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新聞 9 月 20 日訊(記者 胡劼 李丹萍)工作日出差路演加調研,周末 " 喜提 " 在家辦公,券商研究所的 " 内卷 " 由來已久。即便如此,上半年證券分析師規模不但沒有縮減,反而創出新高。與此相伴的,是流動性明顯——不僅普通分析師跳槽頻繁,首席和研究所所長也紮堆 " 出走 ",期望 " 換個地方換種卷法 "。
" 公募費率改革是行業人員動蕩的催化劑 ",有業内人士向藍鲸新聞記者感慨,近來券商分析師跳槽頻繁,固然有經濟環境、行業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但導火索依舊是費改沖擊。根據某頭部基金公司測算,公募基金年度股票交易傭金總額降低 38% 左右。一方面,費率改革直接導緻券商分倉傭金規模收窄,部分券商不僅加大成本控制、調降薪酬,業績考核也愈發嚴格;另一方面,也在倒逼研究價值較低的券商加速轉型,隻保留核心 " 精兵強将 ",業績平平的研究人員可能會被加速出清。
" 研究了那麽多産能過剩,現在要被出清的卻是自己 "" 所研究的行業不景氣,基本沒有什麽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也沒有機構爲此‘買單’,研究報告給誰看?"。曾經 " 洛陽紙貴 " 的券商研報,也陷入尴尬的局面。
記者調查發現,受到薪資下滑、工作強度過高等因素影響,一些新入行的分析師,以及即将畢業面臨擇業的大學生們,開始重新審視最初的 " 金融夢 ",不再相信行業所謂的 " 畫餅 ",奉信拿到手的才是真的。
" 行研的收入主要是 base+ 年終,拉開年收入差距的主要是年終獎,看部門和首席夠不夠大方。中等規模的券商研究員年薪在 30-50 萬元左右,剛畢業年輕人 base 普遍低于 1.5 萬,非頭部券商非新财富組,如果派點一般,整體收入不會太高。" 一位業内人士透露," 存量競争的内卷時代,要想卷得赢,需要付出很多,包括健康。"
所長、首席忙跳槽,費改沖擊行業加速出清
今年以來,券商研究所所長、首席 " 帶頭 " 跳槽轉型情況明顯增多。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 30 餘家知名券商的研究所管理層和分析師發生人事變動 ,亦有多位行業标杆性人物告别賣方研究所。
與此同時,賣方轉型的路徑也變多了,除了去買方,還有考公上岸、知識付費等等。日前,浙商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大周期組組長、金屬新材料首席施毅遠赴非洲創業的消息,更被調侃爲轉型開辟了一條 " 出海 " 新路子。
" 連施首席這樣的級别都跳出行業另謀出路,可見行業周期壓力之大,賺錢效應很差 ",有業内人士評價道。
客觀來看," 紮堆 " 跳槽現象,有部分是正常的行業流動,也與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推進有關——即行業壓力導緻的 " 走出 " 和 " 出清 "。
券商研究所的人員流動一直都比較頻繁,在跳槽的旺季,一些加強投研業務布局的券商則會借機 " 挖角 " 知名的研究所所長、首席,轉會後他們也會帶自己團隊分析師或助理一起流動," 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 新規禁止通過交易傭金置換基金銷售費用、轉移支付,且不能通過轉換存續基金交易模式的方式規避傭金分配比例上限。這對券商研究所既有的經營模式造成一定沖擊,當研究業務成爲基金公司傭金分配的唯一考量和出口,會倒逼研究價值較低的券商轉型,提升對高端人才的配備。" 某大型券商分析師告訴藍鲸新聞記者。
公募基金支付給券商的交易傭金主要用于購買券商投資研究、咨詢、産品銷售等服務,随着公募基金費率下調的影響,券商分倉傭金率同比下滑。
從分倉傭金數據來看,今年券商研究業務整體面臨的不小的轉型壓力。Wind 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券商分倉傭金收入爲 67.74 億元,同比下滑 29.67%。頭部券商傭金收入普遍下滑 20% 以上,少數券商同比實現正增長。
在降費降傭的大潮之下,不論是大型還是小型券商研究所,業務全面承壓或在所難免,但具體受到的沖擊程度還與券商的議價能力有關。
" 大型券商的議價能力較強,受到沖擊總體有限。而中小券商的議價能力通常較弱,尤其是業務模式比較單一,長期來看,靠着賣方研究生存的中小券商收入下滑可能比較明顯,也面臨着較大的轉型壓力。" 一券商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
" 不管是卷深度還是卷速度,最終的目的都是被看到,研究所的行業集中度越來越明确,垂直行業,研究所和研究員個人排位在十名開外,就有非常大的壓力了。機構買方爲什麽要爲此付費,因此行業和個人也越來越卷。" 一位分析師直言," 但卷到最後會發現,是在無意義、無效率地内耗。"
薪資下滑、考核力度加大,卷到 " 黯然離場 "
眼下,不少券商正在加大成本控制,調降研究所人員的薪酬,業績考核也愈發嚴格。
" 我每天淹沒在無盡的調研研報和電話會議中,熬到夜裏 12 點還在寫研報都是常态。除了要完成派點的考核,還要賦能内部業務部門,工作強度高飽和,節奏也非常快,長期下去根本吃不消。" 前券商分析師王立向藍鲸新聞記者吐槽。" 降傭後收入本來就變少了,結果現在還限制出差報銷,成本多了得算自己頭上,部門也會卡出差審批。"
去年,他離開了某中型券商研究崗,轉去第三方金融做分析崗的相關工作。談及離開的原因,王立表示,除了薪資下滑以外,考核力度加大導緻工作量變多令他倍感疲倦和焦躁,成爲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 去年公司縮緊了派點考核,連續兩個季度派點低于 1% 的員工需要額外的内部答辯,團隊年度派點占比末位的還可能被進一步優化,頂着月度、季度、半年度的派點打分壓力,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在要分的路上,我之前還幫首席要過派點,他甚至在我要過之後,厚着臉皮去再要了一遍。"
