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專業影像設備,不是一台拍照手機。" 徕卡品牌大使、著名街拍攝影師 Matt Stuart 如此評價剛剛發布的小米本年度人文影像旗艦小米 13 Ultra。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比如海報風格、産品設計、視頻音樂、手機周邊配件(小米旗艦機史上首次同步發布)或發布會解說詞等,小米 13 Ultra 确實很像是一台專業相機。
奇特的是,如此重要的頂級旗艦,卻配備了一塊 2K 國産屏,這似乎與小米着力營造的高端定位,有些格格不入。
這是出于什麽考慮?
通過與業界及小米的深度交流,華爾街見聞發現,采用這塊國産屏,暗藏着小米隐晦的重大轉向。
所謂 " 君子豹變 ",小米此變,正是中國特有的高端制造業能力提升的縮影;而其作用,卻是在事實上成爲銜接企業實驗室開創性技術到實現市場商業價值的節點。
影像戰略升級第二章
影像已經成爲當前國産智能手機設備商,推動行業微創新的焦點賽道。
小米在影像領域的突破,源自和德國徕卡的技術合作。首款成果是小米 12S Ultra,2022 年 7 月 8 日上市,從而以之啓動小米影像戰略升級序幕。
此次推出的小米 13 Ultra,首度實現徕卡光學鏡頭小型化的突破。在影像技術上,進入小米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說的 " 小米影像戰略升級第二章 ",仍遵循 " 人文影像 " 方向——追求真實、關注人、關注人關注的瞬間。
小米 13 Ultra 無限接近 " 人文影像 " 目标的殺手锏,就是聯合徕卡工程師,正式推出基于專業光學能力、并将這種能力系統性帶入智能手機影像領域的 Summicron 鏡頭。
小米稱," 雙方共同設計、開發移動影像領域‘完美的 Summicron 鏡頭’,繼承徕卡相機鏡頭的極緻光學能力,實現光學性能、小體積、大光圈以及經久耐用的平衡 "。
根據小米官方的介紹,小米 13 Ultra 的鏡頭設計采用了 " 超高階偶次多項式 ",鏡片拟合精度達到納米級,逼近光學極限。同時,納米級的工藝生産能力要求,也讓鏡片優中挑優,良率甚至不足 10%。
(圖片來源:小米手機官方微博)
" 這支鏡頭量産和應用難度極高,非常脆弱。小米竟敢在如此重要的旗艦産品上直接推出,是不是有點冒險?" 有供應鏈人士向華爾街見聞表示。
目前小米對 Summicron 鏡頭特性的描述較少,從徕卡官方對優質鏡頭的描述看,小米 13 Ultra 的這款鏡頭,具備大光圈、緊湊尺寸和在整個焦距範圍内高成像的性能。
徕卡官方推特稱,經徕卡與小米團隊的持久努力,小米 13 Ultra 在從廣角到長焦的不同手機鏡頭首次實現了一緻的卓越光學能力。
通過與智能手機鏡頭供應鏈的深度交流,華爾街見聞了解到,小米工程師們(也很可能包括徕卡團隊)重新設計了這顆 8 片均爲非球面鏡片的 "23mm F1.9" 鏡頭,還對非球面鏡片的計算精度與加工精度做了升級。
基于對徕卡光學嚴苛标準的遵循,Summicron 鏡頭最終實現了在整個像場範圍上更均勻的成像表現。
在鏡片上做這麽深度的優化,原因是小米認爲當前業界太過于迷戀影像算法,但攝影的本質是記錄光線而非對物理世界的光影做出主觀猜想。
因此,小米努力提升 13Ultra 攝像頭光學鏡片的品質,目的是想要提升鏡頭的原始解析力,降低成像原片銳化度(否則會損失初始細節)和不必要的計算攝影幹涉,以保留創作成片的光影細節信息。
小米 13 Ultra 的影像硬件配置,采用四攝組合,傳感器結構爲索尼 IMX989(一英寸大底)和三顆 IMX858,覆蓋六大熱門焦段:12mm - 23mm - 46mm- 75mm -120mm - 240mm。
這款機型最出衆的技術亮點,在于這是首款采用 1" 可變光圈主攝,實現 f/1.9|f/4.0 兩檔物理光圈可變的智能旗艦。
技術描述或許過于抽象,在終端體驗方面,小米 13 Ultra 的影像實力,如何體現?
