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Alter
過去幾個月時間裏," 把大模型塞進終端 " 已然成了消費電子産業上下遊心照不宣的共識。
高通、AMD、英特爾等上遊的芯片廠商,争相喊出了混合 AI、終端 AI、AI 計算等概念,努力向外界講述終端 AI 化的想象空間;華爲、小米、vivo 等手機廠商,紛紛将 " 大模型 " 搬到智能手機上,示範了智能助手、AI 生圖等應用場景;聯想代表的 PC 廠商,也順勢講出了 AI PC 的新故事……
相較于幾年前圍繞 NPU 的 " 小打小鬧 ",生成式 AI 無疑讓整個消費電子産業看到了曙光:在全民都在讨論大模型的環境下,AI 和終端的融合被視爲新的創新錨點,将帶動産業鏈共振。
甚至有人斷言,這将是消費電子的下一個 " 春天 "。
無可否認,消費電子産業已經行至十字路口,而擁抱生成式 AI 已經是唯一的選擇。但 " 大模型 " 對于消費電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能否改變長期低迷的市場現狀?目前來看還有不少待解的問題。
01 消費電子渴望 " 春天 "
AMD 和 IDC 聯合發布的《終端 AI 化:AI 筆記本電腦引發場景變革》中,不經意間寫出了筆記本電腦市場的症結所在:" 用戶可以使用同一台設備更長時間,而不需要進行升級或更換,市場的增長随之放緩。"
這樣的結論,不僅僅适用于筆記本電腦,整個消費電子産業都陷入了低迷期。
首當其沖的就是 PC 市場。
根據 IDC 等市場調研機構的統計,PC 市場的疲軟已經持續了十幾年。2011 年全球 PC 出貨量爲 3.524 億台左右,同比增長 1.6%,此後便進入了長達七八年時間的低迷期,直到 2020 年前後衍生出的遠程辦公需求,才短暫刺激了 PC 銷量的增長。剛剛結束的 2023 年第三季度,全球 PC 出貨量約爲 6820 萬台,同比下降 7.6%,亟需新的因素刺激消費。
同樣的一幕也發生在智能手機市場。
(注:2023 年出貨量爲 IDC 預估數據)
盡管不同調研機構的口徑有所不同,但普遍認爲出貨量巅峰在 2017 年前後,之後市場開始進入下行周期。因爲 5G 等新技術的出現,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 2021 年短暫複蘇,卻未能持續太長時間。按照 IDC 的統計報告,2022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1.3%,預計 2023 年的出貨量比 2022 年減少 4.7%,将創造 10 年以來的銷量新低。
智能音箱、VR 等新品類的表現一樣不太理想。
經曆過 " 千箱大戰 " 的智能音箱,并未像預料中那般進入市場爆發期。以中國市場爲例,洛圖科技的調研報告顯示,2023 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音箱市場全渠道的銷量爲 481 萬台,同比下降 16%,離預想中的爆發越來越遠。至于 VR 眼鏡,2023 年第二季度的全球銷量僅有 144 萬台,且同比下滑 37%,仍然處于市場醞釀階段,遠未表現出成爲爆款的潛力。
消費電子市場的低迷,所影響的不單單是終端廠商,整個上下遊産業鏈的業績都在承壓。
高通 2023 财年的營收爲 358.20 億美元,同比下降 19%;AMD 發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PC 業務部門的收入驟降 40%;英特爾第三季度營收爲 141.58 億美元,同比下降 8%,淨利潤同比下降 71%。
産業鏈中遊的企業同樣不樂觀。拿到華爲 Mate 60 系列訂單的歐菲光,2023 年前三季度的營收依然有 0.05% 的下滑;" 果鏈 " 概念股環旭電子,2023 年前三季度營收 430.57 億元,同比減少 13.07% ……
也就是說,消費電子産業上下遊對生成式 AI 的追捧并不單純,本質上希望靠大模型的賣點刺激新的增長。風頭無二的大模型,承載着消費電子市場走出寒冬的希望。
正如天風證券的觀點:" 每輪消費電子景氣周期主要是由技術進步引發的新需求所驅動,随着各類大模型的陸續發布,消費電子産品的用戶體驗有望在 AI 的賦能下被重新定義,加速下遊消費電子産業的複蘇節奏。"
02 " 殺手級應用 " 仍缺位
大多數消費者屬于感性和理性糾結的矛盾體,在錢包充裕的時候,他們願意爲一個新配色買單,而當收入預期不樂觀的時候,哪怕是 5G 這樣的新技術,也無法在消費者平靜的内心裏掀起太大的波瀾。
現在需要産業鏈上下遊回答的問題是:大模型的技術浪潮來了,可能否帶來讓消費者的感性戰勝理性的 " 殺手級應用 "?
