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褲子百穿不厭?答案當然是戰術褲!
耐髒耐造,一條頂多條!
最近,一名叫馬克西姆的男子在 " 電報 " 軟件上向俄羅斯 RT 戰地記者求助,說他的媽媽還獨自留在克拉斯諾戈羅夫卡,烏克蘭士兵闖入他家中打死了他的狗,并把他媽媽趕進地下室,記者能不能幫助他把媽媽救出來。
俄軍由此展開了一場空地協同的救援行動,并被戰地記者做成視頻發在網上。
▲戰地記者講述這件事
克拉斯諾戈羅夫卡位于頓涅茨克州馬林卡市鎮,距離頓涅茨克市區大概 20 多公裏,面積不大隻有 11 平方公裏,曾經是烏克蘭軍隊的炮兵陣地,并多次在這裏炮擊頓涅茨克市區。
▲克拉斯諾戈羅夫卡在地圖中藍色點區域,正處在俄烏戰線上
從去年底俄軍開始向這裏發起進攻,戰鬥非常慘烈,整個市的房屋都遭到大面積摧毀。6 月份俄軍攻入克市與烏軍展開巷戰拉鋸,8 月俄軍已經基本控制了克市市區,馬克西姆的網上求助,正是這個時候發出的。
▲克拉斯諾戈羅夫卡正處在俄烏雙方交戰的位置
2021 年俄烏開戰前,克市總人口有 16000,因爲市區在戰争中摧毀,2024 年全市隻有 346 人了,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
戰地記者在核實了馬克西姆身份後,雖然口上告訴他,士兵們的生命也很寶貴,他們還有自己的任務。但記者和士兵們仍然決定幫助營救他的母親。
俄軍 110 旅風暴支隊派出多架無人機開始在克市上空搜索,經過不懈努力,發現一家小院的空地上寫着 " 馬克西姆,我在這——媽媽 " 的字樣。
▲一個小院的空地上寫着 " 馬克西姆,我在這裏——媽媽 "
于是無人機向她空投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 " 馬克西姆媽媽,您兒子讓我們疏散你,如果你能前往克市市區,我們将去迎接并帶你離開,如果不能,就請躲在地下室等我們來找你。"
馬克西姆媽媽撿到紙條後未離開家,因此俄軍無人機在之後的幾天裏向她空投了一些食品,可能是這個行爲被烏軍發現,有一群烏克蘭士兵來到這裏,用槍托砸碎窗戶,企圖進入房屋。
▲正在用槍托砸窗戶的烏軍
要知道,烏克蘭人對頓涅茨克居民是沒有任何同情心的,自 2014 年頓涅茨克州宣布公投獨立,烏克蘭就将這個地方視爲叛國者,對這個地方不停地轟炸了 8 年,當時的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曾公開演講 " 要讓頓涅茨克的人民永遠隻能躲在地窖裏 "。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 2014 年的喊話
烏軍士兵用槍托砸碎窗戶的一幕,被操控無人機的俄軍看到,急的大罵烏軍,同時趕緊呼叫炸彈無人機前來支援。
▲俄軍的 FPV 自爆無人機趕來支援
在多架投彈無人機和 FPV 自爆無人機的輪番精确打擊下,除了先前兩名闖入房屋的烏軍,其餘試圖接近房屋的烏軍士兵均被炸死,之後隻要有烏軍向靠近,就會被無人機攻擊,最終他們放棄了繼續向這裏增兵。
▲無人機投彈炸死試圖進入房屋的烏軍
之後幾天俄軍的防線推進到這裏,110 旅風暴支隊消滅掉闖入房屋的兩名烏軍,從地下室裏救出馬克西姆媽媽。9 月 10 日,俄軍正式宣布解放了克拉斯諾戈羅夫卡。
▲馬克西姆媽媽被救回後方
▲被俄軍接到後方的馬克西姆媽媽與兒子打視頻電話,在聽到兒子喊 " 媽媽 " 的聲音時,馬克西姆媽媽終于忍不住哭了。
——故事到此結束。從中立角度來看,俄軍這次确實做的不錯,屬于典型的宣傳輿論戰,在戰争初期,還曾宣傳過那位著名的 " 蘇聯紅旗老奶奶 "。相對應的,烏軍也有類似的輿論宣傳。
▲今年 5 月台灣媒體的報道
▲俄烏開戰初期在網上熱傳的 " 蘇聯紅旗老奶奶 "
這種不懼危險營救弱者的故事,非常容易打動人性。
著名好萊塢編劇導師布萊克 · 斯奈德在 " 救貓咪法則 " 中就這麽說道:" 主角出場的時候要做些什麽事,讓我們喜歡上他,希望他赢。
如果你的主角是一個非常欠扁的人,你就必須在開頭就設置一個主角 " 救貓咪 " 的橋段,這樣我們就會知道雖然這個人是混蛋,但還是可以挽救一下。如果你的主角有瑕疵,或者可能亦正亦邪,那就把他的敵人塑造得更可怕。"
▲電影編劇的必讀書籍《救貓咪》
而俄軍這場空地協同營救母親的行動,則更像是戰争片裏的那種深入敵後的救援。在軍事電影中是很常見的橋段,也是最容易感動觀衆的劇情,比如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俄國電影《8 月 8 日 / 穿越火線》,中國的《紅海行動》《戰狼》《空天獵》。
這些電影相信大家應該都看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它的曆史原型是 " 尼蘭兄弟 ",他們兄弟四人在二戰爆發後參加美軍,在戰争中相繼死亡後,觸發了美軍 " 保護唯一幸存者 " 的傳統,從而展開了一場營救最後一名幸存者的行動。
