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來自量子教育。
分享嘉賓:張智勇,量子教育特聘導師,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高級筆記達人 | 小酷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58 篇深度好文:7581 字 | 19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無論你做不做管理,在職場中,都要了解一點組織行爲學的内容。
組織行爲學是商學院的一個基礎課,也是學習人力資源管理等其他課程的一個重要基礎。
但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惑:
我不學組織行爲學,就不能做管理嗎?
我根本沒學過管理,但也做的很成功,我到學院裏學理論課程還有用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麽是組織行爲,以及它有什麽特點。
一、什麽是組織行爲?
組織行爲學,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爲規律,或者說,研究一個組織中每個人的所作所爲有哪些規律。
這些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組織,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标。
科學定義中的組織行爲學,是對組織當中人的外顯行爲,以及内隐的各種心态做系統科學的研究,由此總結出來的規律就構成我們的組織行爲學。在這個定義當中有兩個要素:對象與方法。
1. 兩大要素
① 對象:(外在)行爲與(内在)心态
也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客觀的、外在的行爲,以及行爲背後的内在心理過程,包括價值觀、道德判斷、性格、智慧、情商等等。
因爲人的行爲跟他的内心世界會有一些關系。所以我們不但要觀察外在的客觀行爲,還要懂得行爲背後的内在規律。所以在定義當中,第一個要素是對象。
② 方法:科學的、系統的研究
同樣研究人的行爲,同樣琢磨人的心态,我們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所總結出來的規律,有兩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大樣本而非個案。
普通的人總結出來的管理規律通常是個案,頂多是一個單位的各種心得體會,或者在一個行業、一個地方的生活積累,不一定是普遍的,可能是偶然的。
而組織行爲學從科學角度研究管理問題,調查的樣本是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時間的,少則幾十個、幾百個,多則幾萬個、幾十萬個。樣本越大,觀察到的現象越清晰,歸納的現象越可靠。
第二個特點是精準定量而非泛泛定性。
一般人總結的管理規律,都是定性的泛泛之論,文字都不一定系統,缺乏定量的概念。而定量的分析可以做一些高級的統計分析,做一些仔細的校驗,甚至可以反複證明這個觀點是不是正确。
反過來講,如果是泛泛的、不明确的說法,沒有數據,沒有反複出現證明的規律,可能就不是普遍的規律,甚至不是規律。
2. 是與非:常識與科學的差異
你可以先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1. 态度與績效的關系:快樂滿意的工人勞動效率或産出高?
2. 選人标準:智慧、品德、性格、态度、經驗怎麽排序?
3. 幸福規律:當官的、有錢人與平民百姓誰更幸福?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在職員工的工作态度與績效的關系。
比如,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他們的工作績效是什麽關系?有的人認爲快樂滿意的員工,工作效率和産出質量可能更好。
态度跟績效之間存在一個正相關嗎?是不是員工态度好,工作績效會好一點?
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挑選什麽樣的員工?重點培養、提拔什麽樣的人?這個問題可能是所有組織都會遇到的問題。
一個組織人手不夠,質量不高,單位就不可能幹出什麽特别大的事,所以選人特别重要。
選人是特别複雜的。有人認爲智慧很重要,所以唯才是舉;有人強調品德應該壓倒一切,以德爲先;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還有人說态度決定一切;還有人說經驗是最寶貴财富。如果非要排序,你覺得這五個方面誰先誰後?
第三個問題,我們在職場奮鬥,是爲了自己過得幸福。
我們找到好工作,收入高一點,住上大的房子,其實也是爲了幸福。那麽影響幸福的因素應該也是有規律的。比如,社會經濟地位跟個人的幸福感是什麽關系?是正相關還是無相關還是負相關?
可能你對這三個問題已經有自己成熟、穩定的看法了。但我還想接着問大家 3 個問題。
第一,你有清晰的觀點,但是你有證據嗎?做過調查嗎?有數據嗎?做過對比嗎?如果你說自己感覺好,别人感覺好不好呢?你個人能代表其他人嗎?
