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栩然說 ,作者曆史有态度君
内容來源:本文轉載自栩然說(ID:xuranshuo)。
輪值主編 | 智勇 值班編輯& 責編 | 潤錦
第 7210 篇深度好文:6298 字 | 23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時間過得真快,2023 年開工了!面對新的一年,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迷茫。畢竟,3 年疫情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相伴随的便是痛苦、掙紮和糾結。回憶 2019 年之前,大家不用上街戴口罩,不用在公共場合出示健康碼、行碼,不用每天排隊驗核酸,更不用冷不丁什麼時候就居家隔離。于是,很多人都開始懷念那時的日子。
在 2022 年 12 月全面放開之後,全國人民經曆了一波 " 羊了 " 的高峰期,并在随後的一段時間裡休養身體,直至逐漸恢複。随着 2023 年春節假期的結束,我們又要投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好像日子又會回到 2019 年之前。
隻是,生活真的會回到 2019 年之前嗎?從宏觀來看,2022 年全國 GDP 總量 121 萬億,同比增速 3% ——除了疫情爆發的 2020 年之外,這創了自 1976 年以來的新低。從微觀來看,很多人遭遇了收入下降、店面倒閉、業務萎縮、大廠裁員、長期失業、中年危機等生活壓力,大家也非常明顯的感受到整個社會都在瘋狂内卷。
時間的流逝一去不返,時代的變化不可阻擋,日子恐怕再也不會回到 2019 年之前了。我們告别了熟悉的生活方式,帶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走入了 2023 年,一種迷茫感油然而生 ...... 每當迷茫、低谷出現時,我都建議大家看一看紅軍長征的經曆,尋找内心的力量。
當然,裡面并沒有當下現實的直接破局之法,但它卻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感悟頗多,會指引我們穿越迷茫、解開糾結、走出低谷。
那麼,毛主席是如何做到 " 絕地反擊 " 的呢?這些做法對于當下的我們有着哪些借鑒意義呢?正值 2023 年開工之際,我們有必要汲取一下曆史的智慧,幫助我們走出當下這段迷茫、逆境的道路。
前言
1934 年 10 月,在第五次反 " 圍剿 " 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于是,紅軍離開了熟悉的中央蘇區,踏上了漫漫長路。
長征的路線并不是事先規劃好的,至于要怎麼走、最終要到達哪裡?當時沒有人說的清楚,這注定會産生很多不确定性,勢必是一條充滿磨難之路。你看,這像不像是當下的環境?相比之下,長征之路要更加兇險。
事實也确實如此,整個長征期間,中央紅軍共進行了 600 餘次戰役戰鬥,攻占了 700 多座縣城,犧牲了營以上幹部 430 餘人,共經過了 14 個省,翻越了 18 座大山,跨過了 24 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長征之前的毛澤東,已遭受了幾個月瘧疾的折磨,并在長期排擠中郁郁不得志。長征開始後,他又對紅軍的前途憂心忡忡,隊伍剛剛過了于都河時,他的身體就非常虛弱,不得不坐上了擔架。
如此艱難之路,無論對于紅軍還是毛澤東來說,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其中 " 湘江戰役 " 便是使紅軍遭遇重大損失的一場戰役。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廣西境内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 5 晝夜,雖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自身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在敵軍飛機的密集掃射下,數萬名紅軍戰士紛紛中彈落入湘江之中,整個江面上到處都漂浮着紅軍戰士們的屍體,江水被染得血紅血紅……
就在這個長征開啟還不到 2 個月的時間裡,中央紅軍就傷亡過半,由最初的 8.6 萬餘人銳減為 3 萬餘人。
" 湘江戰役 " 之後,整支中央紅軍都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惶恐和迷茫之中——我們到底還能不能生存?我們的活路到底在哪兒?我們到底該如何減少傷亡?時任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長征初期中央 " 三人團 " 成員的博古慌了神,他根本無法回答這些直戳心窩窩的問題。
看着滿江漂浮的紅軍士兵屍體以及疲勞不堪的紅軍隊伍,博古悲痛欲絕,在巨大的自責和絕望中,他拿出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想要自殺謝罪。幸好,紅一方面軍政委聶榮臻趕緊阻止了他,才沒讓他自殺。
當時的紅軍已經陷入了絕境之中——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國民黨部隊武器精良、以逸待勞,以多于我軍十餘倍的兵力進行合圍,而我軍傷亡慘重、疲憊不堪,連時任最高領導都六神無主 ...... 難道,這是一條走向滅亡的道路?當然,曆史并沒有如此書寫。
在 " 湘江戰役 "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尚處于生理、心理雙重折磨的毛澤東在危急時刻站了出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在重重壓力之下做出了一系列正确行為,為紅軍找到了破局的方向,帶領紅軍走出了低谷,使長征成為了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偉大奇迹!
