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地道風物 (ID:didaofengwu),作者:伊森,題圖來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昆山短短 7 年内成中國咖啡産業之都,推動廉價咖啡普及。
• 昆山成爲中國第一咖啡産業之都,市場份額占 60%
• 臨近上海,昆山借力交通便利和低倉儲成本發展咖啡産業
• 昆山用七年打造千億咖啡産業鏈,展現強大适應與計劃能力
當牛做馬苦作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每一個早晨和中午,各大城市的寫字樓附近,咖啡店的桌面上總會站滿踩着白色憑條的咖啡,等待前來認領的打工人。我拿着一杯紅色 logo 的冰美式匆匆走過,你淺喝了一口綠色 logo 的拿鐵不停回看手機上的消息,他着急催問藍色 logo 的 952 号卡布奇諾怎麽還沒好。完全不搭界的三個人,僅有的交集除了身上的班味,就是手裏這杯咖啡了,因爲它們有極大的可能性來自同一個地方——江蘇昆山。
昆山最響的名頭是" 中國第一縣 ",連續 19 年位居中國百強縣(市)第一名。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昆山如今還是" 國際咖啡産業之都 ",擁有全國 60% 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 60% 以上的生豆進口量,也就是說全國每賣出三杯咖啡,差不多就有兩杯來自昆山。做到如此規模,昆山人僅僅用了——7 年時間!?
一、從 " 中藥湯 " 到打工人必備,咖啡是如何走進昆山的?
左手拿餅,右手拿鐵。這是昆山早餐的配置之一。餅是蛋餅,可卷萬物,有葷有素,豐儉由人,曾經作爲一種便捷早餐,喂飽一衆中學生空虛的胃口,現今成了排隊才能買到的網紅美食。很多人現在會選擇買一杯咖啡來配蛋餅,用咖啡的苦和香,來中和蛋餅的甜辣和油炸物令人滿足的罪惡感。兩者結合,别有一番風味。
對今天的人來說,咖啡就是種飲料,想怎麽喝就怎麽喝。而最初咖啡進入昆山,還不是這樣随意。
1986 年春節,一位挪威工程師來到昆山,當地一家企業爲了招待客人,讓對方感到賓至如歸,特意從上海買來咖啡。服務員不知道這東西怎麽喝,直接沖了一盆端上了桌,看起來大概就像是一盆中藥湯,一桌人都傻了眼。昆山人和咖啡的相遇有點尴尬,而當時的昆山人也更不會想到,這種稀罕物會在日後變成打工人的剛需飲品。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昆山共有 500 多家各類咖啡館,咖啡随處可得。不少咖啡店用的還是本地烘焙的咖啡豆。柴王弄、聰明弄、縣後街,這些最本鄉本土的街巷裏,幾步就是一家咖啡店,體感上店鋪密度堪比上海最 city 的地方,還有連續幾家店鋪都是咖啡店的 " 盛況 "。走在這裏,總能看到三三兩兩陷在露營椅裏喝咖啡的人。
變成" 大咖 " 城市,昆山的咖啡館也有了各種各樣的形态。有的咖啡館開在航天科普館裏,有的咖啡館開在陶藝館裏,有的咖啡館頂着一個茅草屋頂,有的咖啡館開在僑鄉的紅頂西式建築裏 …… 位于千燈古鎮的歇馬橋村,更是變身 " 咖啡村 "。
走在江南的古村中,剛剛下過雨,腳下的青石闆青色更濃,顯得斑駁的白牆愈舊,樹梢未經修飾,胡亂壓在黛瓦上,完全一副放松的樣子。小河還是像以前一樣那麽流,隻是背景音多了幾種,豆子嘩啦嘩啦落進機器,研磨發出嗡嗡的聲音,水蒸氣 " 呲 " 的一聲,熱水随之沖過咖啡粉,引出豐潤的油脂,香氣溢出,融進濕潤的空氣中。
江南,咖啡,看似遙遠的兩種事物因全球貿易緊密結合在一起,也讓在昆山喝一杯咖啡,成爲咖啡愛好者的盛宴。
去一趟咖啡展,僅僅喝杯測(試飲)就足夠喝到淩晨三點還瞪着眼睛。一場咖啡展會上,可以看到來自各地的五百多家咖啡企業同時亮相,展台上擺滿不同品類的咖啡豆。畢竟,昆山已經與巴西、菲律賓、哥倫比亞等 15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咖啡生豆貿易關系,來自世界各大洲咖啡主要産地的各類咖啡豆在昆山都可以找到。
咖啡生豆在這裏褪去生澀,由黃中泛青變爲肉桂色或者棕褐色,由一味的青澀,衍生出香水月季、藍莓、橙子、堅果、巧克力、焦糖、丁香等等不同的風味,好像把一座植物園塞進了一顆豆子裏。咖啡豆在昆山走了一遭,才最終奔赴各地,灌進打工人的 " 發動機 "。
包括中國首個以咖啡豆爲主題的展會在内,這裏有各式各樣的咖啡活動。一年一度的昆山咖啡文化節上,彙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咖啡師一展身手。
同時,咖啡還和昆山的傳統非遺昆曲結合在了一起,不僅現場上演昆曲,經典劇目《牡丹亭》的劇中形象還印上了咖啡杯。
一面是傳統與本土,一面是現代與國際,開放的昆山展示着自己融彙的姿态,背後則是一個" 昆山速度 "的故事。
二、" 中國第一縣 ",怎麽成爲 " 中國第一咖 "?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視察昆山後,曾留下"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 "的評價。就好像每年秋天第一個吃螃蟹,住在陽澄湖邊上的昆山人總是喜歡走在前面,咖啡産業 " 無中生有 " 正是體現昆山人那股拼勁和闖勁的最佳案例。