第二,如果你跟别人交流,你會發現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跟周圍的人不一緻,而且你們之間可能誰都沒有證據,所以就沒法說服别人。
第三,在實踐當中,如果我們跟别人在管理觀點上有差别,比如選人的标準,你認爲智慧重要,他認爲品德重要,到底聽誰的?如果聽你的,最後你能承擔責任嗎?你有把握實踐到最後會有預期的結果嗎?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問題。一些管理者堅持自己的答案,但他沒有證據。沒有證據,就很難去說服别人,也很難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組織内部沒法達成看法一緻,行動就很難統一。
二、組織行爲學的基本思路
1. 員工行爲的基本框架
當我們分析員工行爲的時候,它有一個基本框架。
首先,所有的人都關注員工的行爲表現,也就是績效,因爲企業經營的效果,最後要通過每個部門每個員工的業績來體現。
但很多人不知道,員工的工作績效取決于員工的行爲,員工的行爲又取決于其他内容,比如狹義的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的管理制度,包括我們的管理層,都有非常大的關系。
其次,待遇的高低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态度。
人才标準和人才理念又決定了你會挑什麽樣的人。每個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包括管人的特點和風格,又跟我們的組織文化有關系。組織到底選取什麽樣的文化,跟高層管理者的價值觀、使命感,以及個人的心态都有很大的關聯。
如果你認爲發展人才是第一位的,你對人的重視程度就會高。你就願意不惜血本去挖人,招聘員工的待遇就會更高。如果你的員工很厲害,非常有價值,你在工作中對他們會有更多的尊重。
2. 社會效應:影響行爲的三大要素
這裏我圍繞着狹義的人力資源管理,看看員工在職場中的行爲受哪些宏觀因素的影響。
① 個體因素
第一個是個體因素,比如我們覺得一個人能力很強、經驗很豐富、态度很積極,這些全是個體因素。每個員工都不一樣,值得我們去分析、區别對待,但我們還要注意,一個人的行爲不光取于他自己的個體因素,他的能力、經驗、性格、目前的态度,還取決于他周圍的群體。
② 群體因素
所謂的群體,就是我們身邊的那幾個同事。團隊對個人的影響,叫群體效應,比如組織架構、具體的行業方式、發展方向等,都會影響到員工的業績。
2009 年的時候,上市公司可能 1000 家左右,有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分析,結果發現民營企業上市公司資産的淨資産回報率是 8.18%,國有企業隻有 3.05%。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所有制形式基本上會影響到企業的效益。
③ 組織因素
你要注意,不能老盯着個人的問題。如果單位經常出事,可能不是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單位責權利的配置問題。
有些工作崗位要重新設計,權利要加以限制,或者是一些合理的利要給它配上責。權利不匹配,治理結構有問題,工作交接配套有問題,誰去幹都幹不好,這對我們的影響也非常大。
普通人講管理,老盯着員工,總覺得員工幹得好、幹不好都是個人的原因。其實除了個人因素,還有群體因素,還有組織因素,後兩個因素合并起來,形成一個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分爲積極的和消極的。所謂積極的,就是其他人的存在,會導緻我們幹得更多,幹得更積極,幹得更好,這叫社會助長效應,也叫社會促進效應。消極效應,就是因爲其他人的存在,導緻我們幹得更少,幹得更差,不幹活,這叫社會懈怠效應。
什麽情況下會出現助長效應?什麽情況下會出現消極的懈怠效應?