主攝采用大底物理可變光圈的設計,讓這款移動設備擁有無限接近更爲出色的光學表現,因而竟能像專業相機一樣,達成細分場景的随時抓拍創作能力。
這個場景,就是 " 街拍 "。小米 13 Ultra,能通過雙擊音量下鍵,無需對焦,通過小米影像大腦的加速引擎,即可實現 0.8s 極速抓拍。
這在終端用戶層面,帶來的體驗用一句話表達:免除自動對焦環節,實現随見随拍。在主攝二級可變物理光圈的加持下,成爲一款典型的人文街拍智能手機。
這是小米在影像領域軟硬件能力的綜合體現:小米 13 Ultra 街拍模式,靈感源自街頭攝影師常用的 " 超焦距 " 拍攝手法,即通過手動設置對焦點的方式,實現免對焦快拍。搭配專業攝影套裝,能擁有更接近相機的握感和操作體驗,以及更靈敏的抓拍感受。
伴随主攝影産品發布配套的專業套件,這種方式,就智能旗艦産品層面看,極爲少見。小米 13 Ultra 很可能開啓了一個新的專業影像旗艦表達方式,就像小米 12s Ultra 首創的成像照片底部打上的關于徕卡 logo、小米機型和光圈、焦距、感光參數等信息水印,引發業界從衆風潮。
與衆不同的全鏈路模式
近年來,但凡談及智能旗艦機的影像性能," 全鏈路 " 成爲高頻關鍵詞。但此關鍵詞主要集中在軟件算法域(拍攝環節),而小米 13 Ultra 将範圍從拍攝擴展至呈現,甚至進一步擴大到專業影像印制環節。
爲滿足專業用戶沖印 " 原作 " 的需求,小米與全球知名的藝術印刷機構雅昌聯合推出 " 小米專業影像印制服務 ",這在手機行業中尚屬首次。
基于小米 / 雅昌聯合推出的光譜級色彩映射方案,小米專業影像印制服務實現了跨體系色彩管理,沖印圖像與屏顯圖像色彩幾乎完全一緻。
小米認爲,一台合格的創作設備,需要從拍攝到呈現都充分忠于真實,以還原創作者意圖。爲此,小米聯合 Adobe、華星、雅昌等行業知名企業,希望給用戶帶去全鏈路專業的創作體驗。其中,Adobe 的作用是對小米 13 Ultra 拍攝的所有 RAW 影像文件做全面色彩校準。
與 TCL 華星聯手推動屏幕發光材質的底層技術研發,是小米影像全鏈路呈現的核心環節:雙方聯合研發了一塊 6.7 英寸專業 2K 超色準屏幕,能呈現影像原色。
小米認爲,在拍攝環節,通過軟硬件實現對物理世界光影特性和色彩的高度還原,需要呈現環節的 " 高保真 "(原色)配合,繼而通過印制影像原色,最終完成全鏈路影像創作流程。
在此過程中,屏幕是否具備 " 原色 " 呈現性能,至爲關鍵。
小米 13 Ultra 這塊 2K 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屏默認支持新原色模式,采用新版 CIE(CIE 标準顔色測量系統)2015 标準校準,顯示效果堪比蘋果 4 萬元級别的 Pro Display XDR(極緻動态範圍)頂級專業顯示器(浏覽視角超寬廣,超過 10 億色彩,盡以超高精度呈現,顯示效果遠超 HDR)。
這塊屏幕采用的 C7 新型發光材料,由小米和 TCL 華星聯合研發,其技術特征是,在低亮度模式下的發光效率、可視角度(大角度色偏收窄 50%)和 2600nits 最高峰值亮度(全球智能手機屏幕最高亮度),都達到了國産原色屏的巅峰,甚至超越了全球屏幕标杆三星電子頂級屏幕發光材質 Display E6。
很難想象,國産屏底層技術突破由小米實現。
華爾街見聞了解到,小米對屏幕底層技術創新,從 2016 年就已啓動。2016 年,小米成立專門的屏幕顯示技術研發團隊," 原色屏 " 技術也由小米率先引入業界應用,成爲旗艦機标配。
2021 年 8 月,小米與供應鏈科技企業華星光電正式建立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核心技術攻堅:從駐場協同研發、面闆定義、材料開發、聯合确立驗收标準、重建顯示構架、共同定義電路排列、優化顯示算法、聯合制定色彩美學标準、推進 10 餘項品質管控,一直到突破生産良率瓶頸。
最終,雙方于 2022 年底共研共創了這款頂級國産 2K 直屏,實現了從屏幕面闆到内容生态全鏈路端到端的顯示優化,走出了 " 聯合定義、聯合研發、聯合調校 " 的模式創新。
