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還沒正式上映就被罵慘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張桂梅的真實事迹,卻被網友激烈地聲讨 " 玷污了張桂梅 "。
因爲罵得人越來越多,風波升級,甚至出現大範圍退票。
某權威評分網站還沒開分,但一眼望去幾乎全是差評,估計分數不會好看。
有些人覺得不應該啊,《我本是高山》不是誠意之作嗎?
飾演張桂梅的海清,是金鷹、飛天兩大視後。
海清爲演好角色下了苦功,專程拜訪張桂梅并深入交流,力求和張桂梅形神一緻。
海清細緻觀察張桂梅的一切。
在道具眼鏡上,打磨出和張桂梅日常佩戴的眼鏡一樣的磨損。
雙手貼的膏藥也要有粗糙的真實感。
造型做到了高度還原。
神态也十分貼近張桂梅。
當時影片主創放出一些花絮,很多人看完花絮都說,海清演得和張桂梅太像了。
花絮中演員們的表演也十分精彩。
有人打包票說,海清能靠這部電影拿影後。
《我本是高山》還有廣泛的觀影基礎。
張桂梅在性别歧視嚴重的雲南山區辦免費女校,将兩千多名女孩送出大山。
這樣的 " 壯舉 " 令她在網上收獲極高熱度,很多人期待看到這部電影。
這樣一部 " 得天獨厚 " 的影片,居然會差評滿滿,确實令人意外。
但看過電影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一是情節魔改,電影和事實多處不符。
真實故事裏酗酒家暴的是父親,電影改成母親酗酒家暴。
真實的女學生因爲貧困、性别歧視等外界因素被迫失學。
張桂梅說過,有戶人家把讀高三的女孩留下幹活,讀初二的兒子送去補習。
影片改編成女學生貪玩逃學,癡迷上網和逛街,主動失學。
真實故事中,有位老師懷孕後隻是不想負責衛生管理了,依舊堅持教學。
影片卻是懷孕老師爲了孩子離開學校,還因此和張校長大吵。
二是觀衆不滿電影挂羊頭賣狗肉,宣傳着女性主義,本質還是男性叙事。
影片虛構了一名女老師徐影影,徐影影認爲女校學生又髒又蠢,還打罵學生,爲了男友才留下。
徐影影和張桂梅發生矛盾後跑路,男友卻堅持留在女校教書。
觀衆認爲徐影影這種扁平的惡毒女配形象,不該出現在女性電影,而且有襯托男性角色高光的嫌疑。
胡歌飾演的張桂梅亡夫,多次在張桂梅孤立無援想要放棄時出現在回憶中。
影片像在傳達亡夫是張桂梅的精神支柱,而這嚴重曲解了張桂梅。
張桂梅多次說,一直支撐她走下去的是信仰,從未提及愛情。
觀衆認爲,這是電影主創不認可女性能脫離男性,獨立成就事業。
有位華坪女高出來的學生第一時間去看了點映,看完後說影片扭曲了張老師的信仰。
就在網友提出質疑時,編劇跳出來了。
這位大編劇言辭激烈,不僅給網友扣帽子,還疑似人身攻擊。
放狠話 " 你奶奶我生來就是高山 "。
網友才不慣着,回擊道 " 你拽啥 "?
此時,六公主下場爲《我本是高山》站台,指責那些質疑電影的人是帶節奏、搞性别對立。
這下子網友火氣更大了,開啓嘲諷模式。
" 真以爲自己是公主了。"
演員吳越也來力挺,同樣翻車。
吳越轉發了央六微博、另一編劇号召正常輿論的微博,稱 " 坐等網絡實名制 "。
網友反擊道," 坐等 208 片酬公開納稅公開 "。
" 觀衆批評聽不得?"
後續,吳越号召吃素的過往也被扒出來。
面對輿論,影片主創終于回應了。
導演回答了争議最多的 " 酗酒母親 ",說他們在當地的調研就這樣。
網友不認可,稱 " 農村撞見女鬼的概率都比女酒鬼大 "。
" 鄉村酗酒家暴母親,好小衆的詞組 "。
海清說,這樣拍是想表達,張老師不僅救贖孩子,也救贖了母親。
網友認爲,把罪名扣在無辜者的頭上再談救贖,很不合适。
且女主靠着亡夫給的精神動力,救贖了逃課貪玩的女生、酗酒的媽媽,最終救贖了自己 ……
這種劇情非常西式,和真實的張桂梅大相庭徑。
官方也依舊沒解釋,爲何硬要把原型父親酗酒家暴改成母親。
有人認爲,影片主創人員出身優渥,對真實的貧窮缺乏了解。
他們把歐美底層母親酗酒的情況,照搬進國内的故事。
媒體曾在張桂梅那做過訪談,從中能看到真實的貧窮——女人連吃飯都成問題。
網友質疑影片主創是否真做了調研,當地明明有大量素材可用。
比如給張桂梅捐 5 元錢,走了六小時山路的鄉村婦女。
這個故事不感人,不能體現救贖嗎?
現在,質疑影片的不隻是女性,很多男性也紛紛吐槽。
可見影片的争議,早已不局限于性别。
有些演員也因參演這部影片頗爲受傷。
飾演徐影影的演員解釋這個角色不是戀愛腦,她有自己的掙紮,但影片沒拍出來,她爲角色道歉。
一位女性教育工作者,拍攝時不知道劇本内容,拍完才知道她演了抛棄學生的人,她爲此慚愧至今不能釋懷。
《我本是高山》在華坪地區首映時,張桂梅和其他原型人物也到場觀看。
一些原型人物指出電影和事實不符。
" 張校長不像電影那樣,一直都很溫柔 "。
張桂梅則兩次婉拒發言邀請,這些更加重了網友對影片的質疑。
網上的讨伐仍在持續,票房預測直接砍半。
爲了票房,影片方後續必然會拿出辦法,就不知道網友是否會買賬了。
阿美想說:
大家對《我本是高山》有什麽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