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訊網 報道】上篇報告談到,我認爲智己 LS7 的車内氛圍很好,有種高檔感。事實上,作爲交通工具,它在行駛方面的成績同樣挺不錯。比如,配備空氣懸架,底盤可升可将;搭載電磁減振,阻尼可大可小。具體情況如何,請看本期試駕報告。
在 30 萬元級純電 SUV 陣營裏,智己 LS7 是一位頗具實力的選手。與造車新勢力相比,它的特點在于出身——上汽集團。如今的電動車常把網絡智聯擺在突出位置,成爲非常誘人的亮點,但說到底,它首先是個會跑的機器,底盤是這台機器的基礎,一切都在它之上産生。所以,面對那些自诩智能爲先的汽車 / 電車,我總是報以審慎态度。在這方面,我更願意相信傳統汽車企業,不僅是因爲地基牢靠,更是因爲曆史讓它們多少有些顧忌,輕易不會把試驗品當成商品。
言歸正傳,接下來看看這款車的動力與底盤。
智己 LS7 分爲兩驅和四驅,兩驅版是後置單電機,最大功率 250 千瓦,最大扭矩 475 牛米,百公裏加速 6.5 秒;四驅版的前後雙電機總功率 425 千瓦,總扭矩 725 牛米,百公裏加速 4.5 秒。兩驅與四驅的最高時速都是 200 公裏。
擋位操作:有點兒像懷擋。
與電機匹配的,是單速變速器,擋位操作杆位于方向盤下方——多數汽車雨刮操作杆的位置,有點兒像懷擋。往上擡是倒擋,往下按是前進擋,行駛時再往下按,即進入自适應巡航模式。駐車擋在操作杆的頂部。操作起來倒也簡便。
動力電池:最大容量 100 度。
動力電池吊裝在底盤上,是一塊巨大的三元锂電池,分爲 90 千瓦時和 100 千瓦時兩種,前者兩驅續航 602 公裏,四驅續航 550 公裏;後者兩驅續航 660 公裏,四驅續航 625 公裏。續航數據均以 CLTC 爲标準,這是 2021 年 10 月才開始執行的新國标。另外,智己 LS7 還将推出一款入門級車型,電池容量 77 千瓦時,單電機後驅,售價 30.98 萬元,雖說電池小了點兒,續航随之縮短,但 " 門檻 " 也因此降低了。
充電口位于車身左後側,款式與智己 L7 相同——蓋門滑動開啓,裏面分爲直流快充與交流慢充兩個接口,還有個柱狀顯示。
車輪:紅色的布雷博卡鉗很誘人。
輪輻造型與配色都很靓麗,更爲誘人的是裏面的紅色制動卡鉗——布雷博的産品,前後輪都是通風盤。車輪分爲 20 英寸和 22 英寸兩種,前者匹配 255/55R20、275/55R20 輪胎(前輪 / 後輪),後者匹配 255/45R22、285/40R20 輪胎(前輪 / 後輪),無備胎。拍攝車的裝車胎是米其林的競馳 EV,這款胎專爲電動車設計,與原來的競馳相比,滾動阻力低一些,操控性能依舊。
底盤亮點之一:電磁減振器阻尼可調。
電磁減振器是德國倍适登的 Damp Tronic,它同樣應用在梅賽德斯 - 奔馳的 ADS 和寶馬的 EDC。由于阻尼軟硬可調,能獲得舒适與運動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控制方面,該車給出兩種選擇,或自行設定,或由系統根據路況自動控制。
底盤亮點之二:空氣懸架可升可降。
空氣懸架是德國大陸的産品。衆所周知,乘用車使用空氣懸架的極少,隻出現在中大型以上、且定位高端的車型當中。在中控屏裏,有個空氣懸架的選項,同樣是或自行設定,或由系統自控。如果選擇 " 輕松通過 ",車身擡高 20 毫米,從而提高通過性,時速大于 30 公裏時,自動退出;如果選擇 " 輕松進出 ",當時速低于 20 公裏時,車身自動降低 30 毫米,方便人員上下;如果選擇 " 輕松載物 ",尾部下降 70 毫米,便于裝卸。
前懸架是雙叉臂式獨立懸架,後懸架是多連杆式獨立懸架。底盤包的很嚴實,且非常平整——在燃油車當中,多數四五十萬元的中大型轎車,都會進行這樣的處理,作用之一是增強高速行駛狀态下的穩定性。
