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彩茹
編輯|楊亞飛
36 氪獲悉,農業科技公司「FarmWorks」近日完成 400 萬美元 Pre-A 輪融資,由主投農業的基金 ARAF(The Acumen Resilient Agriculture Fund)領投,VestedWorld、Livelihood Impact Fund 跟投,本輪資金将用于完善供應鏈體系、強化人才團隊、技術研發等。
「FarmWorks」2020 年底成立,位于非洲國家肯尼亞,主要業務是依靠先進種植技術,與當地小農進行合同種植,爲小農提供種子、肥料等原材料和灑藥等标準化服務,也會覆蓋後端的作物收購及銷售等,2022 年營收約合 1000 萬人民币。
聯合創始人李奕是一名 90 後中國女孩,此前就職于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先後在美洲、亞洲、非洲的辦公室工作,她将此次轉行創業形容爲 " 從三萬英尺到田間地頭 "。近日,36 氪與她聊了聊爲什麽 " 棄商轉農 "、真實的非洲農業是什麽樣以及 FarmWorks 具體怎麽做等問題。
李奕,受訪者提供
參與 FarmWorks 的創立之前,李奕已在麥肯錫工作五年,2020 年底萌生職業轉型的想法,希望暫别 " 不接地氣 " 的咨詢工作,投身到真正落地的運營與實操中,參與一家公司的 start-up,看到事情 " 從 0 到 1" 的快速發展,後因機緣巧合結識 FarmWorks 另一位有 30 年種植經驗的合夥人,聯合創立了這家農業公司。
一直以來,非洲的農業需求之高十分顯性,人口的快速增長、氣候變化帶來的農田退化、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營養不良率、50% 以上的基礎食物依賴進口等,都是這片土地的标簽,由此對高産、具有成本效益和氣候适應性的農業科技産生大量需求。
紮入行業後,李奕對肯尼亞農業的真實體感是 " 起點低、潛力大 "。她告訴 36 氪,随着人口增長,食物對非洲而言無疑是強需求,而從供給端來講,當地 90% 以上的農業是小農作業,由于沒有經曆過所謂的農業科技革命,産量很難達到工業化水平," 用更好的種子、肥料、機械、技術,産量輕輕松松就可以有 4~5 倍的提升空間 "。
這一認識在實踐數據中也得到了驗證,小農跟 FarmWorks 種植一季,收入平均可提升 30% 左右。
「FarmWorks」位于肯尼亞的農場
在非洲、在肯尼亞,做農業科技的公司并不鮮見,涉及的領域涵蓋農業金融、水源管理、技術改造等等,但在李奕看來,當地的諸多農業科技公司本質上并非農業,而是 " 借貸 ",即将更先進的種子借給農民,待作物收獲時再收回現金。
" 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農的産量,但真正要改變農業,不能隻是去放貸,要全方位幫它們解決種什麽、怎麽種的問題 ",李奕表示。
映射到業務端,FarmWorks 所關注的出發點是 " 怎樣在這裏打造出一個可變現、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真正把非洲農業做得可持續 "。
團隊得出的答案是覆蓋上下遊全産業鏈。即不能隻銷或者隻産,當地關注某一端的平台已經很多,但收效甚微。譬如有 NGO 組織會爲小農做免費培訓,問題在于農民按照培訓種植有機蔬菜後,依然難以找到高附加值的市場實現銷售,很快便又會回歸原有的種植觀念。
目前,FarmWorks 的業務可以歸納爲自建農場、合同種植兩大部分,其中合同種植占據絕對主力。
自建農場主要承擔 "demo farm" 的角色,FarmWorks 現有 3 個農場,租賃農田一共約 1000 畝,在農場上進行投資運作,包括建立滴灌通等設備、招聘并培訓種植人員等,主要目的是做培訓、研究、技術驗證、展示等。
合同種植是公司更爲規模化的項目,爲當地小農解決 " 種什麽、怎麽種、賣給誰 " 的問題,覆蓋從産到銷的全過程。每季初爲合作的小農規定作物種類并提供種子、肥料,推動其種植高價值的作物,并以 "A/B Testing" 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可視化種植培訓,統一灑藥等等。收獲期,FarmWorks 也會對小農種植的作物進行市場價收購,爲其提供一個市場渠道,團隊已具備出口資質,部分出口作物會直接銷往英、法、荷等歐洲國家。
對于一家覆蓋産銷全過程的企業而言,如果說 " 産 " 主要依靠技術改進,那 " 銷 " 則會面臨如何在菜市場開店、如何在運輸中防止卡車司機偷油等更多真實和細碎的挑戰。
舉例而言,建立銷售渠道的關鍵在于 " 願意跑市場 ",找到痛點與 " 門道 "。據李奕介紹,當地菜市場、商超都面臨供應鏈不穩定的痛點,常出現 " 時而有貨、時而缺貨 " 的狀态,FarmWorks 憑借集合小農生産力的優勢,能保證每天送貨的穩定供應。
此外,各個市場的受衆不同,适宜的作物品類、品質各不相同,因此也需要對其需求差異和運營規則有成熟了解。倉儲、物流也均是團隊通過租賃倉庫、卡車開展自運營," 基礎設施的搭建亦是壁壘,本地很難找到靠譜的第三方物流 "。
「FarmWorks」團隊
截至目前,FarmWorks 合作的小農超過 3500 個,建立了 50 餘所農民田間學校,在當地市場開有 18 家分店,每日運送 20 餘噸新鮮農産品,配送成本、損耗率分别低于平均水平 17% 和 25%。
李奕表示經曆公司從初期磕絆到今天穩定發展的過程後,對 " 非洲農業 " 這件事比最初更加堅定了。
背後原因除了客觀上的市場潛力與空間外,她也在一期對談播客中聊到主觀想法:" 有過存在主義的問題,會思考世界面臨科技大變革的今天,自己每天解決的細碎問題是否有用 ",後來得到的答案是" 一部分人要把人類的邊際向前推,也需要有人帶剩下的人去往前沿,兩者都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