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婦聯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平均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毆打,2.7 億個家庭中,約 30% 的婦女遭受過家暴,每年有 15.7 萬婦女自殺,其中 60% 婦女自殺是因爲家庭暴力。此外,也有部分男性被家暴的案例。
而每年 11 月 25 日被聯合國确立爲 "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 ",也被稱作 " 國際反家庭暴力日 "。曾經,社會大衆将家庭暴力視爲道德層面的問題,認爲家庭暴力僅僅隻是家庭内部的 " 家務事 ",但這種看法是不正确的。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家暴的定義和危害
在這個充滿溫暖和安全感的世界中,家庭是我們最初的港灣,應當是情感和支持的源泉。然而,家庭暴力卻是一種毀壞和破壞這份溫暖的可怕行爲,其影響遠比我們能想象的更爲深遠。
圖片來自:pixabay.com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關系中發生的一切暴力行爲,而不僅僅是拳腳相加。這種行爲可能包括身體上的傷害、精神上的虐待、經濟上的控制,甚至性方面的侵犯。身體上的暴力隻是表面,其背後隐藏的是對自尊和尊嚴的踐踏。
家暴不分年齡、性别或社會地位,它的危害無所不在,常常長期伴随着受害者,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長期的家暴經曆可能導緻受害者出現抑郁、焦慮、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受害者可能因爲恐懼、羞恥或無助感而選擇保持沉默,這使得家暴問題更加嚴重和難以解決。
家庭暴力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對受害者和整個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度重視家庭暴力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婦女和家庭成員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
中國政府已經通過法律立法和政策制定,明确規定了對家庭暴力的打擊和懲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對于預防、制止和懲治家庭暴力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同時,相關部門還加強了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衆的意識和認識,鼓勵受害者報案、尋求援助,并對施暴者進行必要的教育和處罰。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因爲家暴不僅是違反法律和道德規範,還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随着立法層面的不斷加強,反家庭暴力成爲了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值得高興的是,《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後,國内家暴案呈減少趨勢。
在當今社會中,雖然國内家暴的現象得到明顯的改善,但家庭暴力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它們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以及人際關系都會産生深遠的影響。
如何正确面對和處理家暴?
正确面對和處理家暴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明确,家暴絕對不是受害者的錯,也不是他們應該承受的。重要的是,受害者需要意識到他們不是孤獨的,他們可以選擇尋求幫助和支持。這可能包括向親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相關組織求助。同時,社會也需要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網絡,爲受害者提供安全的庇護所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圖片來自:pixabay.com
那麽如果我們作爲受害者,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和處理好這一關于家庭的 " 洪水猛獸 " 呢?以下有幾點建議:
1. 加強教育和宣傳:提高公衆對家庭暴力和冷暴力的認識,讓更多人了解其危害和應對方法。認識到家暴是一種嚴重的問題,需要得到及時的關注和處理。受害者不應該感到羞恥或者自責,他們應該尋求幫助和支持。
2. 尋求專業幫助:當發現家暴行爲時,應盡快尋求專業幫助。可以聯系當地的婦女援助中心、心理咨詢師或醫生。
3. 記錄和保存證據:家暴的證據可能包括傷痕、照片、視頻、音頻記錄、醫療記錄等。這些證據可能在日後需要用于法律程序時起到關鍵作用。
4. 報警:如果遭受了家暴,應該立即報警。雖然報警可能會帶來一些壓力和不安,但這是保護自己權益的重要步驟。
5. 建立支持網絡:尋找支持網絡,例如家人、朋友或婦女援助組織等,他們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資源。
6. 學習和實踐自我保護技巧:了解自我保護技巧,如防身術、溝通技巧等,可以幫助在緊急情況下保護自己。
關于 " 隐形家暴 " ——冷暴力
在生活中,我們難以避免的會接受他人或多或少給我們帶來的 " 冷 "。在家庭中,這種 " 冷 " 所帶來的 " 隐形家暴 " 也并不少見,我們一般把它稱爲 " 冷暴力 "。
冷暴力也是家暴的一種形式,雖然不顯眼,但同樣危害深遠。冷暴力,也稱爲情緒虐待或心理虐待,是一種不通過身體接觸但同樣具有傷害性的行爲。
圖片來自:pixabay.com
冷暴力可能包括忽視、威脅、恐吓、侮辱等,這種行爲同樣會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産生嚴重的影響。而冷暴力主要是通過心理控制、言語侮辱、忽視或孤立等方式對另一方進行傷害,雖然沒有直接的身體暴力,但其傷害同樣嚴重且隐蔽。對待冷暴力,我們同樣需要敏銳地觀察并提供支持,因爲這種形式的暴力同樣能給受害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困擾。
終結家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能夠支持受害者、懲治施暴者并提供更多教育和意識的社會環境。重塑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爲準則,拒絕任何形式的暴力,讓每個家庭都成爲一個溫暖、和諧和安全的地方。
策劃制作
作者丨馮暢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主筆)
唐義誠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碩士
審核丨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