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劍峰
來源: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新的隐形冠軍,一定是融合,一定是參與進去。過去隻做一個産品,現在是用核心産品鍊接技術平台,可以跟華為合作,可以跟甯德時代合作,成為了超生态。企業有三類,第一類是構建生态,比如華為、阿裡;第二類是參與生态,做一個小模塊;第三類是超生态,用核心技術,跟所有的生态合作。當鍊接起來,我賣的就不隻是核心産品,還可以是産品解決方案,這就是客戶思維了,産業空間的想象就大了,幾百上千億都有可能。
這是一個隐形冠軍崛起的時代
隐形冠軍企業是中國經濟重要引擎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隐形冠軍的多寡和行業分布,最能說明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和強壯。隐形冠軍企業還是帶動中國産業結構升級、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力量。近兩三年來,在工信部 " 單向冠軍 " 培育和評選政策中,中國湧現出一批在細分行業具有全球化強勁競争力的隐形冠軍企業。
所以,我一直認為,宏觀環境變化對企業的發展并不起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還是在于自己,在于身處這個變化的時代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認清方向,勇于變革與創新,堅定前行。
隐形冠軍最早由德國的赫爾曼 · 西蒙教授在 1986 年提出,針對的企業基本上都是 ToB 業務,即給大企業做配套、規模均不超過 50 億歐元的中小企業,同時,文化上保持低調,不為大衆所知。
時代發展到今天,尤其是在中國企業的生存語境裡,隐形冠軍有必要突破原有概念的束縛,重新定義。
隐形冠軍不一定要隐形。今天,在某一個細分領域裡,把一個單品做到極緻,不僅僅是 To B,也有直接做 To C 的冠軍型企業不斷湧現。比如火鍋業的海底撈、水果零售業的百果園,它們是細分領域的行業領袖,也應該納入隐形冠軍的範疇。可以說,今天的隐形冠軍的隐形,更多是指一種企業性格,如在文化上比較低調、有自己的戰略定力。
隐形冠軍不一定就是專注于單項産品。聚焦于核心能力、聚焦于業務領域也是一種聚焦。比如華為既做通信設備也做手機,但不做房地産等其他行業,這就是聚焦于通信領域;電視、電腦、汽車、手機 " 四屏合一 ",也不是多元化,而是聚焦于一個核心技術。在今天這樣一個技術叠代快速、市場變化多端的環境下,僅僅聚焦于某一個單項産品是有颠覆性風險的。如果華為不做手機,不進入新的領域,隻安心做一個通信運營商,有可能活不到今天。
隐形冠軍、行業領袖企業的專注和聚焦,我更願意理解為是一種價值觀:堅持長期價值導向,圍繞特定客戶提供有價值的長期服務,而不是追求短期發展機會,專注、聚焦于自身所堅定的産業領域,圍繞客戶創造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我認為這是隐形冠軍、行業領袖企業最核心的本質。
産業屬性、規模大小不應作為主要評價标準。隐形冠軍不僅僅指工業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服務行業裡也誕生了很多隐形冠軍和行業領袖企業。
隐形冠軍雖然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但不僅僅限于中小企業,在很多産業領域,市場足夠大的話,也可以産生世界級的企業。比如中集集團隻做集裝箱,也能做到全球第一,成為千億級的世界 500 強。
組織結構不一定是簡單單一。互聯網時代,組織形式在發生變化,平台化、分布式更具有适應性,知識和人才也表現為大流動的趨勢,這一切都會使隐形冠軍的組織模式發生變化。
