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失望了。
2017 年因《天才槍手》爆紅的女主 + 執導過爆款劇《禁忌女孩》的導演。
不說是神仙組合,至少也是非常值得期待。
從放出的預告來看,雖然題材有些眼熟,但至少氛圍和質感看上去還不錯。
但,萬萬沒想到,網飛竟然拍出了又一部《紅色通緝令》——
「饑渴遊戲」
2023.4.8. 泰國網絡
天才廚師成長記
阿依,炒河粉店一級主廚(下文涉及劇透)。
一手河粉炒得爐火純青,遠近聞名,小店裏總是人滿爲患。
某天,一位神秘男子吃了她家的炒河粉。
男子有些驚訝,遞給了她一張名片,稱她不應該埋沒在這個小店裏。
名片上印着一個英文單詞:hunger(饑餓)。
那是聞名全國的廚師團隊。
主廚保羅,更是廚師界的當紅炸子雞。
他做的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總能引發出食客的食欲。
不論多位高權重,有錢有勢的人,吃起他的食物來也總如餓鬼撲食一般可怖。
此外,這哥們還挺會搞營銷。
每次準備上菜前,他總會先現場制作一份特色菜,儀式感拉滿。
富人們找他合影,他也都來者不拒。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富人們,開始将請到保羅視爲一種身份的象征。
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如此循環往複,不斷疊加。
能去面試這種級别的主廚團隊,阿伊當然喜不自禁。
第二天就跑到主廚餐廳報道,當場直言自己" 想變得非同凡響 "。
保羅眼神中閃過一絲不屑,但還是給她布置了一個看上去非常簡單的任務——
炒和牛。
阿伊自信滿滿,誰知當場就被訓斥到懷疑人生。
光是切出足夠薄的和牛片,她就花了不知多久,至于炒,那就更難了。
保羅的标準是,炒至鮮嫩,入口即化,多一秒太焦,少一秒太生。
習慣了大火爆炒河粉的阿伊,哪見過這陣仗。
不僅頻頻失誤,還被保羅無情嘲諷:
你不是想變得非同凡響嗎?
本想賭氣一走了之,但求勝的渴望最終還是壓倒了屈辱。
經過一夜的訓練,阿伊總算是達到了标準。
代價則是雙臂遍布被油燙傷的痕迹,以及練習一晚上所浪費的 A5 級和牛。
當然,換來的也沒有任何誇獎,隻是保羅面無表情的沉默。
這次的準備,是爲了一位退休将軍的生日宴會。
宴會上各種大咖都有,什麽商業大亨,什麽政界高官,蛇鼠同窩,沆瀣一氣。
而炒和牛,便是宴會開餐前的表演項目。
一群達官貴人聚在一起,目不轉睛地要看廚師表演,倒也是奇怪。
不過,經此一役,阿依自信心暴漲,也在内心隐隐認同了美食應該具備的高貴性。
她甚至開始有些看不起自家的炒河粉,以及朋友們隻拿食物充饑的行爲。
殊不知,保羅還是把她看成是一個廢物。
某種程度上,他也沒說錯。
阿依強的是炒菜,但在其他方面,遠遠沒達到可以自傲的标準。
另一方面,保羅本人是一個标準的暴躁狂。
在他看來,廚房裏沒有任何民主可言,隻有絕對的獨裁。
對着手下怒吼訓斥,是常有的事,更不用提鼓勵他們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那些富人們認識的,也永遠隻是站在最前面,風光無限的保羅大廚。
要想出人頭地,隻能打造出專屬于自己的菜單。
明白這個道理後,阿依沒有遲疑,說幹就幹。
然而,當阿依終于得到機會做了主廚之後,卻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
執迷于做出極品美食的她,竟然變得越來越像保羅了。
她開始奉行廚房裏主廚唯我獨尊的統治;
她開始迎合上層人士們對于美食的想象;
她開始離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們越來越遠 ......
