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張欣
編 輯丨周鵬峰
圖 源丨圖蟲
又到了一年一度全球矚目的 " 諾獎 " 桂冠摘取期,從 10 月 2 日到 8 日,諾貝爾獎五項大獎均已揭曉,10 月 9 日将公布最後一個經濟學獎項。
值得注意的是,9 月 15 日,諾貝爾基金會宣布,2023 年的諾貝爾獎每個獎項類别将增加到 1100 萬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 732.82 萬元),比去年增加了 100 萬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 66.62 萬元)。
2023 年諾貝爾獎獎金爲何上漲?諾貝爾獎獎金來自哪裏?延續超過 120 年,甚至曆經兩次世界大戰依然煥發活力的諾貝爾獎帶來哪些啓示?這些問題或許看似簡單,又或許讀者也略有耳聞,但今天,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研讀了諾貝爾先生的遺囑原文、基金會年報及相關文件,并采訪了相關專家,希望爲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諾貝爾獎獎金來自哪裏?
提起諾貝爾獎,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錢來自哪裏?
答案顯而易見,諾貝爾獎獎金來自于阿爾弗雷德 · 諾貝爾(下稱 " 諾貝爾先生 ")遺囑中的資産轉化,但回顧曆史,其遺産整理及後續的資産管理絕非易事。
諾貝爾先生是一位發明家、企業家、科學家和商人,他還寫過詩歌和戲劇。1895 年 11 月 27 日,諾貝爾先生簽署了最後一份遺囑,稱他的大部分财産應該被轉化爲一個基金,并投資在 " 安全證券 " 上。這些投資的收益應該 " 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發給那些在前一年内爲人類帶來了最大好處的人 "。
(諾貝爾先生最後一份遺囑原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其遺囑等資料,抛去諾貝爾先生給親戚朋友的遺産,其所剩的資産超過 3100 萬瑞典克朗(相當于今天的 17 億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 11.32 億元),主要分布在倫敦、格拉斯哥、哥德堡、斯德哥爾摩、柏林、聖彼得堡等城市,資産類型包括房地産、證券、應收賬款、專利版稅等。
在遺囑中,諾貝爾先生指定 Ragnar Sohlman 和 Rudolf Lilljequist 爲他的遺囑執行人,爲了補償兩位執行人處理遺囑事務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他還分别給予 Ragnar Sohlman 和 Rudolf Liljequist 一百萬瑞典克朗,五十萬瑞典克朗。這些豐厚的報酬也側面說明,諾貝爾先生的遺産處理需要輾轉多個國家,極其耗費精力。
由于諾貝爾先生的資産分布在多個國家,兩位執行人首先決定将大部分資産轉移到瑞典。其中一件趣事是,爲了防止法國當局或出面阻止其轉移資産,兩位執行人幹脆坐着馬車走訪了巴黎的銀行,收集了諾貝爾先生的股票、債券和其他文件,裝箱後從巴黎運回瑞典。
1900 年諾貝爾基金會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管理諾貝爾遺囑的資産和與諾貝爾獎相關的知識産權。同年,瑞典國王正式頒布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下稱《章程》)。1929 年至 1946 年,遺囑執行人 Ragnar Sohlman 擔任了諾貝爾基金會的執行董事。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基金會隻能投資于 " 安全證券 ",這在當時主要是指高信用低風險債券或由這類證券支持的貸款,或者由房地産抵押支持的貸款。但随着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濟影響,以及向政府繳納的過高稅負,很快讓諾貝爾基金資産管理陷入困境。1923 年,諾貝爾獎獎金降至曆史最低點,爲 11.49 萬瑞典克朗。