同時要避免隐形冠軍中的認知 " 陷阱 "。
強調聚焦、專注與企業的适應性兩者之間的矛盾,這可能是這個時代隐形冠軍所要面臨的一個最大陷阱。工業文明時代,大客戶是穩定的,隻做單一産品沒問題,但産業互聯網時代是不确定的,強調跨界、連接,做産業生态,彼此相互交叉、相互關聯。工業文明時期做好一個産品、守着一棵大樹就可以,産業互聯網時代要找到自己在社會協同體系中的定位,就得連接多種資源,不能再守着一棵大樹了,得抱幾棵大樹才能生存,這叫 " 超生态 "。這也是我們前面講需要重新定義隐形冠軍的原因之一。專注、聚焦還是要提倡的,但怎麼專注、怎麼聚焦需要讨論。比如埃莫森有幾十個産業,各個産業都不搭界,但是每個産業都做到市場同類産業的前三名,這種多元化的産業形态就不能說它不是隐形冠軍。
還有人才穩态的利與弊。從單項冠軍的角度來看,人才穩定有利于專業化,因為知識需要積澱。但專業化人才反過來就是問題:一旦流失了,短期從勞動市場上找不着,不像其他的産業,人才被挖走了,企業可以再去挖别人的。單項冠軍企業的人才被挖走了,可能就沒地方挖了。再者,人才過于穩态的話,往往内部的創新、活力就不足,尤其是如果老闆脾氣好,人很善,最後就會搞成惰怠了,大家都不奮鬥了,這是一個大問題。我認為,企業還是離不開競争淘汰機制,要把外部市場競争壓力轉化到企業内部,提高員工的緊張感。
再比如說組織結構太單一,過度集權,文化沒有創新,組織對外部變化的适應性較弱,等等。特别是最後這條。很多單項隐形冠軍之所以比多元化公司倒得快,就是因為一旦大企業不行了,隐形冠軍企業一夜之間也就沒有了訂單,比如,誰以前和諾基亞、MOTO 綁得緊,誰倒得就越快,而多元性公司不同," 東方不亮西方亮 "。
還有,長期價值主義與現實生存策略的平衡。長期價值主義肯定是方向,但該在地上 " 抓泥巴 " 的時候,還是要适當抓一把。
華夏基石重新定義 " 隐形冠軍 " 的十項特征
我們對中國行業隐形冠軍企業做了如下定義:" 隐形冠軍 " 公司可能是那些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公司,也可能籍籍無名,但這些企業往往專注于某個細分領域,擁有獨特的核心技術與專長,牢牢控制着本地區甚至全球市場,市場占有率往往大幅領先第二名及以後的追随者。
我們選了 100 家德國企業、100 家日本企業、100 家以色列和歐洲企業,一共 300 家企業,來研究隐形冠軍到底具有什麼特點。我們認為不能把隐形冠軍定義為中小企業,隐形冠軍在銷售收入上是不設限的,專注于一個産業領域把一個産品打穿、做透,同樣能夠做到世界五百強。
華夏基石重新定義了細分行業領袖與隐形冠軍企業的十項特質:
1. 企業家有做世界級行業領袖的雄心與清晰的行業戰略定位思維,奉行長期價值主義,有足夠的戰略定力與意志力。
2. 保持專注,主營業務聚焦,定位并專注于特定客戶與相對狹窄的産業領域,緻力于培育專精核心專長與技能。
3. 全球化策略,産品市場全球化,人才、技術、資本資源全球化。
4. 技術創新領先,研發投入占比 8% 以上,國際專利擁有行業領先,是行業标準參與制定者。
5. 深耕客戶關系,客戶關系穩定持久,構建全球戰略供應鍊系統。
6. 奉行産品主義,具有較高的産品差異化、品質、成本競争優勢,有較高的行業定價權與影響力。
7. 優化的公司治理與産業領袖領導力,承擔行業與社會責任。
8. 人才量級及人均效能行業領先,盈利水平超過 10%。
9. 簡單而客戶化的敏捷組織與流程,組織内部充滿活力、創新的文化與機制。這些企業沒有像我們搞平台化、網絡化那麼複雜,基本上這些企業領袖帶有一定的集權色彩,文化統一性、集權性非常強,組織非常簡潔。
10. 相對完整的産品生産與供應鍊掌控力。這是我們對這些中外隐形企業的最優實踐所做的總結,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推隐形冠軍行業領袖的指标體系。
中國企業如何打造隐形冠軍?
