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還能做什麽?
這是大模型落地元年裏,行業内外都在思考的問題。
辦公、制造、遊戲、醫療……大模型正在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生産力、創造力都在被快速重塑。
但鮮爲人知的是,不常被人注目的公益領域,如今也紛紛用上了大模型。
比如百歲以上的古樹,正在由大模型守護。
古樹都用上大模型和區塊鏈了
古樹通常指樹齡在 100 年以上的樹木,它被稱爲 " 綠色的國寶 "、" 有生命的文物 ",不僅承載了悠遠的曆史文明,還具備極高的科學、生态和曆史考證價值。
過去幾十年裏,由于自然和人爲因素,許多古樹面臨諸多生存危機,比如古樹資源調查保護不足、古樹衰弱與長壽機制研究不足、生長環境檢測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
甚至出現過 500 年樹齡的銀杏樹差點因人爲因素死亡的案例——因爲被視爲神樹,周圍不少人都來祭拜這棵銀杏樹、在樹下燒紙,長時間對根系的炙烤一度導緻它兩三年沒有發芽。
這其實反映出,人們對于古樹普遍存有敬畏之心,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而不懂得如何保護古樹。
但如何讓更多人能快速準确了解古樹的相關知識?大模型派上了用場。
山東淄博小夥楊忠凱,從 2016 年就開始參與古樹保護與傳承工作中。
他開發的中國古樹地圖項目 " 植樾 ",通過爲在冊古樹名木建立數字化文檔,利用 AI、點雲、區塊鏈等技術更細緻完善記載古樹名木信息、檢測古樹生長情況等。
在去年大模型浪潮剛剛興起不久時,他就将這一前沿技術引入到了保護工作中。
現在,工作人員隻需負責收集古樹相關文獻和口述史資料,然後将資料進行整理和标注,以便大模型更好處理和理解。
然後輸入對應 prompt,大模型就能根據已有資料生成一份完整、準确的古樹描述。
最後工作人員隻需對生成結果審核修改,進行完善工作即可。
這樣一來,大模型能大幅提高工作人員效率,減少對植物學家和曆史學家的依賴,從而加快保護速度。
此外,他們還通過點雲等技術獲取古樹的三維點雲數據,更準确掌握古樹的生長狀況、樹冠形狀、樹幹直徑等重要參數,給保護措施提供有力數據支持。并将建立好的古樹檔案放到區塊鏈上,有效解決了信息保存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數據丢失、篡改、不透明等問題,能更好實時追蹤古樹的生長情況。
據介紹,自項目啓動以來," 植樾 " 已經收集了 1780 本全國古樹名木檔案,完成分類編譯的文獻資料 73 本。截至 2023 年 12 月 7 日,項目完成首批 6 棵古樹的上鏈工作,并已實地走訪淄博、北京、青島和麗江的 90 餘棵古樹名木。
數據顯示,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内的古樹名木共計 508.19 萬株。
楊忠凱介紹,當前古樹名木檔案還存在信息記錄不及時、檔案重複、信息錯亂等問題,數字文檔也能讓全國古樹名木資源的信息統計更加統一,最後以形成一個全面完善且清晰的數據庫。
給大模型戴上一朵小紅花
不過,爲什麽楊忠凱能夠如此快地用上大模型呢?
要知道,大模型一直都是高成本、高門檻的代表,尤其在去年趨勢剛剛開始時,普通人想要使用大模型還得排隊等候。
用上大模型的契機,來自于一場公益活動。
楊忠凱報名參加的第三屆 Light 技術公益創造營,正是希望通過開放技術,鼓勵更多人利用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也就是給各種前沿技術 " 戴上一朵小紅花 "。
其中的 Light 技術公益平台由騰訊雲支持,向選手開放 300 多項 AI 原子能力,混元大模型正是其中之一。
報名選手可以調用混元大模型通用接口,無需進行特别定制。能力方面也是完全開放,不設限制和門檻。
同時騰訊公益也會爲選手提供相應的指導,确保項目能更有效落地且長期可持續。
據了解,自 2020 年啓動以來,Light 技術公益創造營已經吸引超過 3600 支隊伍、18000 名開發者參加。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表示,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科技最好的實踐場地。技術發展總是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的突飛猛進,它們之間是可天然結合的。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業務負責人、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介紹,騰訊雲向選手開放的技術,事先都已在内部有過成熟測試和落地,這樣一來騰訊雲能直接将技術落地過程中的經驗傳授給選手,從而讓技術能更加徹底地落地。
在這樣的宗旨下,第四屆 Light 技術公益創造營如期而至。
它由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騰訊基金會聯合主辦,圍繞 " 兒童素養教育、社區公益、生态環保 " 三大議題,号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技術公益。
在技術開放上,今年力度加大,爲公益開發者提供七大數字化工具,包括 AI、安全、音視頻、智能客服、數智人、智能翻譯和雲開源等技術。
最終被評選爲公益創新項目和優勝項目的團隊,還能拿到豐厚的現金資助。
現在,第四屆 Light 技術公益創造營已正式開啓項目征集。
感興趣的開發者和小夥伴,可以看過來了。
下一位給大模型戴上小紅花的人,或許就是你 ~
了解詳情:
https://light.mofyi.tencent.com/#organi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