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整點電影
突發消息。
知名藏族導演、編劇、制片人萬瑪才旦,
因病去世,享年 53 歲。
誰也沒有想到,
3 月還在忙着拍攝新電影的他,
此刻已與我們陰陽相隔。
今天就來回顧他的電影生涯,
懷念這位緻力于藏族電影發展的藝術家。
萬瑪才旦,是國内少有的專注藏族叙事的導演。
首部長片《靜靜的嘛呢石》。
就是個純藏族故事。
他的影像風格,從這部作品開始凸顯。
慢節奏、固定鏡頭、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
類型介乎于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
鏡頭記錄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觀衆通過影片,既可以看到西藏的風土人性,也可以看到遠方的文化信仰。以及在信仰影響下,人們對人生、情感、生活的态度變化。
行業有句諺語。
新導演,要重點看前三部作品。
如果通過了這個挑戰,那麽他之後的片子,就差不到哪裏去。
萬瑪才旦就是順利通關的那個。
第二部長片《尋找智美更登》,直接拿下上海電影節主競賽金爵獎和評委會大獎。同時提名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在這部電影裏,通過 " 失落與尋找 " 的愛情故事,展現了新舊碰撞的西藏,同時引導觀衆反思人生的意義。
萬瑪才旦的作品,還有很多宗教信仰裏的觀點。
比如,藏族爲啥對藏獒偏愛,忌諱殺生,以及對靈魂轉世的看法。
《氣球》就以 " 生育選擇 " 作爲切入點,将宗教寓言和生育壓力串起來講,交代了科學與宗教難以調和的現象。
伴随着超現實元素的介入,影片的藝術氛圍更上一個台階。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的影像語言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藏地視聽風格。
能拍出這麽細膩、生動且充滿想象力的影像。
不僅需要細緻的觀察力,還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業務能力。
從這點來說,萬瑪才旦一直在學習和進步。
90 年代開始發表小說,然後去北京電影學院系統學習。
拍電影這麽多年,他不斷參與國内外各大電影節,吸收不同的電影知識,完善自己的電影作品。
他曾兩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角逐最佳影片獎。才華被王家衛賞識,墨鏡王首次監制藏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可以說,萬瑪才旦有很廣闊的胸懷和先進的創作理念。他遊走于中西電影節,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懂得如何與國際電影标準接軌。
最後,再把這些理念和技法,放到一個個樸實無華的藏族故事裏,挖掘質樸動人的普世情感。
國内能做到這種高度的藏族導演,有且隻有他一位。
對扒叔來說,萬瑪才旦最大的貢獻是,他突破了觀衆對于藏族電影的 " 獵奇想象 "。
在他的片子裏,西藏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神秘符号,更不是文青洗滌心靈的口嗨瑤池。
主角永遠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觀衆能看到西藏人的生活現狀,看到現代文明對他們的影響,以及當地人的精神狀态和性别意識。
進一步來說,他呈現了與時俱進的西藏人,而不是幻想中的神聖角落。
再進一步來說,萬瑪才旦已經不單單是西藏電影的瑰寶,更是内地影壇的翡翠。
他的電影,如此純粹、真摯、動人。
他從來不爲流量和熱度低頭,這是一個電影人的風骨。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他的藝術成就還會更高,會在更多國際電影節留名。
可惜,天妒英才,掐滅了他的燭光。
不過,萬瑪才旦生前,曾提攜過幾位藏族導演。松太加、拉華加都接受過他的幫助和鼓勵。
希望萬瑪才旦的用心,能在這些新導演的電影裏,得以延續。
繼續推動電影,再往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