毛主席是如何做到 " 絕地反擊 " 的呢?這些做法對于當下的我們有着哪些借鑒意義呢?
一、思考比當下更長遠的難題
" 湘江戰役 " 之後,紅軍的行軍方向是什麼?這是事關生死的大問題!
博古和 " 洋顧問 " 李德認為:紅軍已遭受了重大損失,當下急需補充兵力、壯大力量。因此,應該北上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毛澤東卻持有不同意見:當下最主要的是生存,一旦北上湘西,那麼還未會合呢,就會鑽入國民黨布置的 " 口袋陣 " 裡,這種行軍方向是死路一條!
該怎麼走呢?毛澤東認為:眼下正确的方向是向西,去敵人防禦薄弱的貴州,在那裡才能得到喘息之機。
在 " 通道會議 " 上,毛澤東和李德等人産生了激烈的争論。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站在了毛澤東一邊,迫使博古、李德不得不改變原計劃。
在 " 黎平會議 " 上,毛澤東 " 西進黔北 " 的主張與博古 " 北上湘西 " 的主張再次産生碰撞,争論十分激烈。最終,參會多數同志再次接受了毛澤東 " 向黔西北進軍 " 的正确主張。
事實上,國民黨确實在湘西地區囤集重兵,假如沒有 " 通道轉兵 " 和 " 黎平會議 " 的轉折,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劉伯承元帥曾在《回顧長征》中指出:" 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 3 萬紅軍的前途隻有毀滅。"
為什麼毛澤東和博古、李德的決策不一樣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思考的長度不同。博古、李德隻看到了眼前,隻能做出對當下最有利的決策;毛澤東能看到長遠,會做出對長遠最有利的決策。
生活中," 短期最優解 " 并不一定等同于 " 長期最優解 ",二者之間如何選擇?這就成了區分愚者與智者的重要因素 -- 愚者隻在乎眼前,很容易被眼前的迷霧遮蔽雙眼而因小失大;智者着眼長遠,可以穿越當下的迷霧而看到遠處的風景。
6 月 18 日,毛澤東所在的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史稱 " 懋功會師 "。
本以為形勢将朝着好的方向發展,沒想到毛澤東卻迎來了 " 一生中最灰暗的時刻 ",為他帶來困擾的是一個強硬人物 -- 張國焘。
這一次,又是路線之争。
在 " 紅軍去哪裡 " 這個生死問題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紅一方面軍的意見是 " 北上 " 去陝北,以張國焘為代表的紅四方面軍的意見是 " 南下 " 打成都。
在 " 兩河口會議 " 中,張國焘被迫同意北上方案,卻又心存不甘,從中作梗,直至後來另起爐竈、另立中央。野心勃勃的張國焘将黨分裂,将紅軍一分為二,一支隊伍北上,另一支隊伍南下。
毛澤東曾斷言:南下是絕路!
結果,十萬兵馬的張國焘在南下時被川軍打得七零八落,别說打下成都了,連成都的邊都沒摸到,就灰溜溜地沿着毛澤東之前走過的路線去了陝北。
事實上,毛主席對長遠方向思考的案例還不止這些。抗戰時期,美軍駐延安的觀察組有一名成員叫約翰 · S · 謝偉思,他曾與毛主席等人深入接觸了 3 個多月之後,說出了自己對毛主席的印象 -- 目光遠大。
目光遠大的人,能穿越眼前的障礙而看到終局,并規劃出一條長遠的道路。
在 " 長征行軍路線 " 這個重大問題上,毛主席不僅準确指出 " 北上湘西 " 和 " 南下成都 " 都是死路,而且一針見血的給出了正确方向 -- 北上陝北!
