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ing Wisely Blog
利維坦按:
電影《旅行終點》(The End of the Tour,2015)中,在和《滾石》記者的聊天中,作家大衛 · 福斯特 · 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當我想要獨處時,比如寫東西的時候,我是真的需要獨處,不管什麽事,一旦你全情投入進去,副作用之一就是,你會變得自我意識非常非常強,終而利用别人,想他們陪你的時候就讓他們陪着,不想了就把他們送走。" 華萊士敏于自省而陷入的這種自責,既痛苦又充滿矛盾:一方面,作爲作家,那個強烈的自我意識當然無比重要,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沒有權利因爲一己私利而讓别人陪在他身邊(所謂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華萊士作家的身份或許特殊,但這種困惑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感同身受。選擇獨身生活的人,有一部分或許真的意識到了是無法與他人共享一種生活:他 / 她既珍視自我意識,又不願意看到他人爲自我作出的讓步與犧牲。當然,也有很多獨身生活的人是不得已的選擇:他們将其視作一種步入婚姻前的過渡期。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最近,一位我很親近的人坦白說:他對自己 30 歲出頭還和室友住在一起感到很尴尬。我向他保證這種感受是很荒謬的,但考慮到我也和兩個朋友住在一起,我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同樣的社會時鍾在滴答作響,而我隻不過年紀稍微年輕一點。
我并沒有尋找配偶或組建家庭的壓力——我的社交圈裏都是單身人士,擁有住房的前景似乎很可笑,我連一盆吊蘭都養不活,更甭說一個孩子了。但我确實看到越來越多的同齡人開始租自己的公寓。于是我在網上搜索 " 單身公寓 ",一看到價格就猶豫了,最後關掉了頁面。
整個 20 世紀,美國人的獨居生活變得越來越普遍。1940 年,獨居人數隻有約 8%;到 2020 年,這一數字已飙升至近 28% [ 1 ] 。這種趨勢在年輕人中增長最快。從 1950 年到 2010 年,18 歲到 34 歲的獨居人口數量增長了十倍 [ 2 ] ——從 50 萬增加到 500 萬(盡管從 2010 年到 2020 年略有回落 [ 3 ] )。
© SheKnows
與我交談的研究人員似乎同意其中的原因:人們結婚的時間越來越晚。如今,女性初婚的中位年齡接近 29 歲;對于男性來說,這個年齡是 30 歲。高中到結婚之間有十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期間發展自己的職業、銀行擁有一定存款并不罕見。而且,正如紐約大學社會學家埃裏克 · 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單身社會》(Going Solo)一書中指出的那樣,許多人,尤其是城市中心的年輕專業人士,已經開始将獨居視爲 " 一種人生的成年儀式和對成功的獎勵 "。
然而,就成年儀式而言,這是一個奇怪的選擇。盡管有些人整個成年生活都是獨居,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安排隻是在開始組建家庭之前的一個短暫過渡期。這或許會感覺像是一種成就,因爲它可以教會你獨立,但它并不能揭示成年人之間固有的複雜親密關系。而美國社會賦予它的價值表明,我們對于成長的真正含義是多麽困惑。
---
從曆史上看,獨居在美國并不常見——尤其是對于女性而言。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人生的巅峰:現代成年史》(The Prime of Life: A History of Modern Adulthood)一書的作者史蒂文 · 明茨(Steven Mintz)告訴我,殖民時期的女性如果不結婚 " 就無法真正生存 "。到了 19 世紀末,更多的人仍然單身,但由于無法養活自己,他們通常與大家庭住在一起或寄宿。男人們也很難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維持照顧一個家庭。
即使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人們在與父母同住和與配偶同住之間的時間(如果有的話)往往也很少。
但現在,獨居生活已經悄然常态化。孩子們更有可能擁有獨立的卧室。明茨說,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住在自己的房間裏。成年後,即使在那些無力負擔房租的人中,這種想法仍然普遍存在。米德爾伯裏學院(Middlebury College)研究孤獨和向成年過渡問題的心理學家弗吉尼亞 · 托馬斯(Virginia Thomas)告訴我,當她問她的學生是什麽讓一個人成爲成年人時," 排在他們任務清單最前面的總是經濟獨立和自給自足。"
他們将 20 歲出頭視爲與朋友同住的時期,并想象多年後擁有了自己的配偶和孩子。但在他們安定下來之前," 他們想要更充分地展現成年生活,獨居就體現了這一點。"
但不幸的是,這種關聯可能會被誤導。
© Medium
公平地說,獨居生活有許多好處。克拉克大學心理學家傑弗裏 · 詹森 · 阿内特(Jeffrey Jensen Arnett)告訴我,首先,許多年輕人感到滿意的是,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獨自承擔租金、水電費、解決漏水等責任。托馬斯表示,某種程度上,自主可以導緻情感成熟。你不僅可以練就硬核技能,還能培養相信自己習得它們的信心。
