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9 月 3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周亮、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焦津洪、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金中夏、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鄭薇出席 2023 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并緻辭。
論壇活動上,我國金融管理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對推動金融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下階段部署,如何提振資本市場投資者信心,如何爲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人民币彙率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釋出最新信号。
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周亮:加快發展綠色金融,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周亮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銀行保險業要堅定不移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綠色金融,要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當前,綠色金融服務體系不斷豐富,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金融租賃不斷發展。2023 年 6 月末,綠色保險半年保費收入 1159 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産業餘額 1.67 萬億元,同比增長 36%。綠色信托資産餘額 2916 億元,金融租賃公司綠色融資餘額 8500 億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已覆蓋 20 餘個高風險環境行業,有利促進企業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爲進一步加快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周亮指出,金融監管總局将着力準備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規則标準。逐步完善綠色低碳發展和綠色金融制度框架,形成與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統計監測和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标準,爲金融機構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強氣候和環境風險的管理提供指導。
二是創新産品服務。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綠色制造、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等領域的金融支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探索并購融資、氣候債券、綠色信貸資産證券化等創新産品。進一步發展排污權、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業務,穩妥開展碳金融業務,提高碳定價的有效性和市場流動性,豐富綠色保險産品,探索差異化的保險費率機制,提升對綠色經濟活動的風險保障能力。
三是強化風險管理。嚴把項目融資碳排放關,完善客戶授信管理,将碳表現、碳定價納入授信管理流程,協同推進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運用金融科技提升對氣候環境風險的管理能力,探索開展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評估高碳行業資産的風險敞口,針對性做好應對預案。四是完善日常監管。落實綠色金融監管政策,優化業務流程,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标體系,将綠色轉型進展納入日常的監管評價,加強對實施情況和相關風險的監測分析,确保銀行保險機構安全穩健運行。
五是推進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巴黎協定的框架下,加強綠色金融的國際交流合作,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發揮積極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将 " 一帶一路 " 作爲實現綠色發展國際合作重要平台,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
證監會首席律師焦津洪:以健全的法治和強有力的監管執法提振投資者信心
當前國際國内經濟形勢複雜嚴峻,資本市場面臨較大的風險挑戰,7 月 24 号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資本市場的工作做出重要的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充分體現了穩定資本市場預期對于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意義。
焦津洪指出,提振投資者信心,從根本上講要靠完善的法治、嚴格的監管執法和健全的投資者保護。完善的法治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基礎,良好的法制是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的關鍵,隻有加快形成科學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才能讓市場各方對市場的規則、市場的秩序充滿信任,對市場發展具有穩定的預期,才能放心地去投資。
此外,嚴格的監管執法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監管執法,推動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财務信息披露的質量,及時清除市場裏面的壞雞蛋和害群之馬,維護市場秩序,讓市場各方能夠清醒地看清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市場的活力才能顯著提升。
健全的投資者保護制度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保障。我國的資本市場個人投資者超過 2 億,公募基金個人投資者超過 7 億,個人投資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抗風險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合法的權益容易受到損害,這是我國資本市場的基本狀況。隻有健全投資者保護制度機制,最大程度的防止投資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即使受到了侵害,及時查處違法違規的行爲,投資者的損失也能得到及時的賠償,投資者才能有信心。
焦津洪介紹,下一步,證監會将努力以健全的法治和強有力的監管執法提振投資者信心。一是持續健全資本市場法制體系,推動修改公司法,制定上市公司監管條例,加快推進資本市場各條線的制度規則,立改廢釋和體系優化,努力使資本市場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完備,爲監管執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是完善資本市場監管執法體制機制,全面推進監管轉型,強化各條線的監管協同,構建高效協同的監管架構,完善符合資本市場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證券執法體制機制,強化零容忍執法的震懾,健全部際聯動、央地協作的工作機制,深化與公安司法機關的協作配合,增強監管執法的合力。
三是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持續完善監管的工具箱,堅持科學監管分類監管專業監管持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的效能,推進陽光監管,努力消除口袋政策,嚴格規範自由裁量權,努力提升監管的透明度和一緻性。
四是提升監管科技化水平,加快監管科技平台建設,進一步提高監管信息的集成度,開發并推廣實用的分析工具,促進業務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監管的智能化水平。
五是不斷強化投資者保護力度,堅持把理念貫穿資本市場監管全鏈條各個方面,推動中國特色集體訴訟常态化開展,統籌運用行政和解先行賠付責令回購等制度措施,豐富持股行權支持訴訟示範判決等實踐,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央行國際司司長金中夏:7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首次突破 3%
金中夏指出,近年來,我國着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的經濟新體制,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推動金融業開放,取得了積極成果。
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大幅放寬。2018 年以來,央行會同相關部門推出 50 多項金融業開放措施,外資來華設立各類金融機構 110 餘家。
金融市場開放不斷深化。一方面債券通,北向通與南向通,互換通先後落地,既擴大并豐富了投資渠道,也提供了更便利的風險管理工具。另外一方面,進一步加大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和制度性開放,在發行交易、登記結算、評級等方面,爲投資者提供更大的方便。到今年 6 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人民币債券達 3.3 萬億元人民币,持有 A 股也是 3.3 萬億元人民币。
人民币國際化取得穩步進展。人民币已成爲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币,第五大支付貨币,第五大交易貨币和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币。2022 年 5 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權貨币籃子中的權重由 10.9% 上調到 12.3%。今年以來,人民币國際化取得了新的可喜進展,7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首次突破 3%,從貿易看,1-7 月,貨物貿易中人民币結算的占比達到了 24%,爲近年來的最高水平。從投資看,到 6 月末,境外主體配置人民币資産餘額已經達到 9.8 萬億元人民币。
金中夏指出,在推動金融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央行将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 + 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統性、制度性的開放局面。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今年 8 月 7 号,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既要擴大市場準入,也要優化準入後的政策安排。
三是确保金融管理能力與開放水平相匹配。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全球流動性收緊,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金融風險有所暴露,發達國家一些金融機構出現擠兌,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面臨發達經濟體加息所産生的溢出影響。這些都再次提醒我們,擴大金融業開放,同時也要維護好金融安全與穩定,唯有在開放和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才能行穩緻遠。
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鄭薇:外彙市場穩健運行的基礎依然堅實
鄭薇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彙市場穩定性和韌性不斷增強,跨境資金流動平穩有序。初步統計,2023 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國經常賬戶的順差是 1468 億美元,處于曆史同期的高水平,與國内生産總值的比值是 1.7%,繼續處于合理均衡的區間。貨物貿易順差保持較高水平,繼續發揮穩定國際收支基本盤的作用,我國以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爲代表的外貿主體活躍度明顯增強,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光伏等綠色産品出口動能充沛,支持我國經常賬戶保持合理的順差規模。服務貿易項下國内居民留學旅遊等跨境出行也在有序恢複,帶動服務貿易收支規模有所增加。資本項跨境資金流動趨穩向好,上半年境外資本呈現淨流入的态勢,外資淨買入境内股票和債券增多,其中外資淨買入境内債券近 790 億美元。
" 随着各項政策效果的不斷顯現,我國經濟持續恢複向好,同時我國國際收支結構更加穩健,市場主體的理性程度持續提升,外彙市場穩健運行的基礎依然堅實 ",鄭薇表示。
國家外彙局将繼續堅持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深化外彙管理改革,堅持守正創新開放引領,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的水平,穩妥推進資本項目的高水平開放,進一步助力我國涉外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