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雅甯
編輯 | 蘇建勳
" 到 2050 年,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爲,能使碳排放減少 40%-70%。"IPCC 在 2022 年發布的報告中,首次評估需求側行動的減碳作用。
但一個明顯痛點是,盡管低碳理念不斷推廣,消費者的意識與行動之間仍存在一道 "gap",即認同可持續消費理念,但卻沒有開展相應行動。
11 月 23 日,國際環保機構野生救援聯合可持續發展及 ESG 咨詢機構商道縱橫共同發布《公衆氣候行動手冊 2.0 版》(以下簡稱《手冊 2.0》)。
相比于去年發布的第一版,《手冊 2.0》在氣候減排行動之外,增加了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的氣候适應行動,并将社區居民納入氣候行動參與主體,提供更加落地的社區方案。
獨特的是,《手冊 2.0》還分析了阻礙公衆采取氣候行動的五大障礙,采用武俠漫畫風的呈現形式,打造成一本 " 闖關打怪秘籍 ",拉近氣候變化與普通人的距離,爲公衆提供具體、具有操作化的氣候行動指引。
" 我們發現超過 50% 中國消費者感知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對于氣候行動也抱持積極态度,但在實際行動中,消費者卻面臨五種障礙,總結來看是‘懶、貴、躺、愁、暈’,阻礙氣候行動的實踐。" 商道縱橫合夥人、副總經理郎華說。
以 " 貴 " 爲例,人們可能普遍認爲,選購可持續産品需要付出額外的價格,比如有機蔬菜、有 FSC 認證的紙張、用可再生材料制作的産品等。但其實,很多真正的 " 可持續産品〞就在身邊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購買小份菜、空調分時段開放、選擇日用品替換裝等,讓精打細算和低碳生活實現重合,反倒還能節省開支。
36 碳也發現,盡管企業都在推動綠色技術叠代,但仍有部分産品存在 "綠色溢價" 現象。
就這一問題,迪卡侬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溝通負責人夏豔宏向 36 碳表示,綠色溢價的成本不應該讓消費者去承擔,應由企業自身承擔,從而降低綠色消費的門檻。這也要求企業不斷通過成熟化、規模化的技術實現降本,以降低綠色溢價,實現自身成本收益之間的平衡。
再以 " 暈 " 爲例,這一障礙是指不了解氣候知識、難以辨别信息真僞等。《手冊 2.0》也給出解決方案,例如多看氣候科普文章、關注生活中的碳足迹、關注社區低碳舉措和科普活動、學習極端天氣預警信号等。
比如,萬科公益基金會在深圳鹽田助力打造的梅沙碳中和社區,把社區廢棄物管理作爲重要環節。梅沙碳中和社區引入了 "黑水虻廚餘處理技術":黑水虻幼蟲可以在 8 天内吃掉比自身重 20 萬倍的廚餘,幫助處理大梅沙萬科中心園區每日 200 千克廚餘垃圾,年溫室氣體減排量可達 64.7 噸 CO2e,相當于種植了 647 棵樹。
圖源:《手冊 2.0》
野生救援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餘沖表示,氣候變化是一個宏觀而抽象的概念,也是氣候傳播長期以來面臨的難點。《手冊 2.0》在上一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拒絕高高在上的科學論斷和眼花缭亂的數據堆砌,希望能提供充滿趣味和冒險精神的氣候行動秘籍。
據悉,此次《手冊 2.0》發布正值第二屆 " 全球青年氣候周 "(11 月 20 日至 24 日)期間,野生救援作爲 " 全球青年氣候周 " 的 100 家聯合發起方之一,緻力于激勵青年人積極投身氣候行動。《手冊 2.0》英文版還将在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8 上進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