試駕爲期一天,曆經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裏程是盤山路,主要感受如下。
首先是加速,很暢快,很敏捷,但又沒有 " 輕浮 " 之感,顯得挺穩重,尤其是超車時的表現很突出,既能以飛快速度超越,更能保證安全。快 + 穩,是它留給我的深刻印象之一,與某些電動車的快 + 漂,形成很大反差。
事實上,提速快是電動機天生的優勢,沒什麽好吹的。100 多年前電動車誕生時,要不是因爲續航太短,也不會讓燃油車後來居上。我在學生時代每天都要坐公交車去學校,有公共汽車與無軌電車可選,我基本上都是選擇後者,因爲它比汽車快。
話雖如此,電動機的功率如果不夠大,提速還是會受到影響。我試駕的是四驅版,最大設計質量超過 3 噸,由此得知,它的比功率是 0.14 千瓦 / 千克,這是個相當出色的成績,因爲在燃油車的世界裏,隻有跑車的比功率才會特别高,最低也得在 0.1 以上,比如,梅賽德斯 -AMG GT 的 3.0 是 0.11 千瓦 / 千克,保時捷 911 的 3.0T 是 0.17 千瓦 / 千克,阿斯頓 · 馬丁的 4.0T 是 0.20 千瓦 / 千克。至于普通車,比功率都在 0.0 的級别,比如梅賽德斯 - 奔馳 GLE 的 2.0T 是 0.067 千瓦 / 千克。
第二是車身姿态控制好。剛才說到,它在急加速過程中沒有 " 輕浮 " 之感,顯得挺穩重,原因之一或許是車身姿态的把握。
在我試過的幾十款電車中,有些車顯得特 " 輕浮 ",駕駛技術不好的人,如果踩地闆油,恐怕很難把握,甚至可能以失控告終。因爲大功率電動車的起步,有點兒像艦載機彈射起飛,腦中血液瞬間往後壓,感覺很不舒服。而這輛智己 LS7 沒有類似現象,它的起步雖然也很快,連 5 秒都不到,可姿态控制得很好。
試駕時,我們選了一條很窄的盤山公路,在一連串的發卡彎當中,持續的強動力自不必說,良好的車身姿态讓人感到很滿意,一位同仁坐在後排,他說很穩,沒有被甩來甩去。當我把駕駛模式從舒适改爲運動,懸架支撐明顯增加,能适當提高彎速。
該車雖然是空氣懸架,但沒有那種 " 乘船 " 的感覺,總體偏向運動。
操控方面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四驅,左右車輪的扭矩,能根據實時狀況而改變,不僅能以更高的速度過彎,且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失控。至于四驅車常見的前後扭矩分配,自然不會缺席。
第三是舒服,這裏包括着好幾個成分,比如視野開闊,令人心情愉悅;噪音低,令人感到很享受。
2.6 平方米的前風擋是它的一大亮點,等于是把前風擋與天窗聯爲一體了,從頭頂到路面,一覽無餘。先不說這樣的視野對于駕駛有多大幫助,光是因此帶來的愉悅心情,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在高速公路上,表顯時速接近 140 公裏時,車内噪音很小,非常安靜,再加上 24 喇叭音響、舒服的座椅——副駕上的人,此時多半會跑到後排,一鍵放平,就像 A380 的商務艙那樣,徹底享受。
駕駛模式:個人感覺舒适最好用。
駕駛模式分爲舒适、節能、運動、雪地和個性化(自定義)。最爲顯著的變化,是轉向助力的力度,舒适與節能模式下,助力較強,打輪十分輕松;運動模式下,助力減弱,輪兒變得沉了一些,猶如那些原裝進口的德系車。此外,在運動模式下,減振器阻尼亦有所變化,過彎時,明顯感覺支撐力度更強。
能量回收爲何沒有 " 高 " 擋?
在中控屏 " 駕駛 " 頁面,有能量回收的選項,分爲 " 關 "、" 低 " 和 " 标準 "。在盤山公路上,我選擇的是 " 标準 ",下坡時遇到發卡彎,還得稍微帶一點兒刹車。對此,我有些不理解——在我試駕過的電動車裏,能量回收大都分成低、中、高,選擇 " 高 " 的話,整個下山過程完全靠它,根本不用踩刹車,順便還能充電。這輛車爲何隻有 " 标準 ",沒有 " 高 " 呢?
