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了!
年初才和王菲上演世紀牽手的謝霆鋒,竟然在上個月傳出要和前妻張柏芝 " 複合 " 的消息。
之所以會傳出如此匪夷所思的新聞,僅僅是因爲兩人同在澳洲。
7 月中旬,謝霆鋒和大兒子 Lucas 在澳洲度假,被不少網友偶遇。
流出的照片中,16 歲的 Lucas 身高直逼謝霆鋒,父子倆有說有笑,氣氛溫馨融洽。
幾天後,又有網友在澳洲偶遇了張柏芝,就有了所謂的 " 複合 " 傳言。
但這不過是無稽之言,張柏芝經紀人在網絡節目澄清,表示張柏芝隻是随家人去澳洲探親,更是直言 " 以後看到類似的報道,完全不用點開 "。
同在澳洲的張柏芝謝霆鋒估計連面都沒見,這不前幾天謝霆鋒和 Lucas 已經結束澳洲之旅直接返港了。
返港當天,謝霆鋒穿着一身黑,帶着帽子酷酷的走在前面。
Lucas 穿着白色長袖,背着雙肩包,推着行李車,跟着老爸後面。
到了機場門口,父子倆擁抱告别,各自上車離開。
謝霆鋒和 Lucas 的這一次同框之旅,在互聯網上也掀起了一波熱議。
誇贊父子倆顔值的——
認可張柏芝教育的——
在贊美之餘,不乏批判的聲音。
" 張柏芝帶了 14 年,他終于帶了三個星期。"
" 兒子大了,他才出現。"
" 養孩子跟偶爾帶出去玩是一碼事嗎?"
……
客觀的說,謝霆鋒張柏芝離婚 11 年了,兩個孩子跟随母親生活。在鏡頭下,确實很少拍到謝霆鋒陪伴孩子。
但在鏡頭之外,誰也不知道謝霆鋒到底有沒有經常陪孩子。
單單沖着這點抨擊他,未免有失公允。
而且,從謝霆鋒和 Lucas 同遊澳洲的照片也可以看出,父子倆的關系不錯,一點兒也不像長時間不見面的樣子。
不過也能夠理解網友們的憤怒點。
這種憤怒看似是對謝霆鋒多年不管孩子的指責,實則是對當下大多數爸爸在 " 育兒中隐身 " 的控訴。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啼笑皆非的新聞 # 全班 43 人家長會隻來了 7 位爸爸 #。
媽媽們戲稱," 簡直就是已婚婦女的姐妹聚會,一眼望去,來的全是媽 "。
網友更是直接吐槽,家長會變成了媽開會。
說歸說,笑歸笑,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事實。
大多數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基本都是 " 甩手掌櫃 ",萬事不管的那種。
家長會幾乎看不見他們的身影,更有甚者連孩子上幾年級都不知道。
大家可能覺得有些誇張,但這就是不争的事實。
成龍曾在《魯豫有約》中,提及自己與兒子房祖名的故事。
工作繁忙的他,對于家庭常常顧及不上。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去接房祖名放學,但等到學校的人都走光了,他還是沒有等到房祖名出來。
直到司機打來電話,他才知道自己去的是小學,但當時房祖名,已經上中學了。
是不是有些離譜?
這是得有多忙,才能到這種程度?
即使爸爸們偶有照顧孩子,也呈現出各種不靠譜的現象。
諸如,帶着娃躺在摩托車上,一個不慎連車帶娃摔倒在地。
爸爸在一邊玩手機,孩子在一旁玩排洩物,持續了五分鍾爸爸才發現。
父女倆一起出門,短短兩分鍾,孩子身上就被叮了 30 多個包。
……
這些奇葩新聞,也讓大衆達成了一種共識——
爸爸帶娃,活着就好。
但明明是爸爸的不負責任,卻被玩笑化解,這是多麽的諷刺。
不靠譜的帶娃背後,是爸爸們缺乏照顧孩子經驗的寫照。
而這種寫照的背後,是 " 男主外女主内 " 的思維在作祟。
在大多數爸爸的認知中,照顧孩子是媽媽理所應當的職責,自己偶爾照顧是爲了幫助媽媽減輕負擔。
他們卻忘記了,孩子是家庭的結晶,本就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照顧。
每每提到 " 爸爸在育兒中隐身 " 的話題,評論區總是少不了爸爸工作忙。
這樣的言論未免有些好笑。
曾經有主持人問鄧超:" 你是一個明星,這麽忙怎麽陪伴孩子?"
鄧超直接回答:" 我雖然很忙,但我有我的辦法!"
具體的辦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社交平台上透露出的細節看,鄧超确實做到了。
每次孩子的生日,他都不會缺席;
睡前陪小花妹妹打撲克;
被偶遇和等等在蹦床公園。
孫俪在微博也透露,鄧超這個爸爸真的可以。
在她出門拍戲的時候,鄧超在家照顧孩子。
小花妹妹的頭發長了,睡前要很松的紮一個麻花辮,但鄧超不會紮。
爲了女兒,鄧超直接讓發型師買回來一個頭模,在家勤學苦練,最終紮的有模有樣。
臉書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曾是工作狂魔。
他說過一句特别有名的話:" 别人睡覺了,我還在熬夜;别人下班了,我還在工作。"
但在孩子出生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他放下公司的業務,休起了陪産假,積極參與育兒。
給女兒換尿布、洗澡,帶她們去打疫苗;
陪女兒學擊劍,背着女兒健身;
參加家庭馬拉松,一家人一起狂奔 ……
事實證明,忙碌并不是爸爸在育兒中隐身的理由。
當然不可能完全排除,有些爸爸确實需要爲了生計或者出于工作的性質,不可避免的缺席孩子成長。
但在工作之餘,總能抽出點時間,在力所能及的範疇陪伴孩子,參與家庭活動。
輔導孩子作業,接送孩子上下學,陪孩子玩耍,節假日一家人出門旅遊 ……
這些瑣碎的小事,并不會耗費多長時間,但能切實的提升親子之間的關系,維護家庭的和諧。
家庭分工的不同,必然導緻了夫妻倆在職場和家庭上有所側重。
但這并不意味着,育兒全是媽媽的責任。
爸爸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育兒義務。
這種思維上的轉變,是每位爸爸都應該具有的。
不然久而久之," 隐身 " 的爸爸,收獲的可能就是破碎的家庭。
再者說,爸爸長時間的 " 隐身 ",也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金牌調解》節目中,就有這麽個案例:
一家三口,爸爸在外忙碌工作,隻有周末回家,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問題。
媽媽肩負起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問題。
但随着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服管教,沉迷于網絡,不想去學校。
萬般無奈之下,媽媽希望爸爸能夠拿出威嚴管教孩子。
但當慣了甩手掌櫃的爸爸,并不願意當這個惡人,經常任由母子倆争吵。
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叛逆,發展到隻要媽媽一說他,就開始揪頭發、哭鬧、發瘋。
如果爸爸能夠在孩子不服媽媽管教的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所在,也許孩子就不會長成如今這幅模樣。
看似無所謂的細節,都深遠的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在電影《如父如子》中,有這麽一段對話:
" 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 爲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希望 " 隐身 " 的父親們,都能夠明白 " 爲人父 " 也是一生的事業。
唯有盡心盡力,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