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八集收官,此前豆瓣分數飙到 9.0,但争議性很大的大結局,讓分數一路跌到 8.7 分,估計還有回落空間。
其實從開播起,雖然豆瓣分數一路漲至 9.0,但劇情也一路在各社交平台引起争議甚至争吵。由于劇集内容主要描摹看似毫無探讨門檻的女性生活細節,所以無論是加入讨論的群體與圈層,還是讨論的話題,抑或交鋒的觀點,都異常豐富多樣。
自從有了二條試毒,我已很少寫長篇劇評了,爲數不多的機會,當然要留給這種有巨大探讨空間的劇集。
所以以下,針對劇集的諸多争議,包括它的大結局,聊聊我的感受。
以下探讨嚴重劇透,請謹慎閱讀。
1
不也是狗血故事?
有很多批評說,《不夠善良的我們》也不過是狗血劇罷了。
确實,如果非要用短視頻幾分鍾解讀劇情的貼标簽方式,《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故事果然好大一盆狗血。
十幾年前的故事,那就是綠茶女走婆婆路線成功拆散一對情侶,撬來一個條件不錯的老公。
十幾年後的故事,那就是老公對白月光念念不忘,婆婆被當初嫌棄的人救了一命,最後老婆不堪重負出軌,家四分五裂。
更别提還夾雜多種巧合,最後還搞出癌症、死亡、誤會三件套,狗血嗎?聽着真的很狗血。
那它憑什麽一度高至豆瓣 9.0 分?它與内地這些專爲短視頻傳播拍攝的狗血劇差别在哪裏呢?
讓我舉個讀者群的例子。
四集播完時,追劇的幾個人照例在群裏讨論劇情,大家讨論到第四集結尾,男主何瑞之(賀軍翔飾演)因獨居的母親中風入院差點喪命,而對老婆簡慶芬(林依晨飾演)說了一句話,令對方瞬間破防。
我們紛紛感慨這句話對簡慶芬的傷害堪稱核爆時,一個還沒來得及看劇但刷了抖音的小姐姐加入讨論,她覺得簡慶芬活該,因爲她既不讓嫂子把老年癡呆的親媽送去療養院,又不肯把親媽接回家自己照顧,自私又不孝,老公隻不過是說了實話而已。
我們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隻好細緻講解一遍劇情。
實際上這段劇情到底是如何呢?
簡慶芬的母親健忘,嫂子覺得八成是阿爾茲海默,跟簡慶芬商量直接送養老院,錢兄嫂全包。簡慶芬堅決不同意,嫂子反将一軍說那你帶回家照顧?她沒給答複。回家跟老公在陽台上抽煙讨論這個事情,老公勸她不放心就辭職回家照顧親媽,她非常抗拒自己成爲全職太太,又沒有更好的辦法,事情暫時擱置。後來檢查結果顯示她媽媽隻是正常健忘還不到阿爾茲海默的程度,嫂子那樣對她說有幾分故意的成分,她這才長舒一口氣。
你能說短視頻概括得不對嗎?好像也沒啥不對。你能說刷短視頻的觀衆看到這種概括得出的結論不對嗎?好像也非常順理成章。可是這段劇情真的就是講她自私不孝回旋镖正中腦門嗎?