向廠家人員咨詢,得到的解釋是,輕踩刹車時(約 30%),能量回收便已啓動。也就是說,此時的制動效果源于能量回收,而不是刹車系統在起作用。如果下山,把能量回收設定在 " 标準 ",搭配刹車(其實是能量回收),就完全可以面對了,相當于能量回收的 " 高 " 擋。如此說來,這樣的設計更符合人類駕駛習慣。畢竟,踩油門走車、踩刹車減速的做法,已經延續 130 多年,買輛車還得支付學習成本,有些不公平。科技進步是爲了創造更多方便,而不是人爲制造麻煩。
半幅方向盤好用嗎?
最近幾個月,先後在豐田、特斯拉的車内,看到半幅方向盤。智己 LS7 的半幅方向盤,據說是國内首個正式量産的。多數情況下的駕駛,比如并線、轉彎之類的,左手從 9 點轉到 12 點,右手從 3 點轉到 6 點,就足夠了。如果狹窄地段停車或掉頭,需要快速打輪,我認爲最佳辦法是單手按住方向盤畫圈,它的 3 點與 9 點位置加粗許多,摩擦力适中,正好可以滿足 " 畫圈 " 的需求。
爲了體驗連續彎道狀态下的表現,我們特意找了條蜿蜒的盤山路,發卡彎一個接着一個,雖然我是第一次使用半幅方向盤,但沒有絲毫的陌生,瞬間就适應了。
駕駛技術不好的人,車感較差的人,不會 " 畫圈 " 的人,也許得有個适應過程。就好比某些電車的單踏闆模式,其實特簡單,瞬間就能适應,與非單踏闆模式的車來回切換也根本不存在什麽障礙。但被某些人吹的神乎其神,究其原因,還是個人駕駛技術的問題。
方向盤的下面,左右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按鍵,猶如換擋撥片,右側按鍵用于調整跟車距離,左側按鍵用于調節車速(開啓自适應巡航之後)。如果将其增加能量回收的控制,或許更加完美,因爲目前是在中控屏裏,以觸摸完成,駕駛中操作,不太安全。
駕駛輔助的項目非常多。
駕駛輔助方面,具備車道居中保持、自适應巡航、自動變道輔助、并線輔助、交通标識識别、主動制動、前方碰撞預警、開門預警、倒車車側預警、自動泊車、遙控泊車、遠程召喚、自動駐車、上坡輔助、陡坡緩降、行車記錄儀、360 度全景影像、180 度透明底盤。硬件方面,具備 11 個攝像頭、12 個超聲波雷達和 5 個毫米波雷達。
後部空間最大長度超過 2 米。
按照廠家提供的數據,行李廂容積 733 升,可以容納 2 個 28 英寸、1 個 24 英寸和 4 個 20 英寸拉杆箱。
我量了一下,地闆進深 1110 毫米,最小寬度 970 毫米,高 700 毫米。這 3 個尺寸與同級車相比,大同小異,并無特别之處。
真正特别的地方是,行李廂側壁上有一塊面闆,除了常見的照明燈與 12 伏電源,還有 4 個按鍵,其中 2 個用于控制後排座的折疊與打開,另 2 個用于控制車尾的下降與擡升,升降幅度 70 毫米,爲裝東西創造了便利。
由于試駕車的後排右座升級爲電動多功能,無法折疊,其它 2 個普通座,可以電控折疊或打開。
折疊之後,椅背略有傾斜,未能做到純平,此時後部的地闆長度爲 1740 毫米,從後排出風口算起的最大長度是 2100 毫米。
最後的總結:進步很明顯。
這是一款從外到内,有着太多亮點的車。去年我曾試駕過智己 L7,與之相比,我猜想廠家在許多地方進行了優化,用起來更順手,進步明顯。
1,外觀——有點兒跑車範兒,顔值相當高。
2,内飾——氛圍好,材質考究,檔次不低。
3,配置——對屏幕和語音控制的印象很深。
4,動力——車随心想,随踩随有,很給力。
5,駕駛——視野開闊,懸架的表現很出色。
雖然我把駕駛放在最後一條,其實我認爲它才是這款車的最大亮點。還是那句話,無論燃油車 / 電動車增加多少智能網聯,最基礎、最核心的東西,是行駛。如果單純把智能網聯當做核心,這樣的車不值得信任。除非将來都改成磁懸浮。
《星爺說車》更多内容——如用電腦或平闆電腦閱讀,點擊下圖即可進入《星爺說車》專欄。
關于《星爺說車》——與電影演員周星馳無關。本人姓夏名星,從小就有白頭發,被同學戲稱夏老頭。後來,友人按我們北京當地習俗,給我起綽号星爺。星爺自 1988 年開始駕車周遊列省,至今不辍;2001 年開始爲媒體做汽車評測,閱車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