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11 點半到下午 1 點半,店裏 60 多張桌子被陸續填滿,但整個午餐時段,位于上海長甯區中山公園的湘菜館——費大廚,門口都沒有什麽人等位。2021 年 7 月開業時,店長曾令發也沒有想到,湘菜,在不怎麽吃辣的上海會這麽受歡迎,就餐高峰時段,往往中午 12 點和傍晚 6 點半就得暫停取号,爲了保障顧客用餐體驗,要将等位時間控制在兩個小時以内。
2023 年開年,複蘇來了,但并沒有達到曾令發的預期。不過他依舊慶幸,活下來了。
2019 年全國餐飲門店數量達 999 萬家,2020 年爲 879 萬家,2021 年爲 864 萬家,3 年間至少有 135 萬家門店選擇了閉店。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在《2021 年 ~2022 年上半年中國餐飲全品類興衰深度解析報告》中寫道:" 疫情時代,非常少的餐飲品牌賺到錢,疫情的影響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
如今," 乙類乙管 " 之後,一些變化已然發生,一些新趨勢也正在逐漸顯現。
新疆白雲國際滑雪場,小朋友在雪場舉辦的冰雪火鍋節上等待品嘗美食 新華社圖
複蘇:比 2022 年好
" 店裏總共 63 張桌台,每天翻台七八次,每天都是幾百桌,很多顧客都是慕名而來,從(2021 年)7 月開業大概持續到年底,情況都特别好。" 曾令發回憶起往日的輝煌,卻不知道怎麽才能完全回到剛開店時的熱鬧。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費大廚現有 74 家門店,90% 位于商場。曾令發覺得,店裏 " 缺人 ",缺客人,商場的人流量還沒有完全恢複。
2023 年元宵節前一日傍晚 6 點,四川一火鍋店内座無虛席,即便如此,店員仍告訴記者:" 當前僅恢複至巅峰時期的兩三成。"
代浪把酒館重新開業的時間定在了 2 月 14 日,情人節,他希望能迎來 " 開門紅 "。效果确實不錯,當天晚上,不拿瓶酒館裏客人滿滿當當,但代浪說,這還不及高峰時期的一半。
前路看不太清,計劃 " 走向全國 " 的不拿瓶還不敢大幹一場。
2021 年 11 月到 2022 年初,連着幾個月,不拿瓶的生意都不錯,但還沒等代浪在營銷上發力,2022 年上半年,上海的疫情來得讓人措手不及。
過去一年讓代浪信心受挫," 一大半的時間在關店 ",盈利成爲現實難題。代浪想過做外賣,這個議題被放到公司層面探讨,得出的結論是 " 不做 ",原因很簡單:" 做外賣不賺錢 "。
" 人工、食材、房租、水電等成本,我們能做的外賣就是燒烤和酒水,本身利潤就薄,在美團之類平台做外賣,七七八八投入的費用占比能超過 20%,對我們而言沒有意義。"
在外賣這件事上,豐茂烤串創始人尹龍哲卻有不同的選擇。豐茂烤串以前也不做外賣,堂食生意興隆,沒有做外賣的必要,2020 年疫情發生後,開始嘗試做外賣。他在外賣上下了很多功夫,設立專門的外賣檔口,配置專職人員,加大投入研發烤爐設備,在不斷降低設備成本的情況下,買烤串送烤爐,如今産品叠代數次,連包裝設計都在不斷改進,希望能提升消費者體驗。
尹龍哲也算過賬,堂食的場地、人工、水電是硬性成本,外賣則能省下大部分支出,如果能有效提升外賣品質,訂單量大且複購率高,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外賣肯定要做 ",他還計劃開拓線上線下的生鮮零售渠道,入駐盒馬。
但無論如何,疫情确實大大提高了外賣滲透率。天風證券研報稱,2019 年外賣收入占全國餐飲業收入比例爲 12.8%,2020 年迅速提升至 16.9%,2021 年這一比例又上升至 21.4%。
外賣:是很好的補充
号稱讓 " 所有外賣品牌拎包入駐的共享廚房 " 熊貓星廚創始人李海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是所有的餐飲企業都适合做外賣。
除了外賣影響口味、投入高、利潤低,李海鵬還補充了一點原因,他從很多餐飲品牌方了解到,撤銷外賣的重要原因是其對品牌線下堂食産生了沖擊,不僅是線上線下價格體系混亂,也影響到了品牌線下的排隊效應。
在剛剛過去的 2 月,熊貓星廚的品牌客戶簽約率創下近 3 年來的新高," 比預計的高出 30% 左右 ",李海鵬知道,這意味着餐飲商戶對市場恢複充滿信心。
疫情之下,李海鵬也看到了很多變化,比如外賣品類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他告訴記者,外賣與線下堂食相比,社交屬性弱,更多解決的是一人食需求,也因此,外賣中快餐品類占比高,但疫情以來,其他品類占比也在逐步提升。以入駐熊貓星廚的餐飲品牌爲例,以前快餐品類占比約 80%;現在快餐品類占一半,另一半是休閑餐飲、飲品和正餐品類。
美團外賣數據顯示,2 月 6~12 日,咖啡訂單同比增長 107.5%;酸奶訂單同比增長 55.1%;冰淇淋訂單同比增長 33.4%;奶茶 / 果汁訂單同比增長 23.4%。
" 疫情下,大家宅在家,培養了線上購物習慣,什麽都在線上買,點外賣也是,本來其他餐飲品類可能也會逐漸上線,但疫情加速了這個趨勢。" 李海鵬說道。
海底撈社區營運事業部總經理張赢的思考是,随着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火鍋品牌去拓展外賣業務是必須要做的一個嘗試。疫情政策的轉變對于海底撈外送業務同樣是一次機會,疫情期間,消費者在家吃火鍋的習慣已經養成,更多的顧客意識到了到店和到家的不同體驗和不同好處,到家反而有了更大的機會。同時,商品的創新空間會更大,在聚餐場景,也可以進一步探索一人食、二人食。
" 大店模式變少了 "
不拿瓶酒館沒有做外賣,因爲代浪覺得,對比租金和人工的高額硬性成本支出,外賣是蠅頭小利。而這高額硬性成本也讓他思考:現在的模式到底是不是最好的?
