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0/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65 天
1
最近看了一期《妻子的浪漫旅行》,節目中鄭鈞的妻子劉芸爆料了一件事,讓人大呼暢快。
鄭鈞曾有一個異性好友,在一個深度采訪中公開批評鄭鈞不應該辦婚禮:
" 因為老鄭是一個搖滾人,但辦婚禮這事它就不搖滾,不是有個性該幹的事。"
後來采訪結束後,鄭鈞就憤怒拉黑了這位異性好友,從此不再聯系了。
事後鄭鈞還主動跟劉芸交代說:
" 我跟你在一起後,也不需要什麼異性好友了,這是我的最後一個異性好友。"
事件曝光後,大家都在為鄭鈞的幹脆果斷稱贊不已。
但細細想來,他的這位異性朋友也實在是沒有分寸,沒有禮數。
作為鄭鈞的好友,不知她有何立場說出這樣的話,不僅挑撥了鄭鈞和劉芸夫妻之間的關系,也讓鄭鈞難以做事。
拉黑身邊這樣的朋友,隻能說一點也不可惜。
記得周國平曾說過:
"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沒有分寸感的人,在多數社交場合都是遭人嫌棄的,因為他們往往不懂,關系再親密,感情再好,分寸依舊不可差失。
一旦失了分寸,模糊了界限,麻煩和沖突也就随之産生了。
2
作家三毛在作品《西風不識相》中講述了她留學的一段經曆。
出國留學之前,作風傳統的三毛父母再三叮囑她,讓她凡事學會忍讓。
到了國外,三毛聽從了父母的教誨。在學校裡,她盡可能接受舍友們的幾乎所有請求。
一開始,她也以為隻要自己足夠容忍,隻要自己足夠寬容,那麼室友間的相處便不會有問題。
但漸漸的,三毛發現自己的一味忍讓并沒有讓她過得舒坦。相反的,她的室友變得更加得寸進尺。
宿舍是大家共享的,可是擦地闆、洗床單、清理垃圾這些雜活,幾乎都變成了三毛一個人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室友們更是放肆地跑到三毛的床上耍酒瘋,弄得三毛的床鋪淩亂不堪。
這讓三毛忍無可忍,她抓起掃把狠狠地朝舍友掃過去。
她發現真正的人際交往,并不是無條件退縮,無條件的妥協,于是她試着劃出自己的邊界,告訴室友們她的邊界在哪裡,哪些事可以做,同樣又有哪些事不能做。
令人詫異的是,經過那晚之後,室友們便不再敢對她指手畫腳,反而變得畢恭畢敬。
對三毛而言,往後的宿舍生活也變得輕松許多。
蔡康永曾說過:" 即使很親密的朋友,我也不可能一直幫你,人要把握人與人交往之間的分寸,有借有還那叫人情,有借無還,那叫麻煩。"
經曆越多,你越會明白: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貿然越界,隻會讓關系變得緊張;唯有守住邊界,才是對彼此最起碼的尊重。
就如三毛在《送你一匹馬》所寫:
"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我當心地去愛别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
我不求深刻,隻求簡單。"
3
心理學專家李雪在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或許疏于觀念,或許礙于面子,太多人總是更願意與他人維持親密的關系。
但他們不知,真正長久的關系,都離不開 " 界限 " 二字。
事實上,把握好人際關系中的分寸,守好與他人的界限,并不是一件難事。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理論,叫做課題分離。
指的是要想解決好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我隻負責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隻負責把你的事情做好。
具體一點說,怎麼辨别一件事是你的課題還是他人的課題呢?
這裡有兩個原則供參考:
①先看這件事的結果由誰來承擔
②再看這件事由誰去做
在《被讨厭的勇氣》裡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 你是一個家族企業老闆的兒子,是父母指定的繼承人,但是你卻選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對家族企業的繼承絲毫不感興趣,你的父母為此大發雷霆,甚至要挾你,如果你要是不回來,就永遠不要回來了,與你斷絕親子關系。"
如果你是這個老闆的兒子,或許你會左右為難。但如果用 " 課題分離 " 的視角來看,要不要發脾氣?要不要斷絕關系?根本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學會分清自己的事,專心做自己的事,盡可能不去幹預别人的事,這就是保持界限。
王梓恒在《家庭關系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文中也說過類似的言論:
" 這個世界上隻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帶着 " 界限感 " 相處,是我們對人際關系最大的尊重。
共勉。
提升自我
怎樣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想要為你推薦《精讀君通識詞典》,
這裡有提升個人能力所必備的知識和方法。
你了解系統思考、黃金圈法則、第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