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華夏基石e洞察 Author 彭劍鋒
作者| 彭劍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華爲基本法》起草專家組組長
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 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最近來找我喝茶交流的企業家,咨詢的多半不是管理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他們中的許多民營企業家内心充滿焦慮和不安,想幹又沒動力幹,激情衰竭;想躺平又躺不平,坐卧不安,活得有些憋屈,不開心,有的甚至深度抑郁。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對企業的前途陷入極度懷疑和沒有信心的狀态。這些企業家的焦慮和不安,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大焦慮和不安是:做民營企業家底氣不足,戰戰兢兢,總有一種莫名的悲催感。不受尊重、沒有安全感和信心不足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目前最大心病。
毫無疑問,中央制定的方針與政策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是友好的,特别是由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于2024年10月10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這将爲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争,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企業家的健康成長提供法治保障,讓民營企業家看到了希望,增加了安全感和信心。但不少民營企業家還是擔心,好的政策往往一到操作層面上就打折扣,一到基層就走樣。現實的營商環境還是讓民營企業家的體感不好,如屢見不鮮的對民營企業家的"遠洋捕撈""有罪推定",讓衆多民營企業家膽戰心驚,憂心忡忡。此外,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走共同富裕道路,會不會殺富濟貧?國企越來越強勢,事實上的國進民退,民企退到哪兒?民企未來是否還有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民企能做大做強嗎?值得做大做強嗎?民營企業家過去創業成長中的"原罪"會不會被追溯和倒查?如對國企民營化中股權改革的"原罪",法律、法規不健全時代企業野蠻生長的"原罪",踏着法律邊緣走路及潛規則盛行中的灰色"原罪",在政府高度集權與官本位條件下不得不與官員形成扯不清的政商關系的"原罪",這些所謂的原罪如果要追溯和倒查數十年,那可能沒有幾個民營企業家可以幸免。
第二大焦慮和困惑是,面對極度的市場"内卷"和技術快速變革,民營企業家普遍無所适從,面對基于數智化與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要求,企業家認知局限,思維滞後,頗感壓力山大:不轉型是等死,轉型可能是找死,如何擁抱AI?如何投入和推動數智化轉型升級?客戶需求變了,國内市場太卷,國際市場又不友好,如何出海?經濟持續低迷,内部資源匮乏,經營現金流緊張,日子難熬;企業掙錢模式變了,掙錢難了,如何持續活下去?面對外部世界日益高度的不确定性,民營企業家普遍心生恐懼,心裏發毛,心無法安放,爲此焦慮萬分。
第三大焦慮和困惑是,中國許多民營企業都面臨事業與家庭生活矛盾沖突的焦慮及二代交接班的焦慮。
許多企業家一心撲在事業上,但忽視了對家人的關愛、忽視了對子女教育的責任,導緻夫妻不和睦、子女成材不成器。同時事業接力棒交給誰,交給職業經理人還是子女,子女沒意願或沒能力接班怎麽辦?如何交?全方位交還是"垂簾聽政"?還是扶上馬送一程?還有,"土豬一代"創始企業家與高學曆的"留洋二代"接班人在認知與價值觀上的矛盾與沖突,溝通不暢,雞鴨不同語,情與理複雜交織,文化如何傳承?家族财富如何繼承和增值等等問題,的确是許多企業家面臨的一道道難過的心裏坎,讓人焦慮。
所有這些焦慮和不安,我認爲本質上是企業家的心理有了障礙,企業經營的"道"出了問題,内心與價值觀亂了,人與人的關系被撕裂了。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回歸本質,明心見性。而禅是一門明心見性,直指人心、關照内心世界的智慧。決定企業能走多遠的終極智慧是企業家的心智與心力。
因此我提倡思考解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問題,應回歸本心,回歸信仰,回歸價值觀,回歸企業經營的"道"去重獲智慧與心力。讓企業家把自己從爲過去糾結、爲未來焦慮的時空鏈中解脫出來,安住本心,放松身心,守住當下,堅定做自己認爲正确的事情,去做好當下該做的事,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去解決當下的問題,以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來穿越經濟周期,來撞擊未來的希望之門。
