覺得我平時隻要這個家庭能幸福,自己工作積極認真負責,就不影響我的職業幸福感。" 有些副教授則渴望晉升教授,實現一生的夙願。
" 在 CSSCI 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還是相當困難的,一方面覺得自己的論文可能質量不夠好,未達到權威期刊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會懷疑權威期刊在評審時的不公正。特别是當論文進入三審被刷下來,且可能是因為某個評審個人的某些偏見而被刷更覺得無奈,每年職稱為此落實不下來,确實影響幸福感。"
有些教授則為革命工作了一輩子,身心俱疲,她們更願意把時間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些年确實對科研有些懈怠了,但騰出時間和家人外出遊玩,享受生活,幸福感增強了。"
每個高校女教師都意識到,不管是為個人專業,或者職稱晉升,抑或完成任務,她們都不得不在科研上殚精竭慮;但無論是發表文章還是申請課題,都經常是石沉大海,這就極大地影響她們做科研的熱情。況且,課題的申報和論文的完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常常為此無法兼顧到家庭和孩子,更要犧牲自己休息和娛樂時間,這不可避免地影響教師們的幸福體驗。
( 3)薪酬方面:
雖然高校女教師都是高學曆,但與中小學教師相比較,她們的薪水要低得多。" 我以前是中學教師,帶了十多年高三,和孩子們成天在題海戰術中摸爬滾打,實在厭倦了,就想提升自己,好不容易攻讀了碩士學位,應聘到江西省唯一的 211 學校,卻發現工資銳減,10% 的中小學教師津貼沒了,補課費沒了,每個月到手 3000 塊,怎麼維持生計呢?隻有利用空閑時間接些翻譯的活。"
有錢未必就能幸福,但沒有錢是造成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金錢可以帶給她們安全感,滿足她們自由生活的願望,是實現她們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所以,有些教師不再需要為生活所迫付出額外的勞動時,她們就會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有。" 我覺得在高校,文科教師不會對自己的收入很滿意,但收入對幸福感的體驗好像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我不是太追求物質享受,當然如果有更高的收入再好不過。"
( 4)組織支持方面:
在訪談過程中,大部分高校女教師,尤其 30-40 歲的女教師,她們沒有擔任任何行政職務,教學相對獨立,無須與領導直接接觸;雖然有的教師為了晉升,希望在領導面前有所表現,給領導留下好印象,但卻苦于沒有什麼機會,也就不去勉強自己,因為畢竟和領導關系的好壞與幸福感沒有太大的關聯。
一位來自 " 雙一流學科 " 院校博士畢業後回校工作的教師,通過民主選舉擔任學院的副院長,滿腔幹勁,一心想為單位做些實事,但 "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随着她威望的提高,慢慢受到直接領導的排擠。"
他開始和我水火不容,處處壓制我,大會小會不點名地批評,也不尊重手下人的勞動。我以前總是‘兩袖清風,為民請命’,現在學乖了,盡量避免正面沖突。我認為,領導幹部要有寬廣的胸襟,愛才惜才。一個團結的單位可以帶給教師安全感,一個你争我鬥的局面很不利于單位的發展,教師人心不穩,總想着如何站隊,既影響他們業務水平的提高,又給他們平靜的生活造成了困擾。"
在不同管理模式下,教師體驗到的職業幸福感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
在民主文化管理模式下,教師的幸福感更強。學校制定與教師利益息息相關的規章制度,應廣泛征求廣大教師的意見。當教師覺着自己不僅僅是教書匠,而是學校的重要一分子,有權參與學校的行政事務時,他們主人翁意識就會被激發,工作熱情也會高漲;如果碰到賞識自己的領導,更是湧現 " 士為知己者死 " 的氣概。如果領導專橫跋扈、嫉賢妒能,就會極大傷害教師的情感和積極性。
學校的管理制度直接關乎着教師幸福感的體驗。無論學校層面還是學院層面,後勤到位帶給教師的集體幸福感是無可拟比的。" 學校後勤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教工食堂辦得好,兩葷兩素隻象征性地收 5 元錢;學校工會安排很多免費的活動,比如舞蹈、太極拳、瑜伽等,我們各取所需,教研之餘玩得不亦樂乎。"" 學校應該更人性化的管理,不要攤派這麼多毫無意義的事務性工作,我們畢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
無論在何種性質的高校,後勤工作始終是安定教師精神的樂園,即便一首集體唱起的生日歌、食堂吃到的美味午餐,都讓普通教師感到被關懷的溫暖;更不用提解決教師的民生問題,當她們不再有衣食住行的後顧之憂,她們才能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在其中感受到身為高校教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内部主觀因素
幸福感是一種源自内心的主觀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間的和諧,意味着各個維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 ( Elizabeth Holmes,2006 ) 。當個體完全沉浸于體驗本身時稱之為 " 心流 ",這是由心理學家米哈裡 · 齊克森米哈伊在 1960 年提出的概念,他将其定義為:一種将個人的精神力量完全投注于某種活動的感覺,心流産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研究者認為一個人自我的獲得感最易産生 " 心流 "。
現在複旦大學攻讀博士的一名江西省師範學院教師強調幸福來源于自身。" 在婚姻、事業中都保有一份自由,能有自我選擇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初讀博也是想改變當時的現狀,不管是婚姻還是事業,感覺以前是被動地在往前走,仿佛沒什麼自我;但現在發現影響幸福感最大的因素,應該是‘自我’的獲得感。我必須與現實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包括婚姻、孩子和事業,希望能把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留給自己。"