在 C7 發光材質超清屏的研發過程中,小米貢獻了兩項關鍵專利技術:小米提供了屏幕内部結構的改善方案,以及生産工藝的優化方案。從而實現了更好的可視角度、更高的發光效率和更好的良品率。
小米屏幕顯示技術研發團隊的調校能力,也被業界專業屏幕技術工程師稱爲 " 發燒級調校水平 "。這種調校能力主要包括,減少了 2K 像素與高效率發光材料的串擾問題,以提升發光效率,同時降低功耗。
爲什麽竟敢用國産屏?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無法避免要談及中國高端制造業核心競争力。任何産業公司的技術進展,都無法脫離宏觀産業背景單獨存在。小米自然也不例外。
即使到目前,中國制造業仍更多屬于勞動密集型。這聽上去既不夠 " 技術 ",也缺乏性感。但 Gavekal Dragonomics 技術分析師趙宏(化名)卻認爲,這一發展模式爲中國逐漸實現上遊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個基礎的作用,隐性而不爲人注意。
事實上,透過一組數據,也不難發現這個基礎帶來的價值:2007 年,即蘋果公司首次在中國生産 iPhone 的那年。當時,中國企業幾乎無法生産 iPhone 的任何部件。因此,中國隻能通過當時制造業最具有全球優勢的廉價勞動力,以 iPhone 産品組裝的方式,賺取不到 4% 的微薄利潤。
11 年後,到了 2018 年,蘋果發布 iPhone X 時,巨變發生。雖然中國工人仍在繼續組裝 iPhone,但中國公司已開始生産 iPhone 所需要的包括充電模塊、音響部件和電池組等在内的多種精密部件。
由于這些中國公司能掌握複雜技術,所以可生産比亞洲和歐洲競争對手更好的産品,比如中國國産的中高端智能旗艦手機,橫掃歐亞和非洲大陸。如今,中國科技公司已占據 iPhone 增值成本的 25%+。
此等事實,反映了一個變化:在大多數制成品中,中國企業已從組裝國外制造的零部件,轉向生産包含自研尖端技術的先進産品。
這種變化,也體現在如今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近年來,中國國産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首次實現了大規模的海外市場拓展。在歐洲,衆多國産汽車新勢力(廣義)競相登陸,在多國多頻次快速攻略市場。
趙宏認爲,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崛起,得到了其自身工業能力提升的推動——來自中國龐大而先進的制造業勞動力的收益。
如果從 2007 年算起,經過 16 年在發展過程中的學習,中國積累的過程知識,幫助中國在電子供應鏈的技術成熟度方面,可與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展開正面競争。
成立于 2010 年的小米公司,正是在這一宏觀産業和技術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制造業的一個微觀縮影。
不過,從集成式技術創新起家的小米,已經逐漸進入自主創新階段。此次推出的 2K 國産超色準屏,就标志着小米已經着手賦能供應鏈企業,從底層核心入手實現技術創新。
經小米和華星屏幕技術人員持久不懈地努力,實現了對高清屏關鍵顯示技術的攻堅,最終實現了國産第一塊 2K LTPO 屏幕的量産。這塊屏幕在技術的多維度和體驗端的實際表現,超過此前全球頂級屏幕商三星電子全球最新代際的 E6 屏幕發光材質。
依托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發揮制造業的效率和規模優勢,憑借參與全球供應鏈建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能力,推動在底層技術領域的突破。這也是中國制造業當前技術研發的主要特征。
這可能也是爲什麽小米在其迄今爲止最重要的旗艦産品小米 13 Ultra 上,敢于選用國産屏的真正原因。
面向變革:蓄勢如滿月
從集成式應用創新,到轉向自研創新,以及産業鏈協同的底層技術創新,小米的這套創新模式,具有何種有别于其同行的價值?