重壓之下,諾貝爾基金會做出了違背諾貝爾先生遺囑的投資決定,但這一決定普遍被認爲是與時俱進的。在基金會董事會的要求下,20 世紀 50 年代初,瑞典政府批準了一系列《章程》變更,賦予了董事會自由投資的權限,即諾貝爾基金會不僅可以投資于房地産、債券和有擔保的貸款,還可以投資于大多數類型的股票。同時,諾貝爾基金會獲得了政府的免稅優惠資格,大大減輕了其資金壓力。
從諾貝爾基金會 2022 年年報亦可以看出,近年來,固定收益類投資僅占基金會投資總量的 10% — 20%,其資産池中大多是股票、對沖基金、房地産基金等高風險投資産品。其中,另類投資、對沖基金等因爲透明度較低,導緻諾貝爾基金會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也可能參與到一些違背獎項精神的商業項目中,比如投資一些環境污染項目等。《諾貝爾基金會資産管理負責任投資指南》中也提到,另類投資難以找到替代品,但基金會正在積極尋找具有可取的道德和可持續性策略的新投資機會。
(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組合,來源:諾貝爾基金會 2022 年年報)
從曆年諾貝爾獎獎金數量來看,1955 年,諾貝爾獎獎金首次突破 20 萬瑞典克朗,此後基本上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态勢。截至 2022 年,諾貝爾獎的獎金價值相比其原始獎金提升了 316%。
(諾貝爾獎曆年獎金數額,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2023 年諾貝爾獎獎金爲何上漲?
諾貝爾基金會稱,2023 年每個獎項的獎金提升到 1100 萬瑞典克朗,其原因是 " 在财務上是可行的。"
" 截至 2022 年底,諾貝爾基金會總投資資本的市值爲 57.99 億瑞典克朗。" 諾貝爾基金會表示,當 1901 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時,每個獎項類别的獎金金額約爲 15.08 萬瑞典克朗。在過去的十五年中,獎金金額已經多次調整。2012 年,諾貝爾獎的規模從 1000 萬瑞典克朗降至 800 萬瑞典克朗,同時啓動了一個廣泛的計劃,以加強諾貝爾基金會的财務狀況。2017 年,獎金金額從 800 萬瑞典克朗增加到 900 萬瑞典克朗。2020 年,獎金金額提高到 1000 萬瑞典克朗,到了 2023 年,獎金金額進一步增加到 1100 萬瑞典克朗。
有媒體還猜測,諾貝爾獎獎金上漲或與瑞典法郎貶值、通貨膨脹等因素相關,但一位資深貨币政策與金融穩定研究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二者之間并無關系,獎金上漲主要原因是基金會投資收益不錯。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社會與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鄭宏泰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諾貝爾基金會的成功運作,具體上是财産能以永久基金模式運作,能錢生錢,不受金融危機沖擊,但實際上瑞典克朗過去嚴重貶值,曾令以美元兌換的獎金價值大跌。近年增值,應是投資上有了較好回報,因此便能提升獎金。但若扣除瑞典克朗貶值,以美元或港元計,并沒所指的那麽巨大增幅。
爲了保證諾貝爾獎獎金發放和基金會正常運作,諾貝爾基金會設定了最低投資回報率,并且進行多樣化的投資。
" 基金會的目标是每年至少實現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總回報率爲 3%。"諾貝爾基金會 2022 年年報顯示,基于風險和回報的評估,董事會确定了資産配置的正常持倉比例的區間,該比例區間可由董事會進行調節。以 2022 年爲例,其資産配置情況如下:
股票基金:53%
房地産和基礎設施基金:9%
固定收益資産和現金:17%
另類資産:22%
對沖基金:0%
除了 3% 的目标外,諾貝爾基金會還使用一個類似于其正常投資組合的基準指數來評估短期結果,該指數包含股票、債券、房地産投資、另類資産。此外,基金會還參考其他公共資産管理機構(北歐地區爲主)的回報率。
事實上,投資有道離不開諾貝爾基金會特有的資産管理模式。