長征之路雖然漫長,但當紅軍找到了長遠的方向時,便不再迷茫。一路上縱然千難萬險,終是勝利到達。
二、結識認知高于自己的朋友
這裡所說的 " 認知高于自己 " 并不是指所有領域,而是說在任何細分領域認知高于自己、能提升自己的人,都是值得結識的。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說的那樣: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就拿長征來說,誰比紅軍更熟悉地形、更能搜集情報?一定是當地的老百姓,他們在這方面的認知高于紅軍。
1935 年 5 月中旬,當紅軍渡過金沙江,向着大渡河安順場挺進時,發現前方隻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交通便利的官道大路,蔣介石已布下伏兵;另一條是穿過彜族區的密林小道,那裡世世代代居住着彜人,其武裝力量不可小觑。
72 年前,太平天國 " 翼王 " 石達開曾率領軍隊,在清軍的追擊下經過了這片彜區,卻遭到了當地彜人的武裝襲擾,嚴重拖延了行軍進度,最後被清軍包圍,全軍覆滅。
在得知 " 紅軍到達彜區 " 的消息後,蔣介石欣喜若狂,聲稱要讓毛澤東成為 " 第二個石達開 "。
可令蔣介石奇怪的是,當地彜人不但沒有與紅軍發生武力沖突,其首領小葉丹還與紅軍将領劉伯承歃血為盟,史稱 " 彜海結盟 "。
結盟後,當地彜人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搜集情報、當向導、擡擔架,甚至冒着生命危險支援紅軍作戰,并把自己的親人送入紅軍。
由于紅軍得到了彜族群衆的信任與幫助,從而順利地通過了彜民區,為之後的搶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赢得了寶貴時間,實現了北上抗日軍事大轉移。
" 彜海結盟 " 徹底改變了小葉丹的思想,日後他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的紅軍果基支隊,堅持 5 年與國民黨鬥争,誓死捍衛紅軍授予他的 " 中國夷(彜)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 " 旗幟。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小葉丹對解放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2009 年他被評為 "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 之一。
同樣是後方強敵圍追堵截,同樣要經過彜區,為什麼當地彜人的态度卻截然相反呢?
這源于紅軍傳遞給彜人的信号,與石達開一路威逼恐吓、搶奪資源的行為不同,紅軍用開明的民族政策、嚴明的紀律感化了小葉丹:你們居然是為了解放更多的勞苦大衆而去打仗?你們的民族政策居然對我們彜人有利?
既然這樣,我們彜人當然歡迎紅軍。
事實上,彜人如此對待紅軍并不是個例,我們可以看到在紅軍沿途經過的很多地方,都受到了當地群衆的幫助:通過各種方法積極救護和掩護紅軍傷病員,保存革命力量;積極為紅軍帶路,提供情報,幫助紅軍順利前進,取得作戰的勝利。
當紅軍要駕船渡江渡河時,當地群衆會為紅軍提供船隻、木闆;當紅軍要急行軍過河時,當地群衆甚至把自家的床闆、門闆、棺材闆拆下來為紅軍做架橋,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長征中紅軍除了依靠自己,還能依靠誰呢?就是依靠千千萬萬的人民群衆,群衆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如何走過陌生的道路?問當地群衆,他們的認知要高于我們;
如何跨越高山、穿越河流?問當地群衆,他們的認知要高于我們;
如何準确獲得當地的情報?問當地群衆,他們的認知要高于我們。
一路上,紅軍在沿途人民群衆的幫助下受益良多。
長征的勝利,不僅屬于工農紅軍,更屬于人民群衆。
三、挑戰經驗之外的事情
人的天性就是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适區,一旦去做那些經驗之外的事情,就會出現各種不适應。但是,在環境逼迫的情況下,人又不得不走出舒适區。
中央紅軍多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人組成,地理環境決定了大多紅軍從未見過雪山,更勿論爬雪山,這些完全是經驗之外的事情。
但是,現實狀況又讓他們别無選擇。
在 " 飛奪泸定橋 " 之後,毛澤東等人在泸定縣城召開了一個會議,讨論了兩軍會師的行軍方案,此刻擺在他們前面的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沿着大雪山的西面腳底繞過去,可以通往川北的阿壩地區,這是一條小路,相對來說敵人防守也十分薄弱,但路程遠了很多,幾乎全是要穿過人口相當稠密且對漢民敵視的藏民地區。
第二條路:從東面過去,可以直通成都,可是這條路上必然有重兵把守,危險非常大。
前兩條路都不可行,于是大家就想到了第三條路。嚴格意義上說,這并不能算是一條路,因為從沒聽說有人從這條路上走過,連當地居民都沒有走過。
這條路,便是擋在他們正中間的夾金山。
在當地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年人說,這是一座神山,隻有神仙能夠通過,如果沒有同神仙禱告就貿然上山,那是會遭到懲罰的。如果非要走這條路,那就必須趕在下午 3 點之前翻越這座雪山,否則等到夜晚來臨,氣溫驟降,就會有極大的危險。
但是,在當時的情形下,紅軍還有别的選擇嗎?