人的身心狀态出了問題,一般有三個特征。一是身心錯位,心行處于割裂的狀态,知行不合一就會焦慮和煩惱。二是心沉溺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對過去的得失糾結,對未來的不确定性感到畏懼,對現狀不滿,對現實的困境不知所措,自然會處于煩燥和不安中。三是對自已當下的言行舉止和起心動念失去覺照,處于失念狀态,也就是失去初心和價值觀,找不到做事的價值和意義。
不少企業家有了财富,一方面得不到社會尊重,另一方面内心空虛,精神貪乏,窮得隻剩下錢,再多的财富都無法滿足空虛的心靈。所以禅強調:守住本心,放松身心,安住當下,樂觀未來。禅宗的禅修有别于其他的宗教體驗,"禅定"能幫助人安定心性、淨化心理和提升智慧。所謂"守住本心",就是保持内心的純淨與堅定,不被外界的喧嚣、誘惑、壓力或困難所左右、所動搖。是風吹幡動還是幡在動?六祖慧能早就指出:"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風沒動、幡沒動,而是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淨。所有負面的情緒都是你體内流動的能量,在這個世界上,能引發你痛苦與焦慮情緒的一定不是外部環境的任何發生,而是你的起心動念,是情緒燃點背後的念頭與固執的觀念,是你的貪嗔癡執念。停止抱怨外部,用内觀去自我批判,去修正你的起心動念,去修煉你的内心,去明心見性,回歸心的本質,實現心之覺醒。
任何人的内心本質是善良、真誠、友愛和純淨的。真正的定力,不在于外部環境的靜谧,而在于内心的平和與堅守。當你能夠抵禦住各種不良誘惑,始終保留你善良的信念和純淨的靈魂,當你面臨各種困難,經受失敗和挫折時,始終堅定你的信仰,擁有堅韌不屈的意志,就叫守住本心。
所謂安住當下,就是一心專注與珍惜當下所做的事,把心從分别馳求的時空鏈條中擺脫出來,不念過去,不畏未來,亦不去攀緣他處與當下無關的事情,令身心當下合一,做好當下、不負餘生。
《金剛經》裏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它強調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瞬間即逝、未來的尚未到來,因此,執着于任何"一心"都是徒勞的,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自尋煩惱。過去、現在、未來之心都是在時間中生生滅滅,要從如意之心變爲如如之心,如意之心來自妄念,是虛的,是不真實的,不可得。如順境與逆境之分别都來自如意之心,以如意之心看世界,從小我與功利的立場出發,你才會有焦慮和痛苦。但這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隻有本心,如如之心,才是事情的本來,才是真的,才能見到菩提自性。所以借用禅宗智慧,我常常用三句話來開導企業家。
第一句話,不爲過去所糾結,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糾結于過去的得失,不要沉溺對過去所做一切的後悔與遺憾,放下已有的榮辱,一切正向往前看。
第二句話,不爲未來所煩惱,未來沒來,不要擔心未來的不确定及可能遇到的困難,不要将未來可能的痛苦提前到當下,相信未來是光明而美好的。
第三句話,不爲現實所困頓,面對當下現實,接受當下的我,與自己和解,認真對待當下的每一個問題,專注一心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度過難關,邁向美好的未來。
正如淨慧老和尚提出(明海《生活禅綱要》下篇713頁)"安住當下的要領,就是要身心一緻,身心合一,要使意念與呼吸保持一緻"。禅宗四祖司馬道信大師曾提出守一不移法。用守一不移法調整呼吸,讓急促的呼吸平緩下來,使我們短促的呼吸延長、使粗淺的呼吸能夠深入到丹田,令經絡暢通,讓浮躁不安的心趨向平靜,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
安住當下的要點,首先就是要放下、放松,放下一切妄想和雜念,讓自已身心松馳下來;其次,要集中意念,要專注,不要三心二意,看準一個目标、堅定走下去;第三,要清明,要保持大腦清醒,不犯糊塗,不躁動;第四,要綿密,持續保持放下、專注、清明的狀态,中間不要間斷,像山泉流水,連綿常流不斷。
禅修還主張調五事。通過調五事,令身心松軟、甯靜、安和下來。
(1)慎飲食,不饑、不飽、以舒适爲度;
(2)調睡眠,睡眠有規律、有節度,不恣睡,不節睡,以神清爲度。
(3)調身,身體坐姿要正,自然挺直,安穩舒适;
(4)調息,調和氣息,綿綿微細,自然放松;
(5)調心,調伏亂念,讓心靜下來,身心甯靜。
安住本心隻能内求,隻能靠自己,不能靠他人。想改變他人,先改變自己。如二祖神光谒見一祖達摩,立雪斷臂曰"我心不安,乞師爲我安心",達摩雲"将心來,與汝安"。有時僅聽聞他人勸說安心的道理沒用,還在于自覓、自悟、自安。
企業家如何放松身心,直下承擔,活在當下,一心做好企業當下的事,體驗與道同行的自在?