究極縫合怪
影片的賣點非常明顯,即,想把美食與權力做成一組對照。
坦白講,這點做得其實還不錯。
比如,富人們吃東西時那種欲望蓬發的感覺,塑造得就非常到位。
醬汁四溢的畫面,配上嘴部的特寫,以及滲人的音樂,詭異的慢鏡頭。
你會感覺他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氣味快要沖出屏幕之外的新鮮人肉。
又比如,保羅和阿依的對照人設,也很契合主題。
保羅之所以現在專門招待有錢人,并不是因爲喜歡他們,恰恰相反,是因爲怨恨。
兒時,保羅因爲想偷吃富人家的魚子醬,導緻身爲女傭的母親受辱。
然而後來他卻發現,自己夢想中的魚子醬,竟然難吃到超出自己的想象。
那時他就隐隐明白了一個道理:
有錢人們吃的并不是美食,而是一種金錢與地位的象征。
或者不妨說,吃的是一種權力。
所以保羅步步爲營,一路走到今天的這個地位。
爲的,就是讓那些上流人士以認識他爲榮,以達成他變态的複仇心理。
在最後的廚藝比拼中,他隻用了一壺泡面調料湯,就能騙得富人們引頸待哺。
這些有錢人們固然虛僞,但保羅所選擇的并非潔身自好或者與之抗争,而是迎合這種虛僞,與之同流合污。
而阿依,則最終選擇了回歸食物與廚師的初心,炒河粉。
其實細想一下,保羅身上存在着一定的悲劇性。
因爲,這種複仇的虛榮,最終也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
保羅的美食或者名氣,對這些上層人士來說并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麽重要。
既然他們根本就不在乎美食與否,又怎麽可能在乎這些美食出自誰之手?
沒了他,自然還有千千萬萬個保羅可以被他們捧上寶座。
這個背景資料的交代,本來有一個讓觀衆共情保羅,将其塑造得更深刻的機會。
但影片很快就将此略過,又讓保羅成了爲阿依制造困難的工具人。
至于女主阿依的覺醒與轉變,影片也沒有給出足夠充裕和細膩的鋪墊。
因爲留給角色的塑造時間,根本不夠。
有些觀衆可能已經發現了,《饑渴遊戲》的主題,好像聽起來有點熟悉?
沒錯,還記得去年安雅在《菜單》裏吃的那個漢堡嗎?
那個漢堡,與本片裏炒河粉的象征意義,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影片的主題,也大同小異,都是用對待美食的态度來諷刺上層階級的虛僞。
隻不過一個是從食客的角度出發,一個是從廚師的角度出發罷了。
《菜單》
阿依和保羅的對抗,以及保羅暴躁嚴格的人設。
也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那部經典 PUA 電影,《爆裂鼓手》。
隻不過,不同于《爆裂鼓手》幾乎從頭至尾營造的那種窒息感,《饑渴遊戲》想走的,顯然隻是一種屌絲逆襲的爽感。
不管是阿依進入團隊的考試,還是中期的另起爐竈,亦或是後期與保羅正面對決。
架構上都是非常标準的起落起式結構,追求的就是一波三折。
《爆裂鼓手》
說白了,整部電影就像一個究極縫合怪。
網紅效應,階級矛盾,職場 PUA,愛情 ......
隻要是時下熱門的議題,《饑渴遊戲》幾乎都雜糅了進去。
最後的結果就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因爲篇幅限制,一個都沒做好。
看起來,這部電影就像是網飛又進行了一次大數據調查後的 AI 之作。
雖然看上去不同于《紅色通緝令》那種純爽片,但本質上,其實換湯不換藥。
用來打發打發時間還行,但作爲電影,《饑渴遊戲》連及格線大概都達不到。
但或許,這正是網飛想要的,并非電影,而是一個個流水線商品。
純粹的爆米花爽片能這麽幹了,如今略帶深度的劇情片也能這麽幹了。
那麽接下來,慘遭毒手的又将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