昆山曆來和上海淵源極深,就連喝咖啡這事也不例外。昆山得名自小昆山,而這座山峰經曆長期行政區劃演變,如今屬于上海松江,可見其關系之近。昆山得以成爲世界咖啡之都,繞不開的一點優勢就是臨近上海。
上海,中國最早的國際化都市之一,1910 年的《上海指南》就已經将 " 咖啡 " 列爲遊滬必須體驗的項目之一,咖啡可以說已經融入上海人的血脈。據《2024 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統計,2023 年,上海全市一共有咖啡館 9553 家,數量全球領先,堪稱全國第一 " 咖啡腦袋 "。上海作爲經濟中心,企業衆多,有着足夠大的咖啡消費需求。正是看到巨大的市場潛力之後,昆山決心入局咖啡産業。
上海還爲咖啡豆的運輸提供了巨大便利。來自世界各大産地的咖啡生豆,在上海港卸船裝車,很快就可以運到昆山。在這裏,一座儲存量 5 萬噸的亞太咖啡生豆分撥中心正在靜靜等待豆子的到來。這也是我國首個專業化恒溫恒濕咖啡生豆儲存庫,昆山人憑此又靜悄悄拿下一項第一。
昆山倉儲成本相對低廉,這對于咖啡企業也充滿了吸引力。在此之前,隻有頭部咖啡企業才有能力自建倉儲,而亞太咖啡生豆分撥中心的投用,使得中小企業可以直接在當地交易生豆,成本大大降低。這無疑爲吸引更多企業集聚,進而發展咖啡産業打下堅實基礎。
臨近市場,交通便利,倉儲廉價,昆山就像是上海旁邊一座巨大的咖啡館,從儲存、篩選,再到烘焙,一整條産業鏈,爲咖啡愛好者提神醒腦。
上海是大市場,但不是整個市場,昆山人要做就做到最好,把咖啡産業做大做強。昆山咖啡就近銷往上海,更借着上海便利的交通優勢銷往全國乃至全球。如今昆山已有 100 多家咖啡企業,既有國際咖啡大品牌,也有本土崛起的後起之秀。" 全球好豆彙聚昆山 " 并不僅僅是一句口号,各種價位,各種口味,昆山都能滿足你的需要。
從生豆交易開始,昆山的咖啡産業逐漸向咖啡設備、品牌銷售、包裝材料等上下遊不斷延伸。從一顆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圍繞咖啡的所有環節,将來在昆山都會有産業落地。昆山的産業門類齊全,常常是一個産業園就是一條産業鏈,一座寫字樓裏面,上下樓就是上下遊。昆山規上工業總産值已連續 3 年破萬億元,這樣深厚的産業基礎,也是昆山人敢于從零開始打造咖啡産業的底氣。
産業興盛,人的因素不可忽視。昆山經濟崛起之路上,流傳着一個筆記本電腦的故事。
當年,昆山招商引資的工作人員,爲了建設筆記本電腦産業,特意拆開了一台電腦,所有零件攤在會議室桌子上,一個一個零件比對,哪個零件本地不産,就招商對應的企業,最後建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咖啡同樣如此,昆山人從零開始,用七年時間打造一條千億級咖啡産業鏈,既有面對商機的随機應變,也離不開這種超強的計劃性,堪稱P 人強适應能力和 J 人強計劃性的結合體。
傳統上,昆山是個農業大縣,曾有 " 産量不高、貢獻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蠻好 " 的說法,說的就是靠農業禀賦,當地人就可以過得不錯。比如陽澄湖大閘蟹,就是昆山最有名的特産。然而,随着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蘇南各地經濟突飛猛進,昆山的小富即安逐漸開始落後,昆山人坐不住了。
周邊縣市,靠着大力興辦鄉鎮企業形成了 " 蘇南模式 ",昆山不盲目照搬,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那就是依靠招商引資,搞外向型經濟,這可以說是昆山今日可以形成咖啡産業的起點。P 人性格随機應變之後,J 人性格的計劃性強開始發威。
缺乏支持,那就自籌資金辦開發區,憑借自費興建開發區的模式,借助東臨上海的區位優勢,昆山愣是打開了開放之門,有了之後的經濟飛躍。昆山已集聚來自 80 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其中台資企業貢獻了昆山進出口總額的 70%。大量台胞來到昆山安家落戶,使得昆山形成" 寶島又一村 "等各類其他地域文化類型的街區。江南腹地,吳侬軟語之中而今也有閩南話此起彼伏。
最近,昆山提出要在 2035 年成爲中國第一個 GDP 破萬億的縣級市。能夠多年蟬聯 " 中國第一縣 ",還把一個産業從零開始做到千億規模,昆山有這個底氣。在昆山百花齊放的工業門類中,咖啡産業還是 " 小字輩 "。對昆山來說,小小咖啡豆,内有大乾坤,新的傳奇未完待續。
數以噸計的咖啡豆由昆山啓程,分赴各地,進入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陪伴打工人的清晨,午後,傍晚,甚至夜晚,幫你在寒風裏暖暖手,在暑熱裏醒醒神。咖啡,牛馬的工作夥伴,社交幫手,摸魚搭子,生活調味,每個人都能喝出不同的滋味。
參考資料:
《2024 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
《一位從業者眼中的 " 昆山咖啡人 "》證券時報王一鳴梅雙
《小小豆子成就千億級産業,昆山:一座串 " 豆 " 成鏈的咖啡之城》揚子晚報張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