道在眼前,從熱衷于"玩術"轉向"求道"
中華禅主張"平常心是道" "道在眼前",修行求道就在當下,就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将"工作場"作爲道場,熱愛事業、熱愛自己,專心一注做好企業就是在修行。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要從注重"玩術",回歸到 "求道"。
術是技巧、工具、方法、套路之總和,告訴你怎麽做,怎麽将事做準确、做成。但隻善玩"術",而沒有"道"的企業,往往投機取巧,唯利是圖,隻顧眼前利益,不顧長期發展。爲了掙錢,爲了在市場上赢,可以不擇手段,可以坑蒙拐騙,可以違法違規,可以假冒僞劣。這類企業往往掙錢快,但企業"命不長",發了财,企業家"心不安"。
而"道"是什麽?道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原理、規律、本質,人的本性、人的信仰與價值觀。這是事物運行和發展的底層邏輯,隻有回歸到道,回歸到本性與價值觀,企業才能真正"做正确的事"并将事情做正确,才能将企業做好、做長久,做到企業家"心安"。
這就要求做企業要有信仰,要将全心全意爲客戶服務作爲宗旨和信仰,要有堅守的核心價值觀,要有長期價值主義思維,要有超越利潤之上的追求,并能知行合一,将信仰落實到經營好企業和服務好客戶。
企業家的焦慮和不安來自哪裏?首先,來自信仰缺失,人生價值迷茫,沒有使命感,不知爲什麽掙錢?爲什麽要做企業?隻有在使命與信仰驅動下做企業,才能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才富有激情和持續超越的精神。其次,來自欲望過度而毫無節制釋放。人生爲盲目的欲望所支配,放縱自己,自我膨脹,才會世路坎坷,多難多苦。再次,沒有将苦難視作一種人生常态。企業與人生起落無常,所遇到的經營困難與人生磨難是常态,要以平常心而不是二元對立心處之。隻要心如虛空明鏡,遠離二元對立與二邊取舍,當下所做的就是與道相應,就是在求道。
所以求道不必向外,安住當下,做好自己,在自省自悟中相信自己,堅定信念與信心。企業家的信念與信心不是來自外部環境的給予,不是讓别人給你信念與信心,而是你本自具足,自己給自己的。所以做好當下,對當下的事有正确認知,有正念、有正向思維,有正能量引領,你對自己有信心,對所從事的事業有信心,整個團隊和組織就有信心。
佛在眼前,長期主義不在别處,就在做好當下
禅宗認爲,一切衆生皆具自性三身佛(佛、法、僧三寶),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無佛,佛在天邊;即心是佛,人人即可成佛。佛性或覺悟并不遙遠,而是存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佛法并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就在此時此刻的現實生活之中。
但人人皆可成佛,并不等于我們每個人都可修成六祖慧能、玄裝高僧這樣的境界。人的解脫和成佛是有層次的:低層次的是聲聞覺,指聽到佛的言教,明四聖谛之理,斷惑而解脫;第二層次是緣覺,指因某種因緣,或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解脫;第三層次是菩薩覺,勇猛求道,得大覺,并有弘有覺的弘願,而得解脫;最高層次是佛覺,具一切種智,得無上遍正覺,并能覺他,而得解脫。作爲世間常人,我們隻能在第一、二等次上修爲,将工作場作爲"道場",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工作與生活,在建立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基礎上,自覺地依戒定慧三學去修行,不被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所控制,在工作與生活行爲中彰顯純正的信仰生活、理性的因果生活、道德的現實生活, 良心的自覺生活。由此,使人從單一的物質生活豐盈趨向精神生活的充實,由人生價值迷失的生活趨向覺悟圓滿的生活,從心靈污染的生活趨向心靈淨化的生活。