在頭部券商做了三年非銀分析師的曉燕,最近也因爲薪資下降決定逃離 " 内卷 "。
" 去年獎金直接沒了一半,一個月到手一萬多,繼續呆在這的性價比已經很低了 ",對于下一站的去處,她的選擇是轉換到一級市場投研崗,圍繞人工智能産業做戰略投資。
" 雖然現在不像在券商那會兒,需要保持‘高速運轉’的狀态,但我算是從金融跨領域研究人工智能的新人,很多工作内容對我來說都是從零開始,一有空還是要多充電學習,最近我依然處于比較忙的狀态。" 曉燕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在公募費率改革有序推進背景下,券商研究業務收入雖然受到不小的沖擊,但分析師規模不但沒有縮減,反而創出新高。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分析師人數已接近 5000 人大關,增至 4952 人,較去年末增加 315 人。
對于新的分析師不斷湧入的現象,有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券商研究所因具備成熟的賣方研究培訓體系和完善的研究團隊,往往是行業新進入者盡快了解市場、熟悉研究工作的捷徑,依舊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加上每年數量不少的應屆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研究所即使出現人才流失,也會有較充足的後備力量進行更新換代。
" 相比其他行業,分析師崗位的晉升路徑比較清晰,券商研究所分析師存在着年輕化的趨勢,基本上 3 至 5 年左右可以成長爲一名高級分析師甚至是首席,給年輕人的成長空間比較大,而且研究所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薪資相對其他行業還是比較可觀的。" 一位券商首席表示。
除了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薪酬,積累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人脈也是很多年輕人想踏入研究所的重要因素。
從各家券商目前的招聘信息來看,根據券商的規模和分析師職級的不同,薪資差距也較爲明顯,若從中小型券商跳至頭部券商,從普通分析師成長爲首席,那麽薪資也會有較爲可觀的躍升。
圖片來源:BOSS 直聘
" 割舍 " 最初的夢想
不過,記者調查采訪發現,傳統的職業上升路徑在下行周期似乎成了一張難以下咽的 " 大餅 ",一些新入行的分析師,以及即将畢業面臨擇業的大學生們,正在重新審視自己最初 " 成爲一名證券分析師 " 的夢想。
" 我的帶教大半夜回我消息,頓時感覺賣方太可怕了,之前實習從沒有這種體驗 ",陳欣告訴記者。
陳欣是一位金融系大四學生,爲了增加未來就業的競争力,她早早就在尋找實習機會,憑借優異的學校背景和課業成績,對她來說,找到一個自己向往的實習機會并不難。
" 我通過學長内推拿到了一家頭部券商研究所實習的 offer,一開始挺興奮的,即将和一群聰明又極具研究實力的前輩們共事,我感到很幸運。聽學長學姐說,去研究所不僅可以積累到更具實踐性的研究方法,還能比較容易建立起各行業的優質人脈,從研究員到資深研究員再到首席,職級晉升路徑比較清晰,而且固定薪資和獎金都是成倍翻。"
不過,正式進入實習階段後,陳欣很快就感受到,光鮮亮麗的券商研究所有着 " 非同一般 " 的工作強度。
" 實習的節奏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寫慢了會被帶教數落。我是遠程實習,但是也經常要寫分析報告到晚上 10 點之後。最近趕上期末備考,壓力特别大,但是我沒想到這種實習強度下,我一天隻能拿幾十元的工資,比我上家私企實習的工資都低,感覺和免費人力沒啥區别。雖然也學到了不少,但是付出的辛苦是成倍的。"
談及未來的職業規劃,陳欣表示," 帶教倒是說幫我争取留用,但是賣方研究的牛馬我就做到這裏了,實習結束以後,不會考慮從事這份工作。" 陳欣吐槽道。
佳明本科就讀某 985 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在考研時選擇了跨考金融,擁有優異的複合學術背景。2022 年,佳明入職一家券商研究所任新能源行業分析師。上大學時,佳明的家人包括身邊很多同學都覺得金融行業的工作 " 體面又多金 ",因此對于他的選擇頗爲肯定。
" 之前我在同事中算是比較能卷的,但是最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一方面是因爲研究所去年開始精簡人手,我的工作量更大了,但是提成卻更少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爲長期的高強度工作,身體出現一些問題,家人比較擔心。"
" 領導還是希望我珍惜平台,别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加把勁‘卷出頭’,挺過寒冬甚至會得到比以前多的多的報酬。雖然我不知道行業寒冬還要持續多久,但很清楚降傭背景下,低成本卷研究變得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研究方面的天賦和過硬的身體素質,想趁年輕在二級賣卷出花然後再養老的思路很難走通,調整職業方向是我必須邁出的一步。" 佳明已經下定了決心。
(文中王立、曉燕、陳欣、佳明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