不拿瓶酒館走的是大店模式,上海門店面積大約有 800 平方米,員工超過 35 人,包括店長、經理、服務員、調酒師、保潔、廚師等。
從雲貴川起步,不拿瓶的選址基本都位于市中心,但上海這家位于闵行區永德路地鐵口,已經算是 " 郊區 ",代浪說這是綜合成本和競争狀态定下來的。最初決定在上海開店時,他們做過市場調研,800 平方米的酒館開在市中心,開店就要 1200 萬元起。
另一方面,市中心的酒館餐吧已經處于飽和狀态,競争激烈," 基本都是打價格戰,沒有強大的供應鏈或者雄厚的資金背景,也很難。"
說到這,代浪又感到慶幸," 如果開在市中心,就堅持不下去了,大店尤其難 "。
但疫情也帶給他反思:單店面積太大,一方面是房租高,另一方面桌台多,但客人少不僅更顯得冷清,坪效也低。同時,人員架構是否也需要調整,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又能降低人工成本。
豐茂烤串也有過大店的教訓。2011 年進軍上海之後,豐茂烤串曾開出 1800 平方米的大店,導緻上座率不高。尹龍哲在過去一年過得艱難,每個月房租加上員工硬性成本高,賣不了烤串,他鼓勵全體員工賣烤爐,成交一套有近 10% 提成,硬是靠賣烤爐給員工發工資。
" 從餐飲企業效率出發,我們更關注快餐飲、輕餐飲和休閑餐飲,比較重的餐飲,我覺得在資本化對接方面,可能還會需要一點時間。" 從投資人的角度,金鼎資本合夥人王亦颉更看好輕餐飲。
王亦颉表示,一方面,疫情影響下,大聚餐在減少;另一方面,年輕人的餐飲習慣呈現出一種趨勢,更加傾向于一人食、兩人食或小範圍的聚餐,這是一種長期趨勢,基于人口結構發生的變化,所以大店模式在總量上變少了。
但王亦颉也認爲,大店模式可以滿足節假日大型聚會的需求,會一直存在,也有成功的大店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争優勢。
短視頻推動營銷變革
王亦颉認爲,短視頻時代,正在生長出一批新的餐飲品牌。
代浪正在向短視頻平台發力。2021 年,代浪就嘗到過抖音推廣的甜頭。" 每天從抖音過來的能有 30 多桌。"
在沒有做抖音推廣之前,他們采取的是傳統地推模式,開店前一兩周,出動所有店員全體地推,圍繞門店周邊 5 公裏,在商場、商業街、商家等人群密集地,挨個發傳單。
但地推的效果與抖音天差地别,一方面是地推的覆蓋區域遠不如抖音廣,另一方面在陌生人社交上,地推讓人有天然的抵觸心理,而抖音短視頻的種草能力有目共睹。
在抖音打造企業品牌和個人 IP 是代浪的下一步計劃。
迪輔樂生物(上海)有限公司 2018 年成立于上海長甯區,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作爲一家面向未來健康管理方式的微生物探索技術公司,公司産品和服務包括迪輔樂滴劑型益生菌、迪輔樂醫學服務。公司方面介紹,2023 年迄今爲止銷售收入同比增長接近 30%。
在李海鵬看來,餐飲行業也渴望外賣平台出現競争者,一家獨大在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最好的局面。
張赢覺得,時代變了,以前是人找店,現在是店找人;現在流量是集中的,以前是集中抓顧客,現在是集中流量規劃。" 因爲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這個店,了解海底撈,了解海底撈的新品。"
(實習生張藝蕾對本文亦有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