所以将眼前的事做好,成佛的希望不在遙遠的未來,"直下即是",專注當下,自足自在,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焦慮和恐懼。中國經濟與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正進入從追求規模成長到高質量成長,從注重短期績效到長期績效,從野蠻成長到文明成長,從短期投機逐利到長期價值成長的内在轉型升級與系統變革期,摒棄投機主義與短視主義,确立宏大而長遠的目标追求,長時間爲之奮鬥,心無旁骛,以足夠的耐心和定力,長期堅持做好心中認定的大事或事業。
這種長期主義的價值取向,已然成爲大多數優秀企業家的共識與追求。但在貫徹長期主義的理念與思維時,許多企業家卻頗感困惑和難以真正落地。不少企業家對我說:彭教授,我十分認同長期價值主義,但問題是企業現在活着都成問題,經濟下行,需求不足,市場極度内卷,當下的企業掙錢難,活下去難。企業難以正常經營、現金流短缺、核心客戶流失、裁員等等。
作爲當下的企業,如何以内在的确定性應對不确定性,這個内在确定性的"虛點"或"佛心"是什麽?如何既活在當下,聚焦眼前問題的解決,又堅定追求認定的長期目标?如何既要手忙腳亂地應對企業目前的生存危機問題,又要有序理性地爲未來發展做長期打算和準備?
用"佛在眼前"的智慧來重新認知和理解長期主義。長期目标,需要和當下所做的事産生連接,當下專注一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長期目标建立了連接,那麽當下就是解脫,目标的實現就不再是遙遠的事,追求目标的過程就不再痛苦,而是快樂活在當下的過程。所以"長期主義不在别處,就在我們腳下"。"長期主義"的關鍵詞恰恰是"不湊合""當下""就在此時此刻……"。
一個長期主義者,很少會有分别心,他們不相信"一步到位",不相信有什麽東西可以通過"暢想"獲得,而是會将完整的心力全然交付于此時此刻他們所在的公司、團隊、崗位、家庭……通過專注于當下的每一個行爲,通過對工作和生活的充分參與,與周邊環境的完全融合,收獲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問題的視角、情感的充實、心靈的感悟,獲得滋養生命和靈魂成長的養分。如果說"臨時感"面對世界的姿态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總是想用機巧的"不确定性"來應對世界的不确定性;那麽"延遲"即時滿足感的長期主義就是明明知道世界是變化的、不确定的,卻能用腳踏實地、專注當下的積極心态來構建内在秩序,以内心的确定性來應對世界的不确定,在"偉大的行動"和"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安放。正如華爲任正非提出的:華爲最高的生存戰略就是活下去。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做好自己,活在當下,面對經濟下行,主動求活,企業也就沒有未來。
解脫在眼前,絕不躺平,在無我中求進取、實現自我超越
佛教中,解是解除惑業的束縛,脫是去掉三界的苦果,永離苦果。解脫,就是擺脫煩惱,得到自在。禅宗以戒定慧爲手段,以求達到解脫目的,強調往生非在遙遠的未來,而在當下一念。從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到底有多遠?禅告訴我們,如果把一切都放在當下,當下就是彼岸。佛禅講的彼岸,就是解脫,解脫并不是說一死百了或就地躺平,而是指斷離煩惱,内心覺醒,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我愛我的事業,用心去做好當下的事,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有所成就,在無我中求進取。禅強調"在無我中求進取",禅宗所強調的"無我" ,并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爲的狀态,它不僅意味着徹底的放下,同時也意味着徹底的承當,徹底的悅已、利他。《金剛經》講"離四相而行一切善法",達摩祖師講"稱法行",也就是行"無相六度"。"世人的進取總是與個人的名聞利養聯系在一起的,總是有相的、有我的,如果所從事的事業不能給自己帶來名聞利養,他就有可能失去前進的動力,往往會半途而廢,他的承當總是有所保留的。菩薩行者由于以利他度生爲根本,不考慮個人的名聞利養,沒有我執及其所帶來的種種後顧之憂和煩惱,所以他的承當和進取是勇猛的,沒有任何保留。"(明海主編《生活禅》上編179頁)。