a. 助長效應
有别人在場,可能會導緻人的相對興奮。比如在單位裏,有人看到我的工作結果,衆目睽睽之下我就容易興奮。如果幹得好有獎勵,我就更加願意好好幹。幹得不好,有批評,甚至會處罰我,我就會顧忌。
如果一堆人幹活,組織裏分工明确、考核到位、賞罰分明,就會出現社會助長效應。一堆人一塊幹活,獎勵先進,懲罰後進,中間人也會積極努力,整個團隊都非常積極。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騎自行車,你騎得再快,也不如和别人比着騎更快。在有競争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狀态會更好。全世界的研究都表明,體育比賽的獎金越高,運動員的成績越好。影響員工态度的衆多因素中,有一個就是有沒有獎金。
當然,獎勵還得考核到位,考核得事先說明讓他幹什麽,因此分工要明确。
分工明确是崗位設計的關鍵,績效考核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管理手段。
如果你的崗位設計不好,考核制度不好,薪酬制度也不行,而且好壞不分,你的員工就會懈怠,不幹活。
爲什麽中國改革會有那麽大的改變?不是個人變了,不是我們個人的素質、道德或者勤勞程度變了,而是管理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思路變了。
b. 懈怠效應
拔河是典型的分工不明确,大鍋飯,濫竽充數。上去的人越多,個人的作用越不明顯。一般的拔河就是玩,也沒有什麽真正厲害的後果,所以就容易懈怠。
研究發現,一個人拔河,力氣最大;三個人一塊拔河,你的力量能下降 20%。人隻要知道自己後面有人,他就會慢慢不給力。
這就是社會懈怠效應,當我們很多人一塊幹活,分工不明确、考核不到位、賞罰不分明時,大家就會出工不出力。
因此,我們要做好三點:第一是組織設計、職務設計分工要明确,第二是考核制度一定要公平合理,第三是薪酬福利一定要賞罰分明。
3. 組織制度:組織設計與工作設計
① 組織管理 = 群體規範(單位平台 + 員工 + 領導)
關于一個組織的管理,我們可以做一個類比。舞台表演,包括電影的拍攝,首先看的不是員工的表現,而是有沒有好的劇本。
劇本好,演員就好招。導演有了好本子,他就可以操導。而且劇本好,投資人也會到位,哪個地方都會搭台子請你去演。所以舞台相對不那麽重要,演員相對也不那麽重要。
我們講企業管理,重點不是員工,是我們的盈利模式、部門架構、組織結構、業務流程、風險控制環節等東西,這些東西有了,誰來工作,誰來落實倒不重要了。
比如新來的大學生爲什麽不好使?新來的大學生,一上來他還不能很好地表現,不能完全依靠個人,需要别人配合。所以就像表演的時候,你必須看劇本。
員工首先要看自己的崗位職責,你屬于哪個部門,不能随便啥活都幹,你覺得該怎麽幹就怎麽幹,那不叫管理。真正的管理不是讓員工自己看着辦,而是要組織來管理。
我們一定要去好好寫劇本,不要着急上來就找演員,演員不如導演重要,導演不如劇本重要。
② 設計組織結構要考慮六個關鍵問題
一個好的組織架構要講究一些組織設計的規則,通常包含 6 個要素。
a. 工作專業化
工作要專業化分工,細分出類别。一個人幹的事情最好是專注、專業,不要什麽雜事都幹。
b. 部門化
部門的職能化。幹同樣工作的人,最好歸在一個部門
c. 指揮鏈
每個員工工作,向誰彙報,歸誰管理,得有明确的指揮鏈。
d. 管理幅度
每個管理者的精力有限,所以每個管理者管多少人,管理幅度要設置好。他不是萬能的,一個人不能管的事太多。
e. 集權與分權
決策權到底應該放到哪一層合适?放到上面,一緻性比較強,但是靈活性、應變性、向市場反應及時性就會差。交到下面,單位内部的一緻性強,管理前後的一緻性就會差,所以這裏面要做取舍。
f. 正規化
員工的管理不是靠自覺,也不完全靠口頭約束。好的單位應該是靠規範制度來約束,也就是大的事情總有成文的規矩。員工看到那些文本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麽,很多小企業沒有這些東西,也沒有這麽多分工的問題。
我重點講一下專業化的問題。
三、工作專業化
全世界這麽多國家,有沒有國家靠自己一國之力就能把手機芯片、電腦芯片統統做起來?基本上沒有,美國不可能,日本也做不到。
