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星标不迷路 ~
如果說,過往的信用卡「奇迹」是人口、消費、科技三大因素交互演化、共同推動的結果。那麽未來,可能再難有創造奇迹的動力了。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 / 文
盡管中國的第一張信用卡發行于 1985 年,但行業裏普遍将 2003 年視作真正的「信用卡元年」。
原因之一是一批信用卡專營機構陸續成立;之二則是源于一條網絡熱帖,人稱「中國電子商務第一人」、創辦了 8848 網站的王峻濤,以老榕的筆名在網上分享了收到第一張信用卡的感受——個人信用被賦予了金融價值。
自此,信用卡開始在中國規模化發展,成爲了全民普及的支付交易工具。
得益于中國「入世」,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一段高速增長期。又恰逢機電革命将一系列家電産品送入了尋常百姓家,從三大件(冰箱、電視、洗衣機)到汽車、電腦、手機,再到房産……
一波又一波的消費浪潮翻湧不停,信用卡也由此進入了一段高速增長期。
雖然從 2019 年開始,關于信用卡行業「拐點」已至的說法已經在業内傳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爲不少銀行的零售「尖兵」,信用卡在利潤貢獻和客戶價值的創造方面依舊表現不俗。
隻是後來疫情的意外出現,讓信用卡行業原本緩和的下行曲線突然變得陡峭了起來。
都說萬物皆有周期,在過去 20 年裏,信用卡行業也經曆過好幾輪變化,但大的發展都是向上的、增長的。但看過了已發布的 2023 年上市銀行年報,可以說,信用卡已經走過了一個大的行業周期。
1
從 2023 年的上市銀行年報數據來看,信用卡業務的衰退比想象中更加嚴峻,行業的分化也更爲劇烈。
除了極少數銀行,信用卡業務對于大部分銀行來說非但不能貢獻利潤和客戶,甚至已經成爲了一種拖累。
作爲不少銀行的零售「尖兵」,信用卡業務的好壞往往也直接決定了這些銀行的零售金融成績。
典型如平安銀行,2016 — 2019 年,信用卡貸款在個人貸款中的占比不斷提升,尤其是 2017-2018 年,信用卡貸款同比增速遠高于同期個貸增速,是驅動零售業務規模擴張、以及利潤創收的關鍵因素。
從上述列表中,可以直觀地看到,信用卡業務的成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零售新王」的表現。
2
2023 年,連平安信用卡都尚且如此,整個行業的情況可想而知。
事實上,近兩年不少銀行開始主動縮減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投入,甚至對信用卡專營中心進行裁撤或改制。
例如,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就陸續終止了其廣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的營業。還有上海農商行,去年也對其信用卡部做了架構調整。
其實,信用卡業務非常依賴規模效應,一度有 500 萬發卡「生死線」的說法。盡管近十年來,絕大多數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發卡量都超過了 2000 萬張,并通過規模化經營實現消費總額增長,階段性地實現了盈利。
但現實是,除了極個别信用卡中心,大部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早已成爲負擔,行業的分化和洗牌是必然的結果。
目前,在國内開展個人信用卡業務的銀行超過 150 家,而具有一定規模的僅有數十家。部分城商行、農商行、農信銀行信用卡業務起步晚,再加上受到經營地域的極大限制,普遍發卡量不足百萬張。
「存量時代」的博弈,最終隻會留下少數玩家,馬太效應會愈發明顯。
3
雖然市場裏的競争者越來越少,但畢竟整個信用卡行業的驅動因素和發展方式已經改變,「剩者」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如果以生命周期理論來看信用卡行業,這是一個已然處于成熟期——整個産業的市場需求、要素投入、産出規模開始進入增長放緩、乃至停滞的階段,行業洗牌加劇。
增長動力不足,風險壓力又大。
從趨勢上看,雖然各銀行在過去幾年裏不斷提升風控門檻、加大不良資産處置力度,信用卡不良貸貸款金額和不良率也在 2021 年出現短暫回調,但依然面臨快速上行的壓力。
此外,還有讓所有信用卡機構都頭痛不已的「消保」問題。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關于 2023 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2023 年第一季度,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 32142 件,占投訴總量的 30.6%,其中,股份行的占比最高,達到 65.9%。
而從年報來看,一些銀行的信用卡投訴在總投訴數量中的占比甚至超過 80%。處理和應對這些投訴也成爲了信用卡機構的巨大負擔,尤其,現在有職業「黑灰産」的介入,導緻消保投訴居高不下,已然成爲其發展道路上的重大阻礙。
如果說,過往的信用卡「奇迹」是人口、消費、科技三大因素交互演化、共同推動的結果。那麽未來,可能再難有創造奇迹的動力了。
友情提示,設置星标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