事實上,通過小米建立在洞悉終端用戶需求基礎上的技術體系的全面拉動,形成了實用而強悍的商業應用技術能力。比如小米此次聯合 TCL 華星研發的小米 13 Ultra 2K LTPO 超色準屏,在小米一系列累積開創性技術(國産化角度)的加持下,未來可形成體系化的解決方案。
華爾街見聞從小米了解到,未來,這些技術也将沉澱到更多華星光電的産品體系中,繼續爲小米後續産品以及行業内其他手機廠商提供屏幕解決方案。一旦實現對整個行業的技術輸出,這就能提升整個消費電子行業的技術能力,成爲中國高端制造能力的一部分。
從這個角度看,小米公司不光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還在向着制造業技術公司的轉變。盡管這種轉變,隐性而低調,但卻并不突兀,也有迹可循。
正所謂 " 草蛇灰線,伏脈千裏 "。小米公司在北京亦莊有個小米産業園,就有着鮮明的技術型制造業色彩。比如這個産業園主要通過無人工廠,生産小米旗艦手機,此外還承擔倉儲物流、雲計算中心、生産研發和實驗等功能。
小米這座在北京的智能工廠二期,預計今年底将建成投産,屆時會建成符合 " 燈塔工廠 " 标準的智能工廠。
正如趙宏提及的那樣,盡管仍面臨較大技術挑戰,但中國的工業正在達到世界一流标準,國家科研也在穩步推進。
趙宏說," 一路走來,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推進自己的重大創新 "。應當注意,這不是一個普通論斷,這是在消費電子全球格局發生劇變背景下的産物。未來 5-10 年,全球消費電子将進入智能化新階段,中國成爲最關鍵的創新市場。
雷軍對此,作何打算?
在今年年初的内部信中,雷軍稱,2023 年對于小米而言是開啓全新發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深刻變革進入深水區之時。"2023 年小米的關鍵詞是‘穩健推進,蓄勢待發’,爲未來 5-10 年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并爲未來 2-3 年的新一輪爆發做好充分準備 "。
從宏觀層面看,鑒于衆所周知的原因,全球消費電子供應鏈面臨重構挑戰,而中國消費電子的技術國産替代,也已如箭在弦。
來自中國本土供應鏈領頭羊 " 鏈主 " 的公司,将從多維度帶動國産供應鏈的技術崛起。
不誇張地說,小米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米爲國産自主可控供應鏈提供的标準技術解決方案,并不限于此次推出的 2K 超色準屏。華爾街見聞了解到,小米智能制造體系正在向整個制造行業持續輸出,部分供應鏈合作企業已啓用了由小米輸出的整套産線設備和智能工廠系統體系。
此外,在 2022 年底推出的小米 13 系列高端旗艦機型,小米智能工廠落地實驗了這款機型高精密組裝工藝,精度 0.09 毫米,也就是 1 根發絲的直徑。這項測試很成功,小米 13 系列機型的部分核心器件裝配精度由此提高 1 倍。
可見,小米正在深耕智能制造,全面推動核心元器件國産化攻堅,向着成爲中國消費電子進入新一輪技術和産業變革周期新标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