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2 月 28 日電 ( 薛宇飛 馬靜 常濤 ) 27 日晚,中國經濟學界失去了一位泰鬥級的經濟學家。
在聽聞厲以甯去世的消息後,中新經緯撥通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姝威的電話,這位在外界看來個性飛揚的學者聲音低沉,充滿了疲憊,似乎是剛剛哭過,當提起悼念厲老的話題時,她不願多言。劉姝威在微信朋友圈寫道:" 沒有兩位恩師 ( 注:另一位是陳岱孫 ) 的指導,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厲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
" 九十二歲的老人已在與病魔搏鬥的三年中耗盡了精力,嚴重的心肺衰竭已使他命懸一線……但當恩師離世真的成爲事實,仍然讓我感到心頭一顫,淚水奪眶而出。" 彙力基金董事長、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說。
像劉姝威、孟曉蘇一樣深受厲以甯影響,從而走上與經濟相關領域的人不在少數。中新經緯聯系了多位與厲以甯有過交集的經濟界人士,其中不乏他的學生,通過他們講述的四件小事,來一起領略這位經濟學大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
" 厲以甯是這樣看的…… "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啓兵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成立後的第一屆本科畢業生。據朱啓兵回憶,他 1990 年入讀北大本科時,厲以甯已經是譽滿天下的經濟學家了,但還會堅持每年給本科生開一門課," 印象中盡管已經是北大最大的教室,但每次上厲老師的課都要占座。"
賽富亞洲創始人閻焱在朋友圈的悼念文章中也提到了厲以甯授課的受歡迎程度," 階梯教室裏走道上都站着學生 "。閻焱提到,有次上課,厲以甯談到托馬斯•曼的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講到他們家怎樣在競争中逐步衰落。學生都跟聽說書一樣,聚精會神。
最讓朱啓兵記憶深刻的是,當時經濟學界有争論的内容很多,但厲以甯講課從不諱言與之相左的觀點,經常是先列舉一些其他人的觀點,再講一句 " 厲以甯是這樣看的…… ",台下的同學們通常都會在這時候會心一笑。朱啓兵還提到,跟着厲以甯上課,學生們最享受的一段時光就是剛開課時沒有教材,厲以甯講起課來會博征旁引。
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原副校長海聞在 27 日的悼文中也提到了厲以甯上課時的風采。海聞稱," 當年他的課是最受歡迎的課之一,他與我們學生的坦率交流,至今記憶猶新。1981 年我申請赴美留學,厲老師還親自幫我修改成績單的英文翻譯。"
孟曉蘇也向中新經緯回憶說,在厲以甯指導下讀研的日子讓其終身難忘。" 那時我們都正處在求學進取的青蔥歲月,恰逢我國改革理論混沌初開時期。厲以甯教授和一批經濟學理論巨匠爲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學養,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國家發展大計,并推動我們勇于提出改革與發展的思想理論。這些思想創新與理論創新都已融入到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之中。"
用比喻巧解經濟現象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對厲以甯善用比喻解釋經濟學現象的特點贊不絕口。" 厲老有非常深厚的詩詞功底,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特别有研究。所以他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時,往往有獨特的視角,比如他提出過‘攪拌機’模式,用比喻對經濟學現象進行透徹地闡釋,非常有穿透力。"張連起對中新經緯說。
厲以甯認爲,市場是個大型攪拌機,各種生産要素投進去以後,就在裏面自行攪拌,這就叫 " 資源配置 "。怎麽讓大型攪拌機轉動起來?在改革開放以後,無數民營企業進入市場,機制靈活,市場這個攪拌機就轉動起來了。
中新經緯記者也曾近距離感受過厲以甯的學術魅力。2018 年 6 月 19 日,中新經緯受邀參加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的一場活動,厲以甯就以 " 寺廟賣梳子 " 故事诠釋市場創新。
厲以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生産梳子的工廠招了四名推銷員,要求他們到廟宇去銷售木質梳子。第一個推銷員去了後,一把也沒賣掉,理由是和尚都是光頭,沒人需要梳子。第二個推銷員去了後,賣了十幾把,原因在于他開發了梳子的第二功能,不僅能梳頭發,還能用它刮頭皮,可以活血、止癢。第三個推銷員去了後賣掉了幾百把。這位推銷員是在廟裏仔細考察一番,發現香客們磕頭禮佛後頭發會有點亂,于是去找方丈說,在佛堂前放幾把梳子,香客們頭發亂了後可以梳一下,體現寺廟對他們的關心。這樣,香客們就更虔誠了。第四個推銷員去了之後,賣掉幾千把梳子。這個推銷員找到方丈說,廟裏經常有香客捐錢、送東西,可以把梳子當做禮品進行回贈。普通的木質梳子沒人要,可以進行适當加工,前面刻上寺廟的曆史、背景,背面把廟裏最好的對聯刻上去,方丈再簽上幾個字,這就是紀念品了。
他總結道,一個産品成功的關鍵在于功能的開發," 連木頭梳子都能夠打開大市場,還有什麽不能打開呢?" 他還說:" 中國有一句古話‘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現在看,這個觀念也是不準确的。因爲如果沒有創新,上一次的失敗隻會導緻再一次的失敗,隻有通過創新、改變思路,才有可能實現成功。"
耄耋之年手寫演講稿,開會提前到
厲以甯嚴謹、勤奮的治學精神,一直深受外界欽佩,他也是爲數不多的在 80 歲乃至 90 歲時,仍活躍在學術舞台的泰鬥級學者。