你可能會變得習慣與自己共度時光,這是避免陷入相互依賴關系的好方法,因爲你不會隻是爲了打發自己的空虛而尋找伴侶。此外,你不會總是獨自一人:克林伯格發現 [ 4 ] ,年輕的獨居者往往忙于參與到外面的世界當中。但這種安排确實讓你能夠規劃自己的社交生活,選擇何時獨處,何時邀請人過來,何時外出;你可以自己做主。
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美國價值觀。獨居在其他國家也變得十分普遍,甚至在一些我們可能認爲更加集體主義的文化中亦是如此。但在美國,這一趨勢也符合長期以來的個人主義傳統。例如,美國的老年人傾向于重視 " 有距離的親密關系 " ——他們不想離愛人太遠,但也不想和他們住在一起 [ 5 ] ,俄亥俄州立大學家庭與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蘇珊 · 布朗(Susan Brown)告訴我。
© Insider Guides
現在,年輕人似乎也想要這樣的生活:可以掌控的聯系,不會侵犯自由的愛情,适應他們日程安排的社交活動。這基本上是與共享公寓相反的,共享公寓往往是混亂和讓人心煩的,即使它有時候看起來很棒。
獨居并不能爲你通常未來要面對的情況做好準備。在獨自生活幾年後,搬回與他人同住的人(也許尤其是最終組建家庭的人)可能需要重新學習一些艱難的經驗教訓。你需要保持靈活性,與他人合作,坦然面對不順心的事情——這些正是你可以從同住一個家庭中獲得的技能。" 你不能随心所欲地布置房間," 阿内特告訴我," 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錢。"
我們并不總是将成長與自給自足等同起來。大多數人習慣于與配偶一起成長。明茨告訴我,現在人們傾向于不再将婚姻視爲邁向成年的一步,而是将其視爲成年的頂峰。當然,你不需要一個浪漫的伴侶來找到你的身份認同。但我們不應該假設我們可以獨自完成所有這些成長。發現自己關心的事情、熟悉他人和世界、試錯并從錯誤中學習——有了其他人的觀點和支持,這些成長會變得更容易。
© Anton & Irene
最終,你的職業生涯可能受益于早期的獨立;事實上,年輕人是最有可能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間流動的群體,通常是爲了尋找工作。但這很可能是一種令人沮喪的自由。
明茨提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的社會學家塔爾科特 ·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他将核心家庭理想化爲一個 " 生産單元 ",可以讓人們爲了找工作而四處奔波,而不必帶上整個大家庭。年輕的獨居者,他們不需要考慮室友或同居伴侶,這可能是帕森斯 " 生産單元 " 的更孤立的版本。" 沒有任何牽絆或義務,你可以自由地适應市場," 明茨說," 你周圍的每個人都是可以互換的零件。無論你走到哪裏,你都會找到一些朋友,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你離開的舊友。"
曾經,成年一度是爲人父母的标志,而現在,成年則是由參與經濟活動爲标志,心理治療師、《四分之一人生:早期成年的自我追尋》(Quarterlife: The Search for Self in Early Adulthood)一書的作者薩蒂亞 · 多伊爾 · 拜奧克(Satya Doyle Byock)告訴我。在這個新模式下,獨居被視爲成功的象征。但擁有自己的住所實際上并沒有太多意義,除非你能支付(可能很高的)租金——或者你的父母能夠支付。在許多情況下,這是财富的象征,而非成熟的标志。
盡管如此,布朗告訴我,随着人們結婚的時間越來越晚、人數越來越少,獨居美國人的數量可能會繼續增加。但願我們進入成年的被接受之路也能不斷增加。畢竟,成長就是成爲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社區中發揮作用,在成長過程中塑造他人并被他人塑造。獨居可以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但 401 ( k ) (401 ( k ) 退休福利計劃,是美國于 1981 年創立的一種延後課稅的退休金賬戶計劃)或晉升,甚至是令人垂涎的一居室公寓都不應該與成熟本身混爲一談。
或許在将來,當托馬斯問她的學生什麽使一個人成爲成年人時,她根本不會達成共識——她會得到一場辯論。
參考文獻:
[ 1 ] www.census.gov/library/stories/2023/06/more-than-a-quarter-all-households-have-one-person.html
[ 2 ] 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2/mar/30/the-rise-of-solo-living
[ 3 ] 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1/10/12/u-s-household-growth-over-last-decade-was-the-lowest-ever-recorded/
[ 4 ] www.nytimes.com/2012/02/05/opinion/sunday/living-alone-means-being-social.html
[ 5 ]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89040659390033G
文 /Faith Hill
譯 /tim
校對 /tamiya2
原文 /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4/01/living-alone-adulthood-growing-up/677235/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 tim 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爲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