最先答題的是智能手機廠商。
華爲在 8 月份的鴻蒙 4.0 發布會上,官宣了智能助手的升級,原先局限于語音交互的手機助手,在大模型的賦能下,不僅支持用戶使用自然語言進行交互,還能幫助用戶輸出小作文、圖片、視頻等内容。
短短兩個月中,小米、vivo、三星、OPPO、榮耀等廠商,陸續公布了自研大模型的進展和特性。除了對語音助手進行大模型賦能,還給出了拍攝增強、檢索照片、路人消除等應用。
即便是在新概念上以 " 保守 " 著稱的蘋果,也在财報中确認正在對 AI 和大模型進行布局:" 我們将 AI 和機器學習視爲基礎核心技術,它們幾乎嵌入到我們制造的每一個産品中,從今年秋天開始,iPhone 将具備實時轉錄語音郵件的功能,我們将繼續投資和創新。"
當然,這個過程中離不開芯片廠商的身影。
2023 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高通進行了 Stable Diffusion 的終端側演示,不到 15 秒的時間裏,就能夠在手機端完成一系列的推理,将用戶輸入的文字需求,生成一張 512 × 512 像素的圖像。
聯發科也适時向媒體露出,目前已經在與終端客戶商讨 AI 大模型嵌入的相關方案,下一代旗艦芯片将整合最新的 APU,爲終端設備帶來更強的 AI 能力,打造出類似 ChatGPT 的服務體驗。
不同于終端廠商的是,芯片廠商還在和中遊的合作夥伴聯合探索更輕量、聚焦的落地場景。比如高通與慧鯉科技合作推出的 " 照片擴充 " 功能,可以通過 AI 補全已拍攝照片的周圍景觀,創造廣角效果;聯發科貼近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展示了快速生成表情包的 " 文生趣圖 " 功能。
可站在普通消費者的立場上,終端 AI 化的布局如火如荼,但在 " 喧鬧 " 的背後,那些貼上 AI 标簽的終端,并未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無論是主打自然語言交互的智能助理,還是内容生成、圖片處理等生成式 AI 的典型應用,目前恐怕都不是讓用戶換機的理由:下載一個大模型 APP 就能滿足的需求,爲何要花幾千塊去購買一個新産品?
想要刺激用戶的消費欲望,僅僅把大模型塞進終端還遠遠不夠。倘若拿不出真正的殺手級應用,所謂的生成式 AI 浪潮大概率會和 5G 一樣,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振銷量,但無法制造新一輪的景氣周期。
03 終端扮演什麽角色
早在 2011 年 iPhone 4S 上市前夕,網景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克 · 安德森就曾提出 " 軟件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 的觀點,認爲 " 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都是以軟件爲基礎,軟件不僅在定義整個世界,也在重構整個世界。"
沿循這樣的邏輯,生成式 AI 可以說是最符合 " 軟件吞噬世界 " 的創新,以至于有人坦言:ChatGPT 和電腦、互聯網一樣,都是超級工具。問題在于,在大模型統治的世界裏,終端将扮演什麽角色?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入口一詞頻頻被提及,充當着用戶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第一觸點。當越來越多的大模型開始打造自己的 " 應用中心 ",不斷降低應用開發的門檻,再加上對話式的交互方式,俨然在從簡單的技術賦能轉向平台生态入口卡位。
也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大模型的 " 入口論 " 隻是一種假設。但對 AI 化轉型的終端而言,勢必要想清楚自己的站位:和大模型廠商對抗、合作,疑惑是淪爲被大模型吞噬的對象?
一種比較流行的思路是打造端側大模型。
目前主流的大模型主要部署在雲端,需要經過一個終端接收信号、雲端運算、信息傳輸、終端發送結果的過程,由此産生了兩個已知問題:一是數據出端會影響傳輸速度,二是潛在的數據和隐私安全。
被引用最多的例子就是三星的數據洩露事件,有員工在使用 ChatGPT 時将數據上傳到雲端,導緻機密數據洩露。如果大模型的數據、推理、訓練、運行等全部部署在終端,不僅解決了網絡傳輸導緻了延時,且無需将數據上傳到雲端,規避了隐私外洩的風險。
但當前在端側普遍使用的是 10 億、20 億參數規模的 " 小模型 ",或許在高通、AMD 等芯片廠商的努力下,端側可以運行百億以上參數的大模型,仍面臨用戶隐私、算力和功耗的平衡。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預期中,體驗永遠排在第一位,然後才是隐私、安全等問題。
另一種流行思路是端雲結合的部署方式。
按照高通在《混合 AI 是 AI 的未來》中的說法:在以終端爲中心的混合 AI 架構中,終端将充當錨點,雲端僅用于分流處理終端無法充分執行的任務,在終端通過運行不太複雜的推理完成大部分處理工作。
榮耀 CEO 趙明、聯想 CEO 楊元慶、vivo 副總裁周圍等都曾表達過對端雲結合方式的青睐,不排除在自研大模型外,和外部主流大模型合作的可能,但目前還沒有對應的産品或應用。
借用元智能聯合創始人羅璇的猜想:" 未來可能出現的情形是,手機上運行一個 140 億參數的大模型作爲 OS(操作系統)的’發動機’,而雲端則運行一個比 GPT-4 更大的模型,作爲整個下一代互聯網的底座。這兩者将相互配合,如同當前的本地軟件與互聯網。"
不管哪一種思路會占據主流,都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或許終端廠商笃信 AI 化的趨勢,但大模型和終端應該怎麽融合,現階段都還沒想好或者說明确的路徑。不過,對于高通、英特爾、AMD 等芯片廠商來說,隻要終端 AI 化的熱度不降,未來兩到三年的芯片銷量就有了保障。
04 寫在最後
曾經有媒體問任正非,怎樣才能 " 搶占 " 高新技術的一席之地?任正非回答:首先不要有 " 搶占 " 這個概念,一搶,就泡沫化。
回到終端 AI 化的課題上,急于在營銷層面搶占 "AI 終端 " 的概念,極端化地誇張所謂的 AI 性能,可能并不是一個好的選項。怎麽将生成式 AI 部署到終端,融入用戶的日常使用,帶來新的生産力和增量價值,才是 AI 能否驅動消費電子銷量增長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