"在無我中求進取"的核心思想有兩個方面:
一是進取的落腳點是破我執、破除我法二執,追求無我的境界,有我的進取是貪求,是痛苦;無我的進取是承當,是解脫,是真正的幸福。
二是進取的目标是以無我的心更好地利益衆生。無我的進取就是把自己放空、放空以後無任何後顧之憂,然後全力以赴去修行,全心全意爲衆生服務。從企業的角度就是放空自己,一切以客戶爲中心,一切從客戶入手,當下客戶的需求是什麽?痛點是什麽?我如何爲客戶解決痛點、創造價值,你的産品與服務赢得了客戶滿意與忠誠,企業就能活下去并可持續發展,你的焦慮源也就消散了。
工作禅的修行是一個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智慧的過程。生活是一面鏡子,一面認識自我的鏡子。工作與生活的一切逆境和煩惱緣,都是企業家深刻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好機會。在順境中,我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但在逆境和煩惱中,我們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深層的不足,對自己的不足,要不逃避,接受不足的自己,放過自已,要回頭轉腦,轉身向上,自我批評、自我超越,即是解脫。所以,作爲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你創辦了企業,上了企業這條船,你作爲船長就别想棄船而逃或躺平不幹,唯有駕馭船隻駛向彼岸才是你的解脫之門。所以,不躺平,自信精進,自我批判,持續奮鬥,超越自我就是求解脫。
其次,禅注重真修實證,在保任中證解脫。所謂保任中證解脫,什麽是保任?保者,就是不論遇到什麽樣的境緣,是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圓頓的正念。圓頓的正念就是将戒定慧圓成于當下一念,擺脫了分别取舍之心,做到"自覺、自主、自足、自在"之心;任者,任運随緣,依圓頓的正念的力量轉一切境緣爲修行悟道之用,直下承當,将所有分别取舍的心,向外馳求的心、有求有得的心全部消解掉,令心安住在一種自覺、自主、自在的狀态上面。
從企業的角度看,當下企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下企業家經受的苦難,是人生的一種體驗和磨砺,是上天眷顧你的人生經曆,是未來成功的墊腳石。偉大是煎熬出來的,熬過最寒冷的冬天,春天就不遠了。要以圓頓正念之心,堅定信念和信心,在保任中證解脫,就能逆流而上,就能忍受黎明前的黑暗,迎來光明而美好的未來。
坦然面對生死,超越生死,活下去是硬道理
我們的人生總是被三大哲學終極命題所困擾并心生恐懼:"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往哪兒去?",無論哪一個宗教派别都試圖對這三大命題作出回答,但都沒有給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唯有中華禅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如何活着"這三大命題給出了清晰而通透的答案,要戰勝人與企業生死的恐懼,快樂活在當下,還需回歸中華禅的生死觀。
(1)生死自然。
人從何來?死歸何處?禅宗認爲人生歸自然來,死歸自然去。禅學的絕對實體是佛性。佛性也稱自性、心性。生命從何而來,生命源于自性,六祖惠能說:"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肉體生命是現象,是自性所現之象,現實的心靈活動全部都是佛性(自性)的顯現。生命源于自性、生成于自性、歸滅于自性。肉體生命生生滅滅,而自性無生無滅。肉體生命有生有死,自性卻無生無死,永恒存在。
