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2025 年,也是新能源浪潮挾持下,汽車價格戰踏入的第四年,不要試圖再教育市場什麽,購車選擇看似變多,但其實消費者的意向、心态、行爲都變得敏感而集中,湧向頭部新能源車企。
在一個 100 多人的汽車吃瓜群裏,群主轉發了一篇 " 特斯拉的銷量危機 ",還不忘補刀一句 " 現在真沒人買特斯拉了,别家沙發彩電卡拉 OK 智駕,特斯拉家徒四壁 L2 輔助 ",盡管他是開燃油性能車的,但一直對小米、阿維塔等國産新能源車很看重,反而對千萬新能源車的 " 本家祖宗 " 特斯拉 " 嗤之以鼻 ",沒入華的 FSD 更是重點 DISS 對象," 沒有進來的必要了 " 。

我忍不住回一句:能用跟好用還是隔了很遠的,年前小米不也集體倒車撞牆麽?
于是乎,群裏陸陸續續來了些觀點碰撞,大多數群友都認同特斯拉是 " 毛坯房過時了 ",新能源車隻能看國産幾個大廠。
其實我想跟他們說,2024 年 " 毛坯房 "Model Y 拿下 48.1 萬輛,是國内乘用車銷冠的成績,當然,代價是利潤率的下降;而煥新的 Model Y 訂單也多次傳出門店爆單,提車要等 3 個月的新聞。

興趣閱讀的算法,讓他們隻看到他們想看到的," 毛坯房 " 是否真的過時了?可以等 FSD 入華再下定論不遲。但不能否認,随着國産新能源品牌堆料成标配," 冰箱沙發大彩電 " 上車開拓新消費趨勢,華爲、小鵬等城市領航高階智駕比 FSD 還更帥,再加上比亞迪把 L2+ 級駕駛輔助下放到 7 萬多的海鷗,2025 年國人對特斯拉 " 祛魅 " 必是加速的,更好更便宜的國貨加入競争,拉爆 " 新車慌 " 的特斯拉似乎是時間的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既然連特斯拉都被 " 嫌棄 ",那眼下燃油車還有生存價值嗎?
這不禁讓人想起前兩天關于一汽奧迪 Q7 的海報,全新奧迪 Q7,注意是純進口 2025 款 Q7,全系三款車型打出一口價:45 TFSI 黑武士版 45.99 萬元,55 TFSI 運動版和 55 TFSI 黑武士版 53.38 萬元,消費者還能疊加至高 1.5 萬的置換補貼,真的 " 殺入 "Q5L 的指導價區間;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覆蓋全國的官降,隻是河北當地特許經銷商的行爲。

若以三台車的官方指導價 60.98-70.68 萬元," 一口價 " 降了 13-15 萬,但就市場行情,全新 Q7 早就跌到了 40 萬區間,甚至有比 " 一口價 " 更低的,也有車友在論壇發帖,之前談貸款已經低于這個價格了。

爲什麽光是 " 奧迪 Q7 賣 Q5 價 " 幾個字,仍能引起市場的一陣争論呢?因爲這是曾經不愁賣的豪華标杆 SUV,拿到優惠要排隊隐形條款還巨多,現在中國消費者正 " 眼看他樓塌了 ",落差自帶唏噓感歎。
與之類似,是在情人節上市的全新寶馬 X3L,軸距與标軸 X5 看齊,指導價直接下調了 5 萬;而且外觀内飾有所升級,智駕标配 L2 級駕駛輔助,可選裝可自動變道的 L2+ 級駕駛輔助。但掀起的波瀾沒多少,可以用 " 靜悄悄 " 來形容,熱度還不及雷軍發個微博。
合資車企做什麽努力都是白費?
一邊是 " 官降 + 加強 " 推出改款,補齊智駕智艙的缺,像寶馬 X3L,換新發動機的上汽途昂 Pro。一邊是衆多主銷的油車加入 " 一口價 " 模式,用透明、統一的價格怒刷存在感,像去年上汽大衆、上汽通用别克、東風日産,當時 "7.99 萬的途嶽新銳 ","12 萬買天籁 " 刷爆了朋友圈,今年廣汽豐田、北京現代等大廠推 " 一口價 ",鋒蘭達 8.98 萬、邁騰 14.98 萬、索納塔 11.98 萬,以一種 " 抄底 " 價格姿态殺入市場。