6 月 12 日早上,前衛部隊将僅有的幾串辣椒煮成了兩鍋辣椒水,官兵們一人一碗,喝了暖暖身子。上午 9 點左右,部隊開始朝着大雪山出發了。
很多戰士爬到一半的時候,就感覺到了自然力量的可怕:高海拔的惡劣環境,使得原本就食不果腹的戰士們感覺到了深入骨髓的冰冷。部分戰士在之前的長途奔襲中甩掉了大量衣物,很多人隻穿着春夏交替時的單衣。
越往山上走,空氣就越稀薄、溫度就越下降。中午時分,雪山之上竟然下起了冰雹來。
沒過多久,就不斷有人倒下去,随後就再沒醒過來。其中死亡最多的是擔架員和炊事班的戰士們,他們因為負擔過重,體能消耗很快到了極限,一不小心躺下去,就很難再起來了。
但是,誰也不敢停下腳步,眼下唯一的活路就是翻越這座雪山。所有的人心裡隻有一個期盼:翻越過去,與四方面軍彙合。
幸好,在嚴寒之下,毛澤東的身體并沒出現嚴重的不适,他看着白雪皚皚的山峰,鼓勵大家道:" 蔣介石認為紅軍絕不會從雪山上爬過去,我們今天就偏要創造出這個奇迹來。"
在衆志成城之下,先頭部隊的紅四團最先翻越夾金山,來到了山腳下。
除夾金山之外,中央紅軍翻越的還有夢筆山、達古山、亞克夏山、昌德山等 4 座雪山;紅二方面軍翻越的有玉龍雪山、海子山、馬巴亞山、麥拉山、雀兒山等十幾座雪山;紅四方面軍由于北上南下的争論,爬的雪山就更多了,很多雪山來回都爬過。
要知道,在此之前絕大多數紅軍戰士連雪山連見都沒有見過,可他們卻挑戰了經驗之外的事,創造了連當地人都歎為觀止的奇迹。
總結
好了,回到我們當下的現實。
2023 年開工之時,我們又要面對生活工作的很多不确定性,講紅軍長征的往事對當下有意義嗎?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裡面并沒有當下現實的直接破局之法,但它卻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感悟頗多,會指引我們穿越迷茫、解開糾結、走出低谷。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需要解決問題的 " 術 ",事實上我們需要面對問題内心的 " 道 "。
" 危機 " 由 " 危 " 和 " 機 " 組成,人往往是被環境逼出來的,當現實的壓力無可阻擋的湧過來時,我們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麼巨大,這時機會往往就出現了。
讓我們總結一下:思考比當下更長遠的難題、結識認知高于自己的朋友、挑戰經驗之外的事情,這些适合于過去,也适合于當下。
思考比當下更長遠的難題,這需要我們以更宏觀、更開闊的眼光來統觀當下的整體環境。
當我們的思維 " 更上一層樓 " 時,就會穿越眼前的迷霧,看清問題的本質、事物發展趨勢盡收眼底。這時你會發現,很多看似走投無路的困境,其實背後早就蘊藏了轉機。
結識認知高于自己的朋友,這需要我們靠近比自己厲害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從未領略的風景。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任何領域上強于自己的人皆可為師,隻要洞悉他們的立場和需求,與他們成為利益共同體,就能将他們的能力為己所用。
挑戰經驗之外的事情,這需要我們面對自己的不舒服、不情願,在重重壓力之中下定決心,勇敢的走出舒适圈。
在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中,真正的機會從來都出現在經驗之外,屬于那些主動擁抱變化的人。最終你會發現,過去經曆的苦難,都會成為未來幸福的源泉。
值此 2023 年開工之際,讓我們以 " 長征精神 " 面對當下的一切。
共勉!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本文來源于公衆号栩然說(ID:xuranshuo)
微信上寫毛澤東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緻力于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實現從三觀到認知的重塑。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