實際上,我們的叙述本身也折損了大量有效信息:嫂子說你帶回家照顧時簡慶芬複雜的眼神,陽台上抽煙時簡慶芬皺眉思考時的内心活動,她沖老公吼的那句 " 你憑什麽瞧不起我的工作啊 "" 要辭職也該是我自願的 ",都在傳遞大量未盡之意:她在思考,她在衡量,她想盡孝,也想維系 " 女兒 "" 妻子 "" 母親 " 和 " 社會人簡慶芬 " 間的平衡。
她不孝嗎?沒有第一時間答應把媽媽接回家照顧,沒有第一時間果斷辭職,在心裏盤算生活成本、個人職業與家庭影響,其實恰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曆程,如果這是不孝,那也是大多數人可能會有的 " 不孝 " 的程度。
可是劇集并沒有停留在這裏。它在第四集結尾讓何瑞之在羞愧與悔恨間說出這句 " 至少你嫂子願意把你媽媽接回去住 ",之所以能讓簡慶芬當場崩塌,正是因爲她内心也認同着自己的不孝。
讓婆婆獨居,沒有堅定接親媽回家照顧,這都讓慣常在 " 好妻子 "" 好母親 "" 好女兒 " 的稱贊中汲取人生動力的她異常心虛,這些事實都與她發自内心接受并認同的高道德标準相悖,所以被戳破的瞬間,她構建于他人認同之上的自我認同,一下子就塌掉了。
這也正是在細節處印證片名:《不夠善良的我們》,正因爲女性常以高道德标準自我要求,才總是生出自責與自卑。重點在 " 不夠 ",但前提是 " 善良 "。
而整個劇集正如這個例子一樣,不僅提煉真實生活裏的狗血——那些三角戀、婚外情、出軌、癌症、死亡,也提煉身處狗血中正常人的合理反應——那些細微的、隐秘的、無法宣諸于口的反應與内心活動,絕少将情境推到過度的極端上。
簡慶芬想要得到何瑞之,但也僅限于弱弱的試探和默默對何媽媽獻殷勤——編劇讓何瑞之與 Rebecca(許玮甯飾演)的分手本質上與簡慶芬無關。
何瑞之偶遇 Rebecca,猶豫再三沒有相認相見,隻是沉默着換了一家飯店帶外賣——編劇讓何瑞之始終未再與 Rebecca 面對面,讓他把一切洶湧情緒控制在自己一個人的内心。
同樣是面對生活潑來的那盆狗血,我們很少在酒桌上撕 X、在辦公室扯頭花、在家裏婆媳妯娌互罵,都市人更習慣忍住胸中波瀾默默處理一切,就連崩潰與爆發,也常常平靜無聲。
僅發生在腦海的 argue 都隻是略微激動,并無大聲
而這些 " 正常的白描 ",恰恰是反狗血的,恰恰無法用短視頻那種 " 拍扁一切再貼個标簽 " 的方式去傳播。
故事狗血不新鮮?構成重大差異的從來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講故事的腔調,和故事裏是否有真正鮮活的人。
2
創亖人的結局?落後的主題?
贊許了劇的細膩與敏銳,也必須聊聊劇集的最大争議:主題表述。
劇中不少情節安排特别是大結局的設計,讓很多人批評它對獨身女性抱有巨大惡意,甚至覺得它 " 媚男 " 媚得清新脫俗。
我最同意的,其實是" 又新又舊 "的評價,它很準确地描述了劇集情節設計給我的感覺,好像創作者努力向前跋涉的同時,又丢不掉從家裏帶出來的舊行李,于是背着很多本質無用的東西領略沿途新風景。
那就來說說劇集裏各個命題的【新】與【舊】。
關于愛情。它的表述新在哪裏呢?
何瑞之在夢中與 Rebecca 結婚生子幸福度日,醒來後怅然若失,看起來真的很言情。可編劇偏偏要讓他夢裏的幸福是 Rebecca 和他一起住在媽媽家還給他做五菜一湯,對比現實中 Rebecca 這個一人能撐起一場公關戰役的職場精英,諷刺意味沖破天際。
不少人以爲這是 re 的夢進而批評編劇陳舊,明顯是誤讀
簡慶芬自我折磨的 " 他不愛我 ",看起來也很經典言情。可編劇偏偏要讓何瑞之在 " 紅葉蛋糕 "" 訂婚戒指 " 這些細節上确實用了心,偏偏要讓他在想撥出舊日戀人手機号時隻記得妻子的。說愛又更像是習慣,說不愛又偏偏有重視有在乎,這切實是都市人越來越邊界不明的情感生活。
但它又舊在哪裏呢?