2024 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 47.6%,下半年多月超過 50%,行業預計今年,新能源繼續高歌猛進, 滲透率上升到 57%;不過,1 月份新能源滲透率僅 41%,合資品牌市場占有率也随之回升到 38.75%,似乎又燃起了油車的 " 攻守道 "。
再者,還是靠燃油車生存的合資品牌,2024 年的市場份額隻占 35%,而其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 3%。所以,決定其今後還能在中國市場的桌子上發光發熱,關鍵就看主銷油車能否守住 30% 份額紅線。不妨把 " 一口價 " 看作是合資油車護盤反攻的開始,能打出 " 一口價 " 模式應對市場的合資品牌,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推翻傳統價格談判環節,以全國統一 " 一口價 " 透明的方式銷售車輛。當然你可以說這種颠覆來得太遲," 一口價 " 隻能吸引燃油用戶的關注,穩住自身市場地位和燃油基盤有幫助,抵不過 " 油轉電 " 的市場大格局;但合資油車的反攻,未必是黔驢技窮,徒勞無功。尤其是大衆、豐田這兩位大咖都加入戰團,下沉的細分市場,是他們必争的基盤。
既然消費觀念變得敏感而集中,既然消費者不再看重品牌,而關注産品的性價比和實用性,合資品牌的 " 一口價 " 未必無競争的把握,前提當然是 " 一口價 " 是真正有吸引力,最怕把潛在條款,保險貸款加起來優惠了個寂寞。

猶記得上汽大衆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上海上汽大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強,曾講過上汽大衆的中外雙方執管會成員有一個共識,必須在這兩年留在百萬俱樂部裏面。過渡期就要有過渡時期的戰略和打法,暫時犧牲一些利益,赢得未來市場。" 所以我們不以一兩年的得失爲主要的衡量,我們看重的是未來。"

傅強這一番話,其實很能代表主流合資品牌的高管們在這兩三年間,受自主新能源沖擊後,态度、思維和策略的轉變;曾經,合資品牌憑借技術和口碑,在國内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而低估新能源浪潮颠覆市場的速度,現在,客觀承認其短闆,認清手中還剩的底牌後," 以價換量 " 沒有什麽遮遮掩掩的,之後絕大部分油車都溢不出價格,力度空前的 " 一口價 " 自然應運而生,并得到快速推廣。
這層利害關系," 人間清醒 " 合資車企不會看不透?2025 年 1 月發 " 紅色戰報 " 的車企不少,相信 " 一口價 " 短期拉動合資車企的銷量,而且合資車企的自供能力和采購體系能力,比新勢力強太多,油車利潤是薄了,但絕不會陷入新能源 "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 的境地。

這也證明油車并非完全喪失市場,放下身段埋頭一搏機會是有的,但随着國補政策的回歸,冬季過去續航焦慮減緩,2 月及之後油車基盤能否在 35% 以上,也是個大問号。" 一口價 " 隻是給合資車企 " 守 " 穩固大後方的機會,從長遠看,合資品牌的 " 攻 ",還得靠 " 電 " 和 " 智 "。
車厘子觀察
合資品牌的進攻,更要放得開
這裏的 " 電 ",并不是國産新能源品牌長項的純電動車,而是插混和增程車型,越來越多合資車企在此布局,去年上汽大衆已經明确,将有兩款混動産品投入市場,一款定位 B 級的增程車型,而 A 級市場則布局全新一代的插混,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大衆的新一代插混車型,與一汽 - 大衆的插混新車走的是不同的路線,沒有基于德國的總體方案各自各開發,從架構到系統都是不一樣的,這顯然是個信号,合資車企的中方話語權加大,産品有濃郁的 " 本土化 " 特色,造一台 " 比理想更理想 " 的增程車,技術上并沒有難度," 爆款 " 得看合資品牌對自身定位的審視。

另一方面," 油電同智 " 雖然也在去年幾個合資車企新款油車宣傳裏看到,但恐怕包括合資車企本身,并沒有把燃油車的智能化、内飾設計新能源化看作急切項去優化,這點從隻有高配或頂配,才補齊主流的智艙智駕就看到;2025 年,自主品牌已經在打智能平權的牌了,包含撥杆變道的 L2+ 駕駛輔助,高速領航 NOA 已經進入 10 萬級别的新能源車,倘若合資品牌今年不把 " 智能平權 " 趨勢想清楚,不僅撕不掉 " 油車 = 落後 " 的标簽,還更加坐實合資的智能化,處處 " 慢人一步 " 的事實。
現在是 " 抄底 " 燃油車的最好時機嗎?這樣的問題,在 23,24 年價格戰變成長期戰役時,幾乎買車的人都會問;而到 25 年,當插混以一種數倍于純電車增速的姿态切入市場,這問題很容易就變成了:你還會買燃油車嗎?燃油車還有什麽值得可買的。當然," 一口價 " 能解答一部分,但越來越多消費者渴望的智能化需求就解答不了了。

比如,就我本人而言,喜歡油車,但我也承認油車的智能化确實不如新勢力的香,放在 23、24 年,一個自适應巡航、一個蘋果 Carplay 就能滿足我用車的需求;但現在連 7.98 萬的海鷗都上了 L2+ 駕駛輔助,才跟我講 8155 芯片隻有高配才有,我可能直接 PASS 掉這台車,功能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