那什麽是自性?禅宗認爲,自性即空,空即自性。自性,性空而緣起一切現象,是謂"性空緣起"。所緣起的一切現象,皆具空性,是謂"緣起性空"。從人的肉體生命角度來說,自性緣起肉體生命現象,肉體生命現象具足自性。自性即空,空即自性。我們凡夫俗子之所以恐懼死亡,是因爲世人以活的肉體爲立身之本。
我們深信,有生命才有自我的一切。而生命依附于肉體,肉體依附于衣食住行,衣食住行依附于錢财,錢财來自能力、權勢和名望,故世人對錢、權、名趨之若鹜。我們時刻擔心,生命無常,若小命沒了,則金錢、權力、名聲都失去了根基。所以,未到死時則個個忌諱說死,真到死時便惶惑驚恐,絕望無措。
而立足和根基于自性的禅者,一任自己的肉體生命自然而然地生滅轉換,生而不慶幸,死而不懼避。其所以如此神定氣閑,就是立足和根基于自性。在自身肉體生命變幻轉換之時,自性恒常自在、毫無增減,所以面對死亡時,禅師自然是坦然自若,從容自在,因爲他們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而自然的過程。六祖惠能知大限來臨,告衆僧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言畢又吟一偈:"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着。"六祖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言畢而逝。
(2)生死循環。
禅宗認爲,生死是個循環過程,是宇宙法則的一部分。生與死并不是對立的兩個極端,而是一個整體的流動,就像白天和夜晚,四季更替一樣,它們相輔相成,互爲存在,生死一體。禅認爲,無處不是歸處,每一個存在都是生命的變現。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着,生生不息無比鮮活地存在着。禅者的生命與宇宙萬物的生命一體不二,圓融無礙——我的生命殒滅之時,恰是我的生命煥現爲萬物生命之時。在禅宗哲學中,生命常常被比喻成一條奔流不息的河,世間萬物、每個個體都處于永恒的變動中。禅的精神是尋求自我内在的超越,追求生命地不斷提升,走向覺醒。
(3)生死超越。
禅宗追求超越文字與概念的生死體驗,因此在生死上也強調超越生死的對立。禅宗不僅把"了脫生死"作爲參禅的目的,而且十分突出地強調超越生死。禅宗認爲,真正的禅者應該超越對生死的恐懼和執着,達到一種生死一如的境界。所以禅者往往在實踐中去體驗生死,禅師們通過冥想、打坐等修行方式直接體驗生死的本質,從而達到對生死的理解和超越。它啓迪我們以平和的心态面對生死,通過修行來達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4)當體即空,活在當下。
既然生從自然來,死歸自然去,那麽人在世時該如何活着?禅宗認爲"當體即空""活在當下"。黃檗希運道:"終日吃飯未曾咬着一粒米,終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乍一看不解其意,其實簡單明了:若是咬着一粒米不放,你怎能吃飯?若是踏着一片地不放,你怎能行走?自然吃飯,自然行走,一任自然,圓融無礙,流轉不居,了無執着,就叫做"當體即空",也叫做"活在當下而了無牽挂","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禅者立足于自性,此時此地皆了無牽挂,當下将外物轉化爲自然大化之流,吃則任食物穿腸而過,行則任地面随行而去,而禅者身心也完全處于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之境,與眼前事物融入同一自然大化之流。禅語曰:"擔水打柴,無非妙道,饑食困睡,便是參禅"。所以禅區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點是一種不把"人去向何處"看得比"人現在在何處"重要得多的人生智慧。如果不能"活在當下","人未來去向何處"就沒有意義了。每一秒鍾都要活出一秒鍾的光彩,一秒鍾的價值。活着就是生命的精彩,活下去是企業最高戰略。企業家與企業健康活着就是在修禅,就是禅的最高生存智慧。不糾結、不抱怨、不焦慮,放松身心,活好每一天,做好每一個當下,從心出發,相信明天更好,就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