諾貝爾基金會年報顯示,爲了确保良好的資産管理,基金會設立了投資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定期重新評估管理資産運營的原則和規則,并提交更改建議。委員會還制定戰術資産分配決策,以及如何在國家和地區、貨币、利率和信貸風險中分配資産。
值得注意的是,諾貝爾基金會稱,投資委員會的成員沒有薪酬,即投資委員會是由志願者組成,他們自願爲基金會服務。這有助于确保投資決策能夠更加專注于實現基金會的财務和戰略目标,從而不受薪酬或利益的影響。
諾貝爾獎延續超過百年帶來的啓示
對于諾貝爾獎項延續超過百年帶來的啓示,鄭宏泰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方面獎項設立應堅持客觀、科學,不要帶意識形态,才能赢得全球人民支持,若我們要學習,或應從這方面入手。另一方面,要讓基金永續運作,須設于高度保障私産,資金可自由進出,且能具 " 生财、聚财、理财、用财 " 四方面優勢的地方——例如中國香港,值得有意設立這種能夠流芳百世獎項的巨富人士認真考慮。
2018 年,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喻恺等人在《百年諾貝爾基金運作模式探析》一文也提到了諾貝爾基金會成功運作的啓示,分别是:
第一,采用永續投資的運作模式。諾貝爾先生捐贈的原始資金固然雄厚,但如果直接用來發放獎金,那麽資金終有一天會被耗盡,也就不可能支持諾貝爾獎延續至今。事實上,諾貝爾基金會的運作方式是,遺産捐贈并不直接用來發放獎金,而是作爲本金進行投資運作,并僅從每年的投資收益中提取獎金,如此才使得諾貝爾先生的捐贈惠及更多後人。
第二,注重投資本金的長期保值。對于永續型基金來說,通過将投資收益的一部分歸入本金進行再投資,可以有效地幫助本金抵禦通貨膨脹。另外,雖然政府機構沒有向諾貝爾基金會直接捐贈,但是政府的免稅政策對于這樣一個非營利組織是莫大的财政支持,尤其對于本金的保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貫徹與時俱進的投資策略。諾貝爾基金會能夠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整投資策略,挖掘新的投資增長點。從最初的隻投資固定收益證券到投資股票和房地産市場,再到對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等另類投資的重視,并由瑞典國内投資轉向全球資産配置,諾貝爾基金會不斷地開拓能夠帶來更高回報的投資領域,并結合内外部管理更好地控制風險和實現增值。
第四,實現投資與評獎兩大管理職能的分離。諾貝爾基金會專注于基金的投資運作,從而提供資金支持評獎永續進行,而獎項得主遴選的具體流程則由各評獎機構落實。這兩個職能都需要具備專業背景的人士負責,投資工作由專業投資人員操作,評獎工作則由科學家開展。這樣的職能分工和人員配置,保證了評獎的公正性和專業性。
鄭宏泰還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期,他爲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了一項建議——把香港打造爲全球慈善基金中心。他認爲,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騰飛與經濟持續急速發展下,中國民間社會亦積聚巨大财富,當前不少巨富家族到了傳承與思考财富出路的時刻,創立慈善基金作福後代,博施濟衆,能夠更好發揮财富效益,乃不少巨富家族籌劃的方向。香港具備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等多重優越條件,别具吸引力,是慈善基金的理想落腳地,值得中央及特區政府大力發展與推廣。
鄭宏泰稱,若能把香港建立成全球慈善基金中心,可帶來多方面效益。一是慈善資金在香港落戶設立,必然投入股票、債券、地産等投資産品之中,因此能 " 激活 " 相關産業,壯大香港金融力量;二是基金支持救災助弱、防疫抗疫、環境保護、文教科研等活動,可減輕政府在相關方面的财政負擔;三是慈善基金追求穩定回報,強調長期發展,其落戶必然成爲金融和社會的穩定力量,有助于社會長期繁榮安定;帶動如法律、會計、家族辦公室、公司秘書、智庫及咨詢等周邊專業服務,創造優質高端就業。此外,有助于提升香港乃至國家軟實力,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章寶怡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