中國隐形冠軍多數為中小企業,定位于一個穩定的細分市場,受經濟周期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制造和研究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自主化率,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是隐形冠軍保持競争力的主要原因。其次,設計與研發的持續投入,在技術投入、人力成本投入等方面有一定優勢。
在中國隐形冠軍企業的提法之前,工信部每年會評選單項冠軍,目的是為培育制造業全球單項冠軍,提升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突破制造業關鍵領域短闆,推動産業整體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促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說,中國的隐形冠軍企業已經具備了自身的影響力。無論是就業人數還是産品出口比例,它們都不遜色于大型跨國企業。在細分領域,它們甚至比大企業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與那些巨無霸一樣,這些企業同樣是制造業的靈魂載體。
未來幾年,中國隐形冠軍企業如何發展,我淺談幾個建議。
一是企業家要從機會導向轉為戰略導向。隐形冠軍對自己的戰略定位要非常清晰,要有這種認識,隐形冠軍不是機會導向。機會導向是有機會就行動,而隐形冠軍一定有非常清晰的産業戰略定位,把要幹什麼想明白了,所以才會專注,保持戰略定力。
二是堅持客戶價值和長期價值導向。真正的隐形冠軍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圍繞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做産業配套也是這樣,也要以長期價值主義導向創新産品服務,真正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還要比客戶更了解客戶,甚至要超越客戶需求,不是被動地等待客戶需求。
三是要形成獨特的核心能力和超生态。中國現在的很多制造業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籌碼與大企業談判,完全被生态化。超生态說的是,在核心技術上讓大企業沒得選,隻能選擇你。這就需要在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産品差異、産品品質上,真正做到與衆不同。要成為大企業生态中的核心企業,才會有話語權。
德國和日本很多企業的利潤率能達到 12%,一分錢都不能少賺,否則就不合作,這是一種底氣。我們的很多企業沒有這種底氣,就隻能拼價格,後果是不僅賺得少,還随時可能被替代。比如,德國和日本在某些領域的精密儀器,毛利潤是 100%,就是因為全世界僅此一家,沒的選。這意味着,中國的隐形冠軍必須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對人才的投入。
中國加工企業的隐形冠軍之所以賺錢少,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态企業沒有生态的概念,中小企業往往被大企業壓得利潤很低,并沒有建立起利他共生的生态。另一方面是缺乏獨特的核心能力,沒有話語權和議價條件。二者互為因果。沒有議價條件是因為産品差異化不夠,産品差異化不夠是因為技術創新不夠,再加上管理不夠,導緻總成本過高。
四是要有強大的盈利能力。隐形冠軍的特點絕不是低價,恰恰體現為高價格。中國的企業要從簡單的 OEM 轉向 ODM,最後做到 JDM。OEM 是簡單做加工,ODM 是從設計到加工,JDM 是參與式、研發式制造模式,是一體化解決方案。比如歌爾聲學,最初做 OEM,後來上升為 ODM,再到做手機的聲光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在制造業方面,如果自動化工程能力強,可以自主設計柔性生産線,生産成本自然降低,利潤率應該可以保持在 15%~20%,同時不可替代,這就是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問題。
在這個層面上,企業不僅要做到專注、聚焦,還要做到不可替代,形成獨特的核心能力,最終把産品做到與衆不同,成為真正的隐形冠軍。
雖然有着諸多挑戰,但隐形冠軍對于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出路的探索,無疑提供了理想的樣本。在中國企業提升國際競争力的漫漫長路上,随着越來越多的隐形冠軍出現,中國企業的腳步也會走得越來越堅實。(本文完)
點贊關注管理智慧視頻号,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原創商業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