" 厲以甯老師真正的是‘做學問爲人師,做事情爲世範’的典範。"Co-Found 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對中新經緯說。張新原曾邀請過厲以甯參加其智庫協辦的經濟論壇講座,據他回憶,在溝通演講内容時,厲以甯會多次主動詢問聽衆的關心點在哪裏,如何深入淺出地讓大家都能聽懂,題目和内容都會幾經修正。他既會耐心地回答聽衆提出的問題,也會平易近人地與大家讨論交流。
最讓張新原感動的是,厲以甯在八十多歲高齡時,仍然認真地用手寫稿寫滿幾頁紙的演講提綱和内容," 字迹蒼勁有力,灑脫飄逸,黑色筆迹清晰易讀,紅藍色标注深刻顯眼,經濟學的各種邏輯躍然紙上。"
對于手寫發言稿的細節,張連起也是記憶猶新。他對中新經緯稱,厲以甯參加全國政協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以及專家座談會時,他曾多次在會前與厲以甯有過交談。" 厲老是一個特别認真、特别嚴謹的人,發言稿都是手寫,細密而清晰。" 張連起說," 當時厲老已經八十多歲了,每次開會都會提前到。"
桃李滿天下,給畢業生手寫寄語
"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無意卻成洲。一生治學當如此,隻計耕耘莫問收。"這首厲以甯 1955 年大學畢業自勉的詞也是其一生的側面寫照。他人生中超四分之三的歲月都在北大度過,一手創辦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數十載潛心治學,可謂 " 桃李滿天下 ",學生遍及政界、學界、企業界,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所在領域的佼佼者。
對治學一生專注的厲以甯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劉姝威說:" 我在北大學習期間,厲老師提出的一些經濟學觀點,尤其是中國經濟改革的觀點引起了一些争論。作爲學生,我能感受到厲老師當時承受的壓力。當時,厲老師用充足的論據和嚴謹的理論堅持己見,爲中國經濟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厲老師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着我,改變着我。"
朱啓兵雖然跟厲以甯接觸很少,僅限于作爲學生聽師長講課,但職業選擇卻與他有一定關系。朱啓兵稱,厲以甯早期著作《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将經濟學稱爲社會啓蒙的科學,讓其振聾發聩,可以說是支持他一直從事經濟相關工作的原因之一。朱啓兵畢業那一年,厲以甯和北大光華基金會董事長尹衍樑均在學生們的畢業冊扉頁上手寫了寄語。" 莫道前路多荒草,從來新路新人找 ",這是厲以甯寫給朱啓兵的。朱啓兵還向中新經緯分享了厲以甯給其他同學的寄語:" 心正道寬,笑問人間行路有何難?"
厲以甯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95 屆 ( 90 級 ) 本科畢業生紀念冊上的題詞之一。來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95 屆畢業生
在厲以甯的諸多成就中,股份制改革是最被外界津津樂道的,因此,他也有了 " 厲股份 " 的稱号。
厲以甯認爲,适用于中國工業和企業的改革思路決不是價格改革,而隻能是産權改革。産權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産權界定、産權清晰和股份制改造。
然而,股份制作爲深化改革的建議遠不是那麽順利的。厲以甯曾在一篇回憶文章說,直到 1992 年春季鄧小平 " 南方講話 " 在報刊上公開發表以後才發生變化。之後,厲以甯被任命爲《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起草小組組長。從 1992 年算起,大約用了六年半的時間,才提出送審稿,供全國人大常委會讨論,終于在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以高票通過了證券法。
2018 年,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之際,厲以甯作爲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被授予 " 改革先鋒 " 稱号。
已故著名經濟學家曹鳳岐和厲以甯一樣,都是中國股份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和重要貢獻者。他曾在厲以甯九十華誕的時候寫下一首詞來簡要地總結厲以甯的成就:風雨兼程就是秋,千彎百折不回頭。股份多元促企改,城鄉一體謀統籌。建學院,蓋大樓,振興管理正時候。教書育人盡心力,喜看英才遍神州。
厲以甯逝世後,多位學者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經濟學家張維迎說:" 他代表了中國經濟學的一個時代,也帶走了一個時代!"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說:" 厲老師在八十年代對西方經濟學的介紹啓蒙了一代人,他對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考和建言展現了深刻的理論洞察和巨大的突破時代的勇氣!"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說:" 厲以甯先生是中國改革的推動者、踐行者,股份制的倡導者,在理論的引入、創新和實踐的總結、突破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沒有厲以甯先生,我們在很多領域可能還處于摸索和猶疑當中。"
(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email protected] ) ( 中新經緯 APP )
(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李中元
作者:王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