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每年的 3、4 月是美國高校常規錄取的放榜季,最近接二連三聽到不少好消息。
但也有些不太和諧的噪音,比如在 3 月 14 日(π Day),全球排名第一的 MIT 麻省理工放榜後,出現了 " 機構搶娃 " 的鬧劇。
大家知道,準備出國留學的孩子,肯定都接觸過不少機構,學習培訓的、辦理留學手續的、文書項目包裝的等等。
放榜後,個别上榜牛娃至少被十多家機構 " 搶認 ",留學機構,培訓機構,有真做的,有短暫上課的,還有隻打電話咨詢過的……都說是自家的功勞。
真是有點兒過了,且不說八竿子打不着純蹭熱度的,即便真全程陪跑的,也說不好究竟是機構成就了牛娃,還是牛娃成就了機構啊!
這讓我想起此前聽到的一個諾貝爾獎研究,非常颠覆家長們的傳統認知。
是關于 " 名校 " 和 " 牛娃 " 關系的一系列研究:
是名校真有過人之處,培養出了牛娃?
還是通過層層篩選,擇優錄取了牛娃,所以才有了 " 名校 "?
也就是說,究竟是名校成就了牛娃,還是牛娃成就了名校?
我先說結論,是後者。
是不是有點兒跌眼鏡?
那大家搶破頭地卷卷卷," 小升初 "、" 初升高 " 擇校還有什麽用?
如果是普普通通的自媒體教育專家達人理論,咱們看看,呵呵就過了。
偏偏這個結論還是 MIT 經濟學教授安格裏斯特 ( Joshua D. Angrist ) ,用科學的調研方法,得到的科學結論。
因此,安教授還和另兩位學者共享了 2021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就很值得我們細品了。
我翻出了安教授的原研究論文(https://people.duke.edu/~aa88/articles/ExamSchools.pdf),有 60 多頁,很長,我來給大家簡單梳理總結一下。
論文的題目叫" 精英幻覺:波士頓和紐約名校的學術成就真相 "。
作者深入研究分析了美國波士頓和紐約地區好幾所頂尖示範高中。
它們都是學生們搶破頭想要擠進去的,具備高度競争性和選拔性的名校。
比如,其中的波士頓拉丁學校 Boston Latin School,創建于 1635 年,比哈佛大學還早,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公立學校。校友裏出過美國總統、大法官、諾貝爾獎獲得者等等。
在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我們的 " 人大附 " 還 " 人大附 "。
錄取機制當然也是極度嚴苛。一分之差,就會被篩掉。
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法,叫做 " 回歸中斷設計(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
聽起來很學術,其實不難理解。
簡單說就是以波士頓拉丁學校的「入學考試分數線」作爲臨界值,将這個臨界值附近的學生分爲兩組:被錄取組(分數線以上)和未被錄取組(分數線以下)。去跟蹤、研究、分析這兩組學生的未來各科學業成績、能力水平等發展情況。
你可以理解成,高考分數剛剛能上清華,和差幾分失手于清華的兩部分孩子,就是安教授的研究對象。
事實上這兩部分孩子的能力水平是高度相似的,他們的區别僅在于 " 運氣 ",後者也許是考試當天身體欠佳、心情不好、出門和父母吵了架、路上遇到心儀的女孩走了神~
通過對這兩組孩子的追蹤研究,發現他們中學後面幾年的學習成績、能力水平沒有明顯差别,所以到了申請大學的時候,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而波士頓拉丁高中之所以排名那麽高,畢業生成績那麽漂亮,隻是因爲它把本來就很優秀的一批學生收入囊中。
換句話說,這些名校看似精英,實質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和幫助,也就是論文标題所稱的" 精英幻覺 "。
類似的結論,放到大學也一樣,和安教授合作過的 Alan Krueger 教授在大學裏也做過相關研究。
發現上了常春藤大學的孩子,以及那些被錄取,但因爲種種原因沒上成(嫌學費太貴、離家太遠)而選擇了第二梯隊學校的孩子,他們多年以後的收入、成就相差無幾。
簡單說就是:
對孩子來講,隻要本身就優秀,那麽,他們的最終成就和學校沒啥關系,換别的地兒待着,結果也一樣。
對學校來講,隻要你能招攬到足夠優秀的學生,你就是 " 名校 "。
搶破頭的 " 擇校 ",也許就是一場靠掐尖搏出位的 " 精英幻覺 "。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從此躺平了呢?