舊在兩位如此敏銳又情感纖細的女性,在人生閱曆豐富的四十歲上,依然還過度糾結于愛或不愛。我當然知道劇情設計就是以一段舊日三角戀造成的巨大抱憾爲切入點展開對兩位女主的叙事,但劇情一路推進後,愛情應該逐漸後退,而自我認識與尋找應該逐漸前移,主創在這一點上本來一直做得不錯,結果結局裏,生死之隔後一生之敵這份複雜的交手與欣賞,卻仍回落在這個男人身上,格局有點小了。
關于女性生活。有人批評它描繪女性生活仍然在 " 婚戀婆媳 " 上打轉,但它很多細膩大膽的細節刻畫是新的。
比如何瑞之簡慶芬的婚姻生活,在沒有誰被刻意醜化的前提下,仍帶有幾分驚悚。何瑞之已是難得模範又正常的老公了,外能賺錢養家,内能做家務帶娃,對老婆也算理解支持,偶而對舊日戀情追緬怅然,也絕不會表露或行動。這,真的已經勝過 9 成老公。
然而簡慶芬還是在這樣的婚姻裏逐漸枯萎,得不到甚至也完全不知道該去哪裏尋找真正的快樂。
比如對兩位女主情感糾葛的描摹,也相當深刻。在我看來,這段正面爲競争、嫉妒、對抗,反面爲欣賞、憐惜、愛慕的關系,恰是兩個女性靈魂同頻共振的一體兩面。這種女性關系的探讨,雖然建立于愛上同一個男人的戲劇點之上,本質上卻已脫離婚戀範疇,比八年前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走得更深更遠。
但它舊在簡慶芬回歸家庭的明确安排上。結局讓簡慶芬回家的決定看起來更多建立于 " 原來他确實愛我 " 的認知,那人物的成長性又在哪裏?
回歸家庭沒問題,以她與何瑞之的人設,她當然有極大可能回歸家庭;" 他畢竟是愛我的 " 令她釋然也沒問題,這總歸是她十餘年婚姻裏最大的心結。但因爲釋然就回歸家庭,這就很有問題。經過對内對外的探索與尋找,經過出軌的釋放與報複,經過與 Rebecca 的靈魂對話,她骨子裏依然将自我構建于旁人的評價與愛意之上,并據此做出重大抉擇,這種成長就太微觀了。
所以如果劇集能讓一切停留在釋然,讓簡慶芬開着車奔向不知目的地的方向,我都覺得是一個完滿結局,後面的情節是真的有點毀人物。
關于女性觀念。有人質疑批評劇集是在對女性生活說 " 喪氣話 ",爲什麽不去描繪獨立女性的美好,進而讓女性觀衆生出向往,言外之意,這才是所謂的 " 先進 "。
如果說在這一點上劇集有新,那我想進步在于敢于抛掉爽文叙事,明明白白告訴女性觀衆,每種生活背後的艱難。
在我的理解裏,女性真正的自由是可以選擇的自由,而選擇的前提是對每個選項有最起碼的了解。
結婚嗎?哪怕你所遇皆良人,也要去面對簡慶芬的 123;單身嗎?可能你事業相當成功,也要去應對 Rebecca 的 ABC。
劉若英爲招攬自由職業的女主給自己打工時所說,
有誇張成分但不多
負責任的女性主義創作者,應該盡可能地去傳遞關于每種選項的真實訊息,爲女性做選擇培養合理的心理預期,而不是脫離現實去構建一套爽文叙事,美化某種被賦予女性主義理想的特定選項。精神鴉片并不會讓女性過好這一生。
但它也确實有着一眼看上去的舊。
令 Rebecca 生癌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劇情設計。編劇兼導演徐譽庭如今已經 50+,未婚。她在台灣訪談節目裏坦言自己從 30 歲以後就沒有談過戀愛了。也就是說,她不僅是獨立事業女性,還是最嚴格意義上的單身女性,她沒有理由對自己抱有巨大惡意。