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醫院、大學,它們都是按照部門分工,而且工作都是專業化分開設計。比如醫院裏分很多部門,兒童病房、心髒病科室、外科科室、藥房等。
醫院的部門設置非常專業化,不要求一個人什麽都幹,也不要求一個部門什麽事都歸管。事情都是分工合作,分工越細,合作的要求就越高。
一個人最好隻幹一類事情,不要幹太多的雜事。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就幹一件事,人事管理也簡單,培訓就簡單了,招聘難度也下來了。
以前的工程師既要懂得很多複雜的原理,最後擰螺絲他也親自幹。現在擰螺絲是有小工幹,甚至找個人專門負責擰螺絲,這樣可以讓工程師專心緻志地幹那些複雜的工作。工程師幹簡單的工作,浪費了工時,也浪費了他的價值。
爲什麽中國很多老闆都覺得缺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人的要求很高。你對人的要求這麽高,所以看誰都看不上。
有一次我在一家銀行做咨詢,他們說現在缺分行長,但是沒有 10 年以上經驗,根本培養不出一個行長。
我問他們:" 你們行總共幾年曆史?" 他說:" 我們就 10 年。" 我說:"10 年才能培養出行長來。請問那麽多支行行長哪來的?中國不光是銀行行長缺,工程師也缺,教授也缺,醫院也缺大夫,我們中國足球也缺人。什麽都缺,就是因爲要求太全面了,甚至不光是業務要全面,做人還要全面,就找不着。"
因此,但凡你覺得這個崗位不好招人,你的工作設計就有問題,你應該把它拆成不同的模塊,交給不同人去幹,每一塊工作要求簡單點,就好找了。
當然,工作專業化,分工特别細,有助于我們的熟練高效,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但是它也有弊端,就是太簡單了。工作天天就擰螺絲,一般人不願意幹。
工作專業化之後,能力越強,追求越高的人,就越受不了這種枯燥單調的工作,離職率就越高。但是因爲社會分工,有的人确實找不到工作,所以他願意來幹這種臨時工過渡一下。有些人想做兼職,有時候這個活他也願意。所以社會有需求,工作就有存在的道理。
四、用科學理念,指導制度建設
工作分工越是專業化,對合作的要求就越高。我們幹什麽事情都要合作,合作就涉及到怎麽合作的問題。
醫院是分科室的,即便你是醫院院長,也不可能懂每一科的業務。你是一所大學的校長,一所大學這麽多專業,你可能隻懂一個,剩下的可能 90% 你都不懂。所以院長和校長都不能太強勢,應該幹啥都要跟人商量,分工越細,合作就越有必要,領導的低調也就成爲一種必然。
中國文化裏面有一個特點,喜歡從整體角度,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不太願意分開看。這種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文化,跟現在專業化的管理思想是有沖突的。這也導緻我們現在普遍的組織管理不夠專業化。
大部分的老闆都希望員工任勞任怨,今天讓你幹這活,明天幹那活,他覺得你應該随便調動,沒有專業分工的概念。
組織管理要靠制度,制度定了,一定要嚴格執行。
管理思路正确了,制度才會合理。制度合理了,才會有一緻的、統一的、預期的結果。
五、管理者的 2 個重要能力
在中國,有時候我們把領導叫管理者,他們是有一點區别的。領導可能是獨立單位的一把手,他要獨立做人、财、物方面的決策。而管理者可能不是一把手,不用單獨做戰略決策,也不去單獨考慮人、财、物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縣裏的科長,一個鎮裏的鎮長,甚至一個村長,都應該叫 leader(領導),他們是單獨一個部門。但我們國家機關的副局長,甚至副部長,可能隻能叫 manager(管理者),因爲他負責的不是一個獨立的部門。
不論領導還是管理者,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要帶隊伍。管理者或領導,找一幫人幫自己幹活,通過協調别人的活動來達成共同的目标,這就是管理。
中國的傳統文化裏也有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 " 一個好漢三個幫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 這些話都告訴我們,做領導必須要平和、要開明,必須要依賴别人,要注意尊重其他的人。