非也非也,先醒醒,爬起來。
咱們接着聊。
我是這麽看的:
不必擇校,但也不能躺平
注意啊,安教授的研究,所取的兩組孩子,都是在 " 入學錄取分數線 " 附近的。
你想,能達到這個程度,孩子的努力程度,家長的支持程度,都不會低。
有了這個大前提,孩子在哪兒都差不了多少。
實際上在科技網絡時代,教學質量、學習資源本身的差别也不會成爲瓶頸。
前兩年常上網課,我發現逃逃有些老師的講課水平,比不上可汗學院裏的小視頻。
國内很多名校老師,也不一定牛得過學某思、新某方。
隻要孩子靠譜,家長給力,和名校之間的一些硬件差距,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彌補。
所以說,努力是必須的,擇校倒是可以随緣。
用現在的流行語講就是,娃要雞,但不要卷。
保底的擇校,還是有用的
安教授還研究過另外一類學校,美國著名的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學校。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 " 扶貧校 ",專門爲了幫助弱勢群體而開設,一般開在收入低、治安差的區域。
跟我們的搖号、抽簽一樣,憑運氣入學。
所以,安教授也很容易把孩子分成兩組,進了 KIPP 的,和沒進 KIPP 的。
因爲錄取的方式是随機抽簽,兩組孩子的水平能力也是大體一緻。
BUT,幾年後,結果卻和前面的 " 名校研究 " 大相徑庭!
讀了 KIPP 的孩子,比沒讀的,在學業成績、能力水平、發展前景等等各方面,都要好太多!
這是因爲,這些區域的孩子,成長環境太差了,每天和社會小混混待在一起,可能家長本身就是問題青年,自己都管不好,更别談啥孩子教育了。
而 KIPP 較長的上學時間,嚴格的考核制度和行爲準則規範,讓孩子從物理上就和 " 不良風氣 " 隔絕,盡可能地多待在「學風良好」的地方。
所以說,保底的擇校,還是有用的。
現在國内大多數是 " 搖号 " 制,如果孩子将來搖号的幾所學校裏,有風氣特别不好的,那就還是要小心,家長得早早做多手準備。
擇圈子 > 擇班 > 擇校
談到風氣,說說我的個人體會。
學校很大,有些學校裏,同一個年級也有幾百上千人。
這麽多的同學裏,其實很多和娃都沒什麽交集,甚至不認識。實際上孩子經常接觸的,能對 TA 産生場效影響的,就是身邊待在一起時間最長的那十幾個朋友。
這十幾個朋友,成績怎麽樣,愛好是什麽,平時讨論些什麽話題,将來想幹什麽……對孩子會有蠻大的影響。
逃逃就很明顯。同樣在一個學校,他前幾年主要混體育圈,學校裏提供的橄榄球、籃球、越野跑等運動項目都參加了,課外時間基本上都和體育生待一塊。
今年開始迷上了辯論,每天放學後,周末,基本上都和學校辯論隊的同學一起度過,訓練、打比賽什麽的。
這兩個圈子差别很大,前者是美國校園裏很典型的,酷酷的 "Jock",學習嘛,就隻能呵呵了;後者則更 "nerd",成員主要是印度、華人孩子,典型的亞裔學霸風,倒也愛運動,但運動主要是爲了保命振作精神更好地學習
我能明顯感覺到,逃逃他自己的關注點,興趣,目标,就很受所在圈子的影響。
所以我一直認爲,擇圈子 > 擇班 > 擇校。因爲它離孩子最近,影響最大。
而且,二流學校裏的好圈子,和一流學校裏的差圈子,還指不定哪個更優呢。
EASTWEST
掰了那麽多,各位有何感想?
我覺得吧,能 " 擇校 " 固然好,名校沒啥用,但肯定也沒壞處嘛。
不過這個真得天時地利人和,能力夠不上的,沒戲;運氣不夠好的,也不行。
所以平常心就好。
對大多數普通中産家庭來講,我們還是有能力給孩子一個足夠好的基本面的,然後,鼓勵多努力,引導選擇适合自己的、積極向上的圈子,就挺不錯的了。
上一流名校,或者上稍遜一點兒的學校,差别并沒那麽大。
你們覺得呢?大家有想到啥,也來留言聊聊啊。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