" 把所有的時間花在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身上,夜深人靜時,傾聽自己的聲音,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怎麼愛孩子和學生,一旦迷失了自己,沒有獨處的空間和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心靈是空虛而茫然的,沒有内心的甯靜和充實,何以幸福?" 一位 " 雙一流高校 " 女教授深有體會地感歎。
04、相關建議
(一)高校女教師主觀幸福感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主觀幸福感的内涵主要包括總體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從前文分析來看,人口統計學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着高校女教師的主觀幸福感。
人口統計學因素中的年齡、學曆和職稱等因素對高校女教師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但并非都是正相關,即年齡越大、職稱和學曆越高,并非幸福感就越強。而且,落實到個人,也難免有些偏差,畢竟,高校女教師的幸福感是多種因素的彙合。
外部因素,即婚姻家庭幸福感和職業幸福感(主要體現在教學、科研、薪酬和組織支持方面)對高校女教師的幸福感産生較大影響,婚姻家庭幸福感是持續影響總體生活幸福感的關鍵因素,美滿的婚姻家庭生活持續帶給她們積極情緒,而糟糕的婚姻家庭生活則是她們消極情緒的 " 定時炸彈 "。心靈這塊情感的土壤,需要持續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來澆灌。
相愛的人是彼此擁有、天長地久的意義;和親友架起友誼的橋梁,可以相互給予和治愈,慰藉着失落的心靈;而父母與子女之間天然的、永遠的、不容否認的關聯更是人生持久的意義,孩子是父母奮鬥的動力和永遠的牽挂,父母是孩子的堅實的靠山和溫馨的港灣。
職業幸福感是直接影響高校女教師幸福感的因素,職業中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直接影響着她們的生活幸福感,她們生命的意義很重要的一方面體現在和同學們之間的教學互動中,最好的教育在于無論是線下的教室還是線上的雲課堂,都能成為思想交鋒的陣地、心與心交流的港灣,教師可以成為引領者、探路人,或多或少改變一些學生的命運,這種使命感一旦完成,教師的幸福感便有了深刻的意義。
内部因素是影響高校女教師幸福感的内在源動力。幸福感雖然會受到生活環境和外在條件的影響,但與基因、個性、感知力密切相關。
幸福感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有意義的生活中感受幸福的點點滴滴,聽一段美妙的音樂、欣賞一片美景、品嘗一道美食、撫摸自己的愛人等等,這些知覺能讓她們把身體和心靈關聯,體會到短暫的、當下的快樂。高校女教師的幸福感,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思考的狀态、靜觀的守候。
( 二 ) 提升高校女教師幸福感的建議
在深入訪談中,這些高校女教師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貢獻了很多提升幸福感的合理化建議。
1. 從精神層面上入手。
女人應該最先關愛、呵護自己,再去愛他人;修煉自我,豐富内心獲得甯靜;接納生活,接納現實,愉納不完美的自己;心存感恩,熱愛生活和家人,調整好心态,不如意時不妨用 " 阿 Q 精神 " 安慰自己。
2. 采取積極的生活态度。
有規劃地生活和工作,努力奮鬥,一步一步實現目标;從學術、教學、孩子教育等方面提升自己,從而提升幸福感;讀書、鍛煉,自我緩解壓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想做的事,靠自己獲取幸福感;從清除影響幸福的絆腳石着手,善于學習,踏實工作,與人為善;要多看到自己已經擁有的,少去與人比較,不去遺憾自己無法得到的。
3. 借助于各種外界的力量。
幸福是生活的小确幸堆積而成的,找找生活中的小樂趣,給自己添個心儀了很久的小玩意,和朋友聚一聚,和愛的人一起去旅遊;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幸福感,不用刻意尋找特别的方式,例如養寵物、閱讀、看電視、跳舞、 運動、自己動手做美食,讓生活充實起來;在工作之餘參加各種活動,尤其是做義工。
人生有三樂—— 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和知足常樂長的是個人層面的圓滿,助人為樂則超越了個人境界,可以讓人生更圓滿,幫助别人越多,自己越開心,也就更願意去幫助更多的人。
職業的使命感、對人生的領悟力、對自己的幸福力,促使這些高校女教師義無反顧地走在尋覓幸福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帶來幸福感的并不是财富的增長,而是觀念的改變、積極情緒的調整及投入事件的意義;幸福也不是短暫的快樂,而是長久的愉悅的心态。名望财富、健康長壽或者其他種種小目标,其終點都是通往幸福的起點。隻有把追求幸福作為終極目标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最成功的人。樹立了這樣的信念,幸福就能伴随一生。
05、總體評價
研究對象中大部分高校女教師幸福感一般,影響她們幸福感的不僅有人口統計學因素,還有來自外部的環境以及主觀因素中 " 自我的獲得感 "。
外部環境涉及婚姻家庭及其職業幸福感,其中職業幸福感主要受教學、科研、薪酬及其組織支持的影響,内外因素交相作用,影響着高校女教師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真正帶來幸福感的是觀念的改變、積極情緒的調整及投入事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