1. 溝通協調:領導最頻繁的工作方式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好的企業家,每天都是以開會爲主。一天 24 小時,8 個小時來開會。對于美國的 CEO 來講,所謂開會,就是三個人以上在一塊商量事情。
領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開會爲主的溝通協調,通過聽取他人的意見來确定目标,确定目标之後再給大家确認,分頭去幹。過程中進行動态調整,最後實現目标。
領導必須要有很好的協調能力,不要凡事親力親爲,也不要跟員工同吃同住。
領導這個角色,就是聽取别人的建議,聽取别人的彙報,知道每個人的特長,了解他們的态度,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願意跟你在一塊做事情,這才是領導。
2. 管理者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要強
當領導不一定是頂尖聰明,但要比一般人聰明一點。别人說話,你得聽得懂,抓得住要領,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要強,邏輯性要強。
智慧分爲兩大塊,一個是語言能力,另一個是數理邏輯。
有研究發現,美國企業家們的語言能力遠遠高于大學生,數理邏輯可能跟大學生相差不多。所以要想當好領導,邏輯性得有,數學得懂一點,但是語言能力特别強,能說會道,能說會寫,可能是所有領導的共同特點。
作爲領導,這麽多人跟你商量,你不但要聽得懂,你還要會做判斷,會做取舍,甚至還要會做推理。
你要是沒有能力,人說多了你就暈了,可能聽信讒言,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好領導在别人給你寫書面報告,或者口頭彙報時,你得看懂、聽懂,抓住要領,做一些是非的判斷,能當好領導的,都不是一般人。
六、薪酬激勵帶來的高回報
最後,薪酬激勵也是很重要的。沒有按勞付酬,多勞不多得,也是不行的。下面這個圖比較了國有銀行和以股份制爲主的其他銀行的人均薪酬。
工行、建銀、中行這幾個傳統的國有大銀行,16 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稅前是 10 萬出頭。
相比之下,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他們的半年人均收入在 20 萬左右。也就是,股份制銀行給員工的待遇恨不得是傳統國有大銀行的一倍。
爲什麽有這種現象?
在勞動力市場中,薪酬相當于是一個調劑杠杆,它調節勞動力的流動。哪個行業,哪個企業,哪個崗位,工資要是高很多,優秀的人就往那裏流動。高薪酬可以招來更優秀的員工,優秀員工會帶來更優秀的業績。
一個單位的員工不能工資越便宜越好,便宜是有代價的。
如果你真的是效益不好,沒有錢,隻能是最低工資,從财務平衡來講,這麽做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企業發展壯大,将來更好,這樣做肯定是不行的,你會越來越差。因此,在适當的情況下,你的薪酬戰略定位要超前一點。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企業做得好,至少你的人均薪酬要高于本地同行的平均水平。如果你希望在當地成爲最優秀的,甚至國内最優秀的,你最好把工資提到當地或者我們國家的收入中比較高的水平。
反過來講,過低的薪酬水平,會導緻企業發展沒有前進的動力,很難有什麽大的進步。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量子教育,核心管理團隊來自浙江大學,秉承「以知識推動創新 · 讓客戶更具價值」的使命,鏈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知識的創新、傳播與共享。
自 2017 年成立以來,成功打造知識 IP2000+,在線課程累計曝光 120 億 +,已爲 35000+ 企業提供内容解決方案、數字化學習運營、在線學習平台等人才培養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