大哥愛德華 · 尼蘭中士,服役于美國陸軍航空隊,他所在的 B-25 轟炸機于 1944 年 5 月 16 日在緬甸被日軍擊落失蹤,當時認爲已經死亡,實際上他被日軍俘虜,戰後被救回。
▲尼蘭四兄弟,年齡從左到右
二哥普雷斯頓 · 尼蘭少尉,服役于第 4 師 22 步兵團,在 1944 年 6 月 7 日的諾曼底陣亡。
三哥羅伯特 · 尼蘭中士,服役于第 82 空降師 505 傘兵團 D 連,在 1944 年 6 月 6 日諾曼底陣亡。
四弟弗雷德裏克 · 尼蘭中士,服役于 101 空降師 501 團 H 連,參加諾曼底登陸後得知自己的兩名兄弟在登陸時陣亡。随後他被美軍從前線送到英國,然後又送回美國紐約當一名憲兵,直至戰争結束。
弗雷德裏克 · 尼蘭與著名電視劇《兄弟連》中的曆史原型沃倫 · 穆克、馬拉其兩人是好朋友。馬拉其是兄弟連中最長壽的一位,正是他給《兄弟連》作者講述自己的經曆時,提到了 " 尼蘭四兄弟 " 的故事,從而成爲《拯救大兵瑞恩》劇本的創作靈感來源。
▲就是這麽巧,《瑞恩》與《兄弟連》裏的他倆居然認識,左側爲《兄弟連》中的馬拉其,右側是曆史上的馬拉其
▲左側爲《兄弟連》中的沃倫 · 穆克,右側是曆史上的沃倫 · 穆克
" 保護唯一幸存的兒子 ",算得上是美軍傳統,起源于美國内戰期間,有一個家庭五個兒子參軍後全部陣亡,林肯給死者他媽寫了一封信,從而引起美國社會注意。《拯救大兵瑞恩》開頭馬歇爾将軍向軍官們讀的就是這封信。
在電影中,将軍也有提到 " 原本瑞恩四兄弟在同一連隊服役,但自從蘇利文五兄弟事件之後,瑞恩四兄弟被調到不同部隊 "。
這個所謂 " 蘇利文五兄弟事件 " 比瑞恩兄弟更慘,珍珠港事件中,蘇利文小妹的男朋友在亞利桑那戰列艦上陣亡,爲了給妹夫報仇,蘇利文五兄弟一起報名參加海軍。
當時美軍雖然有兄弟分離服役政策,但并未嚴格執行。蘇利文五兄弟被以宣傳形象分配到同一艘輕巡洋艦 " 朱諾号 " 上,另外,該船上還有至少 30 對兄弟在共同服役。
▲蘇利文五兄弟在軍艦上的合影
不幸降臨,1942 年 11 月 13 日夜間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朱諾号被日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彈藥庫,朱諾号當場炸成兩截沉沒,美軍艦隊沒有停下營救而直接駛離。蘇利文五兄弟有 3 人在爆炸中當場死亡,1 人在落水後第二天體力不支淹死,最後剩下大哥 1 人在海上堅持了四五天後,因爲失去所有兄弟而悲痛發瘋,從木筏上跳海死亡。
▲朱諾号上共 687 人,隻有 10 人在海上漂流八天後被救起
當報喪軍官來到蘇利文家門前告訴他父親他的兒子陣亡時,他父親問道:" 是哪一個?"。軍官回答:" 對不起,是五個全死了。"
這個悲慘的事件在美國社會引起轟動,美軍開始大力推進 " 唯一幸存者政策 ",并在 1948 年頒布 1315.15 指令《幸存者特殊分離政策》。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正是在這一政策的啓發下拍攝,成爲當年最著名的軍事電影。
▲懷斯三兄弟
距離現在比較近的案例是在阿富汗戰争期間,有懷斯一家三兄弟,老二是前海豹突擊隊員,2009 年在基地被自殺式炸彈炸死。老大是陸軍特種部隊的醫療兵,2012 年受傷死亡。老三是海軍陸戰隊員,當他成爲獨子後,被立即解除戰鬥任務,從阿富汗送回美國。
回到原話題,俄烏沖突雙方本質上同屬斯拉夫民族,宗教信仰一樣,之間也沒有什麽深仇大恨,雙方的國民文化水平程度較高,因此戰場至今兩三年時間裏,很少發生故意針對平民的屠殺行爲(當然不可避免有小部分極端分子故意殺害平民)。
就像前面提到的 " 蘇聯紅旗奶奶 ",老人錯把 " 賊軍當王師 ",烏軍也并沒有生氣的傷害她,而是将蘇聯旗幟踩在腳下,并且向老人提供一袋食物。這位老人至今還在烏克蘭控制區的家裏安然無恙,事後 BBC 記者還去采訪過她。
▲ BBC 采訪時稱 " 蘇聯紅旗奶奶 " 是俄羅斯的政治宣傳
在士兵投降和被俘方面,俄烏雙方也算得上相對文明了,而且雙方還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換俘行爲。雖說網上隔三差五流傳有個别俄軍或烏軍射殺俘虜的視頻,但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你看看巴以沖突,雙方是如何互相爆殺對方的,打了一年時間,殺了多少平民,又抓了幾個俘虜?兩邊都恨不得互相屠城了。
本文開頭這種營救行動背後,我隻覺得非常惋惜。一個原本 1.6 萬人口的小鎮,在經曆兩年多的戰争後,隻剩下 300 多人,幾乎所有的房屋都被摧毀了,小鎮完全化爲廢墟,而戰争何時結束還遙不可及。
▲曾經的克拉斯諾戈羅夫卡衛星圖,一排排整齊的房子
▲如今的克拉斯諾戈羅夫卡,所有房屋全部被摧毀,看不到一個人,變成了一座死城
軍武菌給大家推薦一個視頻号
專注中國産業崛起故事
▲關注産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