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Alter
熱播劇《好事成雙》在國慶假期多次登上熱搜,除了女主 " 手撕渣男 " 的爽文劇情,同樣引發讨論的還有 " 互聯網大廠 " 的巧妙設定。
就像電視劇裏所呈現的,互聯網大廠往往意味着高級辦公樓、零食休閑區、獨立健身房以及遠超行業平均的薪資,妥妥塔尖式的存在。而進入大廠工作的人,也被賦予了某種光環,甚至是某種特權。
隐藏在光環下的,卻是女主老公婚内出軌、職場 PUA、财務造假等狗血劇情。很多人說,小說來源于生活,在導演、編劇等圈外人的眼中,互聯網大廠的精英圈層,俨然成了新的流量代名詞。
讓人不解的是:爲何曾經和創新劃等号的互聯網行業,也成了 " 狗血劇情 " 的靈感來源?
01 從一則 " 桃色新聞 " 說起
在《好事成雙》開播前夕,一則和某天才黑客相關的聊天記錄在微信群裏瘋傳,轉發語赫然寫着:又有互聯網大廠曝出了大瓜。
按照百度百科的資料,《好事成雙》的原著創作于 2020 年,似乎不存在以天才黑客的故事作爲背景的可能,劇情上偏偏有不少相似之處。倘若以颠覆三觀爲評價标準,該 " 桃色新聞 " 的颠覆性,已然超出了《好事成雙》的原著。
根據網上的公開信息," 桃色新聞 " 的主角是自稱 " 天才黑客 " 的某大廠 " 高管 "H,在 2021 年初在微博上認識了女生 L,然後要到了女生微信,不到兩個月就确認了戀人關系,并在 2021 年 4 月有過 17 天的同居。
如果故事到此爲止,不過是另一個海王邂逅單純小女生的劇情,即使是一個三流作者,也能夠寫出類似的橋段。
然而故事還有後續,在和 H 同居十幾天後,L 頻繁在社交平台上收到騷擾信息,不乏 "2000 一次約嗎 "" 你一周就可以被搞定 " 等露骨内容,包括 L 的朋友都收到了奇怪的私信。L 原以爲 H 在拿她和朋友開玩笑,而後卻發現了更爆炸的信息:H 在三四年前就已經結婚,還有一個兩歲的兒子。
L 在微博上找到了 H 的妻子,私信了 H 出軌的情況。不同于《好事成雙》裏的林雙,H 的妻子選擇了 " 原諒 ",向 L 傾訴了他們從校園到婚紗相戀十年的愛情故事。被感動的 L,按約定删除了和 H 妻子的聊天記錄,希望事情可以到此結束。第二天卻被 H 的妻子質問:" 要錢還是要人 "," 你給我介紹個更好的我就離婚 "。更加離奇的是,H 在事後和電話聊天,言辭中希望可以在保密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關系。
在被 H 和他的公司質疑 " 仙人跳 " 後,L 選擇報警來自證清白,并表示不再聯系,不禁在社交媒體上感慨:隻是覺得戲谑,原來大家心裏帶着光環的、自稱沒有仇人的天才黑客,是這麽的德不配位。
現實往往比電視劇更殘酷。電視劇裏的 " 海王 ",大多會付出應有的代價,現實生活則一次次刷新着我們的認知上限。
爲何 H 的故事在兩年後依然被瘋傳,或許和 " 吃瓜心理 " 有很大關系,同時也揭示了一個事實:H 所在的大廠知曉他出軌的情況,但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而 H 依舊活躍在互聯網大廠的 " 精英圈 " 裏。硬币的另一面,恰恰是 H 的互聯網大廠高管身份,哪怕是兩年前的舊聞,照舊被吃瓜群衆們津津樂道。
02 近乎迷信的 " 大廠崇拜 "
比起八卦味道濃郁的 " 桃色新聞 ",應該思考的是:爲何類似的事件在互聯網圈屢見不鮮,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
與之相關的一個話題是 " 大廠崇拜 "。有點像 60 後的國企崇拜,改革初期民營經濟尚不發達的時候,在無數 60 後的認知裏,國企就是鐵飯碗,就是穩定的象征。對于 95 後、00 後等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在他們即将從校園邁入職場的時候,互聯網大廠同樣有着謎一般的吸引力。
原因并不難解釋。在競争激烈的互聯網行業,大廠的招聘條件越來越苛刻,連實習生都普遍有留學經曆的局面下,卷的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互聯網大廠裏的中高層,本就有着超高的薪水待遇,還可以通過股權激勵、股票變現等方式實現财富自由或 " 一夜暴富 ",自然而然成了外界羨慕的對象。
比如 L 在和 H 交往期間,抱着到大廠參觀學習的神聖感,特意提出想去 H 所在的電商大廠見見世面。H 讓同事幫忙申請的訪客碼,還被 L 拍照留念,一度成爲 L 向自己的好友們炫耀的社交資本。
再比如曾經刷屏朋友圈的大廠工牌。許多進入大廠的年輕人會拍一張帶工牌的照片發朋友圈,好像比買房買車、國外旅遊、生二胎等更容易在社交圈中獲得優越感,并由此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段子:
一位小哥坐地鐵過閘機時,無意中瞥見隔壁的人刷的不是交通卡,是工牌;帶孩子去海底撈吃飯,結賬的時候亮出自己的工牌,服務員愣了一下,最後減免一盤羊肉;一個小夥将大廠工牌插進了 ATM 機裏,一頓操作之後就從 ATM 機裏取了一萬元;丈母娘本來要 30 萬元彩禮,看到大廠工牌後,直接倒貼 30 萬元 ……
雖然在不少機構的 " 人才吸引力報告 " 中,被 996、PUA 等負面詞彙影響的互聯網行業,大多被排在倒數,卻難掩年輕人 " 大廠崇拜 " 的熱情,入職互聯網大廠依舊是當代年輕人心中最理想的選擇之一,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廠的身份仍然會是是年輕人社交鄙視鏈上的皇冠。
因爲互聯網早已滲透進了五環外,微信、抖音、拼多多等在下沉市場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同時期的任何産品,一句 " 我兒子在 XX 上班 " 的自豪感,已經不輸公務員、國企等傳統意義上的金飯碗。
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大廠早已是年輕人心底的信仰,但大廠的光環和陰暗都在被注視。在層出不窮龌龊事件裏,年輕人的大廠崇拜是否會變質,是否會成爲互聯網大廠被推向懸崖的導火索呢?
03 " 大廠光環 " 正在污名化
正是 L 們的 " 大廠崇拜 ",讓 " 大廠身份 " 成了一些人作惡的工具,可最終被污名化的不會是某個個體,而是背後的互聯網大廠。
一篇篇 " 桃色新聞 " 的流傳,已然是最直接的例證。即使事件本身沒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地方,隻要加上某互聯網大廠的背景,就仿佛被賦予了一種 " 自帶流量 " 的魔力,吸引着吃瓜群衆們在各個群中分享轉發。
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污名:對受損身份的管理》中認爲," 污名 " 是指社會對某類群體擁有負面印象或态度,此類群體 " 被 " 擁有一些侮辱性、貶損性的标簽,這些負面标簽被廣泛認知乃至認同,從而一方面造成該類群體的自我貶損現象,另一方面也緻使社會整體對該類群體未能得到正确、清晰的認知。
而在互聯網大廠的語境裏,污名化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比如滴滴在 2018 年先後兩次出現女生乘坐順風車被害的事件,不單單讓網約車貼上了不安全的标簽,滴滴司機也被附加了不良的刻闆印象;再比如 996、裁員等風波出現後,一些光鮮的大廠被冠以福報廠、開水團等略帶貶義的綽号。
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大廠的 " 桃色新聞 " 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并不會對大廠的品牌形象有太大的影響。遺憾的是,當一家公司多次和 " 桃色新聞 " 沾染時,逐漸有了失控的迹象,哪怕隻是個别底層員工的行爲,外界也會習慣性盯住他的大廠身份,成爲互聯網大廠被污名化的素材。
比如某電商大廠物流部門的普通職員,被自己的女朋友在内網實名舉報,指責其利用職務之便出軌多名女同事,且出軌對象多達 13 人。比較諷刺的是,受害者整理了一份内容詳實的 PPT,并且使用了該電商大廠的官方模闆。影響範圍或許不會大,但整個事件的惡劣程度可見一斑。
可以找到的解釋有很多。但凡被稱作大廠的互聯網企業,動辄有五六萬甚至上十萬的員工規模,難免會出現幾個 " 渣男 "。而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大廠八卦常常是流量的代名詞,原本不該被大衆注意的個别現象,也會被納入到自媒體的内容生産範圍當中,在互聯網上不斷發酵和傳播。
身處其中的互聯網大廠們,是否扮演了 " 替罪羊 " 的角色呢?當一位出軌的大廠高管叫嚣 " 就算婚外情被公司發現了,也沒有關系,又沒有規章制度禁止,而且公司這樣的肯定不止我一個 " 時,答案已經很明了。
一旦大廠光環被污名化,原本的社交資本勢必會反噬。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大叔剛剛向其他人炫耀 " 我兒子在 XX 上班 ",對方直接問了句 " 聽說他們公司男女關系很亂 ",尴尬程度可想而知。
04 寫在最後
早在 2000 多年前,荀子就提出了 " 論德而定次 , 量能而授官 " 的理念,到今天仍然有其警示作用。
對于互聯網大廠來說,除了尋找新的增長曲線,講述新的資本故事,或許也要刷新下自身的人才理念。" 能者上、庸者下 " 的選材标準,可能适用于互聯網激烈的競争環境,同時也需要爲人才畫一道紅線,将私德作爲 " 唯才是舉 " 的前提。
如果一家企業總是充當桃色新聞的背景闆,成爲吃瓜群衆消費的對象,品牌形象的崩塌恐怕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