實際上,她也在訪談裏坦言,Rebecca 的問題并不在于單身與否,而在于她讨厭自己,不喜歡自己,這種巨大的自我壓抑才是她不快樂甚至生癌的根源,與單身無關。
Rebecca 最終去世其實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死亡常會令觀衆更愛一個角色,并在巨大遺憾裏對之念念不忘。
但關鍵依然在于成長。
劇集用前幾集細膩劇情鋪陳出的兩個女性的不快樂,是因爲她們總是對外迎合而非對内自我肯定。
Rebecca 和簡慶芬的差異隻在表面——二人對外迎合的體系從 R 分手後開始不同,而她們的共性并不是愛上同一個男人或總是穿同樣的衣服,而是都不喜歡自己進而難以得到内心的自洽。
那麽 Rebecca 即使最終不治身亡,也該在死亡前有些明顯的不同。發洩般給所有睡過的男人發短信,把最殘酷的真相扔在追小奶狗追求者的臉上,然後呢?她回望自己生命裏的遺憾、快樂與成就,她得到了怎樣的結論?" 我過好這一生了嗎?我能怎樣過好這一生?"
劇情在這裏的交待其實含糊不清。單隻讓她說 " 再來一次也會選分手,然後也還會後悔 ",這是不夠的。
而上面聊到的,簡慶芬的結局也是同樣的問題,她的成長在哪裏?
更糟糕的是,Rebecca 去世→簡慶芬發現 Rebecca 留下的話→簡慶芬釋然→簡慶芬決定回歸家庭,結局這一整套情節的次序因果安排,讓 Rebecca 的死看起來更像爲了促成簡慶芬回歸家庭,這既寫輕了 Rebecca,也看輕了簡慶芬。
所以即使我額外喜歡第八集前半段二人相伴的最後歲月,也很難不吐槽最後結局的落空感。我不見得要看 Rebecca 醫學奇迹,也不是一定要看簡慶芬婚姻破裂,但結局的落點終歸沒能配得上這兩個角色,被塑造得如此豐滿的兩位女性,卻隻得到了 " 薛定谔的成長 ",多麽遺憾。
《不夠善良的我們》在女性議題上的表達确實仍有很多不足與不先進之處,也帶着上一代女性較爲濃重的時代烙印,但它也真實細膩地刻畫着當下女性隐秘的情緒與感知,在微妙又複雜的女性關系表述上向前邁進了一小步。
而這種小小的進步,無論是被保守群體揪着 " 不善良之處 " 吐槽三觀不正,還是被激進群體揪着 " 太善良的傳統安排 " 吐槽不夠先進,最起碼,它能引發廣泛的觀點對撞與思考。
而整個過程,既能讓觀衆進步,也能反過來刺激創作者繼續前行。
之前在新劇試毒裏提到《不夠善良的我們》時,我曾用它和《承歡記》比較,感慨說,看看人家在用頂級資源拍什麽劇,而我們又在拍什麽?
當《不夠善良的我們》給出一個大家很不滿意的結局後,也有人說,看吧,這類劇才更可恨!先把人騙進來,最後冷不丁塞你一勺芥末,讓你一邊哭一邊罵。
是的,正是因爲表達有風險,高品質劇集往往迎來高标準的觀衆帶着更高标準的審視與挑剔,所以很多時候口碑争議要遠遠多于那些悶聲賺錢的流水線産品。
也因此我們内娛的創作者也就毫無心理負擔地選擇了安全的投機取巧,拼湊熱門人設與熱梗,迎合社交平台趣味,熱度到手口碑也不會太差。真被罵也沒關系,反正自己也沒多用心,賺錢嘛,不寒碜。
我不怕一兩個創作者這樣想,我害怕整個行業都這樣想。
你想看到怎樣的女性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