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其實沒停過,隻是不同階段力度不一樣,業務壓力很大。" 近日,多家通達系快遞公司的省區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如此描述價格戰下面臨的業務壓力。快遞行業惡性價格戰追溯至 2017 年,随着後續監管部門的介入以及快遞公司集中向高質量服務轉型,價格戰幾乎于 2021 年下半年終結,但今年以來局部地區似乎再次 " 開戰 ",競争态勢進一步增強。
所謂價格戰,說到底就是最低端、最粗暴的競争方式,毫無含金量可言,也未必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好處。真正具有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争力的産品與服務,一般是不打價格戰的。即便打價格戰,也是漲價,而不是降價。爲什麽一些奢侈品品牌甯可把産品銷毀也不降價,不打價格戰,就是要維護産品的市場聲譽和品牌地位。
快遞業打價格戰,從表面看,是因爲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競争過于激烈,導緻企業隻能打價格戰。實際上,還是經營理念比較落後,重價格、輕服務,重市場份額、輕客戶質量的表現。如果是一家把服務放在第一位的企業,一定不會跟風打價格戰,而是會在服務上進一步發力,以 " 你降價格、我升服務 " 的方式應對。真正高檔的客戶,也不會太過在乎價格的高低,而在意服務質量的好壞。高質量的服務,會讓消費者更加感受到企業的溫馨與真摯。
恰恰是這種更加有效的競争手段,被大多數企業所忽視,在他們眼裏,隻有打 " 價格戰 ",才能赢得市場,才能擴大市場占有率,才能得到更多的客戶。但是," 價格戰 " 的結果,就是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虧損。爲了維護企業利益,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服務打折現象。因此,一些企業在打價格戰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降低服務水平、縮小服務範圍、減少服務項目。表現在快遞行業,就是原本送上門的快遞服務,先是用豐巢等快遞櫃替代,緊接着,就是到集中點取件的方式。一些規模較大的小區,取一次快遞需要半個小時。如果是老人,還要推着小推車前來取件。
是的,通過價格戰,每件快遞的單價确實降低了一些,感覺消費者的負擔輕了,實際上,整體負擔并沒有降低,反而更重了。取件帶來的不便,以及可能出現的忘記取件,導緻購買的商品出現變質等,消費者付出的代價更大,負擔也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消費者甯可選擇不要降價,也不希望降服務。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比價格更重要。隻有服務不降的降價,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否則,就不要輕易選擇降價,不要動辄打價格戰。
近年來,包括快遞在内的很多行業,都把價格戰打得昏天黑地,結果,參與打價格戰的企業沒有得利,消費者也沒有得利,倒是把行業打得七零八落,秩序也被徹底打亂,如前些年的外賣行業、共享單車領域、網絡零售行業、" 雙 11" 大型活動等,起初,消費者可以從價格戰中得到一些實惠,緊接着,就是服務質量下降、産品質量沒有保證、消費風險加大,導緻消費者實際得到的價格優惠遠不如服務質量下降失去的利益。如果快遞業真的想打 " 價格戰 ",不妨打一下快遞丢失後的 " 賠償戰 ",能否通過合理賠償,減少消費者的損失。像現在這種不管快遞件價格多少,都隻按郵遞費賠償的方式,對消費者是不公的,也是不平等的商業合作。
不僅如此," 價格戰 " 的結果,對快遞小哥來說,也是一種利益損害。同樣的距離、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數量,收入水平下降,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讓快遞小哥的服務質量下降、服務意識降低,從而使快遞小哥隊伍的整體素質難以提高。如果能夠保持一定水平的價格,不讓快遞小哥的收入水平下降,但服務要求提高,對提高快遞小哥整體水平是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的。
從總體上講,快遞業在經曆了持續的 " 價格戰 " 之後,也應當進入到 " 服務戰 " 階段,且 " 服務戰 " 絕不是降低服務水平,而是提高服務質量,實現高質量服務。隻要還維持在 " 價格戰 " 階段,快遞業的整體水平就不能提升,快遞業就永遠維持在低水平運行。隻有把服務當作快遞業的生存基礎,快遞行業的發展才能步入到健康、有序的軌道,才能實現快遞行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