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幾乎所有手機品牌都将 " 生态互聯 " 作爲産品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的品牌可以用無線投屏的方式把手機屏幕 " 投射 " 到電腦或平闆中,有的品牌可以直接用電腦訪問手機的攝像頭、有的更是可以直接在車機裏使用手機的 App,可以說把跨設備的軟件互通玩到了極緻。
這種無縫跨設備操作就連微軟都不能免俗,近日美國專利商标局(USPTO)就通過了一項由微軟申請的跨設備技術專利:
從申報圖上看,這項跨設備技術是一項基于網絡的遠程控制系統,通過在平台層内嵌遠程發現、控制模組,用戶可以直接實現電腦、平闆,手機等設備的互聯控制。
圖片來源:微軟
不知道上述介紹有無喚醒微軟生态老玩家一些記憶深處的記憶——沒錯,這不就是當年三屏統一概念的冷飯新炒嗎?
平心而論,這項跨平台專利和曾經的三屏統一并不完全相同:這項新專利主打的是跨設備之間的發現和控制,而三屏統一強調的是信息在不同設備之間傳遞。而且對微軟來說," 三屏統一 " 對微軟來說可不是什麽值得回味的回憶。
2010 年,被 iOS 4 和 Android 2.2 兩大操作系統 " 兩面包夾芝士 " 的微軟,倉促發布了名爲 Windows Phone(WP)7 的新一代手機操作系統。爲了和 " 舊時代 " 劃清界限,盡管 WP7 采用了和 Windows Mobile 相同的 Windows CE 内核,但微軟完全重構了 CE 内核的框架和用戶界面、同時也啓用了 Silverlight(SL)和 XNA 開發平台,導緻開發者必須從零開始、重新開發整個 App。
但讓開發者 " 破防 " 的是,兩年後微軟發布了 " 新一代 " 手機操作系統—— WP8。盡管 WP7.5 和 WP8 看起來猶如孿生兄弟,但微軟又一次改用了全新的 Windows NT 内核,同時也加入 Windows Runtime(WinRT)作爲軟件的運行環境和架構。沒錯,才剛過去兩年,微軟又給開發者上強度了。
很顯然,這種才過兩年就翻桌的做法會引起開發者的反感,那是什麽遠大目标讓微軟不惜得罪全體開發者,也要改用全新的 NT 架構呢?
沒錯,就是爲了三屏統一。
在 WP8 發布前兩天,微軟推出了 Windows 8。雖然說強推觸控操作引起了用戶的反感,但 Windows 8 和 WP8 都采用了 NT 内核。這一共享的核心技術是實現不同設備間統一體驗的關鍵。Windows 8 面向桌面和平闆設備,而 WP8 面向智能手機,它們之間的核心技術一緻性爲應用的兼容性和集成打下了基礎。
此外,微軟推出了針對觸控優化的現代用戶界面(最初稱爲 Metro UI),這一界面在 Windows 8 和 WP8 中都有體現。這種設計的目的是在不同設備上提供一緻的用戶體驗。
而在開發者側,微軟鼓勵開發者使用其提供的工具和平台(如 Windows Runtime)來創建可以跨 Windows 8 和 WP8 運行的應用。微軟的雲服務在這兩個平台上也得到了整合,進一步加強了不同設備間的數據和服務連通性。當然了,在短短 3 年後微軟又一次用同樣的方式 " 推陳出新 " 扶持 Windows 10 Mobile(Win10M)上位。
不過對微軟來說真正的挑戰并不是 " 三屏統一 " 背後的技術實現,而是如何讓用戶接受這一全新的概念。盡管微軟的三屏統一戰略在理念上頗具前瞻性,但在市場上的實際效果卻是參差不齊。同一個 App 在移動平台上體驗不佳,在桌面平台更是無人問津。于是在 2016 年,微軟便将 " 三屏統一 " 打入冷宮。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三屏統一概念其實仍未過時。但回顧三屏統一的推廣重心,我們不難發現三屏統一失敗的原因。
首先,Win10M 過低的競争力會是三屏統一無法實現的最大原因。三屏統一的目的是打通屏幕、電腦和電視(Xbox)三塊屏幕,但 Win10M 在移動的表現實在過于拉胯,讓 " 三屏 " 失去了 1/3 的發揮空間。
其次," 三屏 " 内生态系統和應用不足也導緻三屏統一無法體現其應有的生态價值。三屏統一隻适用于微軟應用商店内全新開發的 UWP 軟件,大家在電腦上常用的 x86 則無緣三屏統一。這其實也是微軟一直以來的痛點:
無論 WP8、Windows 8 還是後來的 Win10M,都面臨着優質應用不足的問題。開發者社區對于微軟的新平台持觀望态度,而用戶因爲缺乏心儀的應用而遲遲不肯轉移陣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不同形态的設備有不同的交互方式,用戶對不同設備也有不同的使用需求,比如同樣的 Office 套件,在電視、電腦和手機三個平台就應該分别以播放、編輯和遙控作爲核心,而不是在電視上遙控、電腦中展示、手機裏編輯。
換句話說,在應用交互層面,三屏統一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三屏統一概念真正失敗的原因。随着時間的推移,微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方向——雲計算和企業服務成爲了微軟的新焦點。曾經的三屏統一是不同平台上用同一套軟件、同一套交互來處理同一個文件。而新時代的微軟,希望讓相同的用戶數據在不同平台上 " 傳遞 ":手機上看到的郵件可以在電腦上回複,而電腦上下載的電影可以在電視上播放。
與其讓不同設備的操作互通,倒不如讓不同設備的數據互通。
和生硬的軟件移植相比,數據互通的設計可以在不影響設備原有交互方式的情況下實現應用數據的互聯互通,從而提升用戶在不同平台中的整體效率。雖然說和應用串流方案相比,數據互通會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但考慮到 " 多屏互通 " 本身就是用戶追求高效率的體現,數據互通的做法在我看來顯然更合适。
其次,數據互通強化了安全性和隐私保護。在設備端 AI 成爲主流的時代,數據互通可以在不上傳關鍵用戶數據的前提下,實現一定的跨平台協同。
圖片來源:雷科技
回望微軟 " 三屏統一 " 概念的興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爲明晰的未來:數據互通作爲跨平台協作的核心。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是對用戶需求和行爲模式深刻理解的體現。在這個多屏幕、高互聯的時代,用戶追求的不再僅是單一設備的高效能,而是在各種設備間平滑、無縫的數據流轉和體驗連貫性。
微軟在這方面的探索,雖然經曆了曲折,但每一步都在爲我們描繪出更爲廣闊的科技藍圖。設備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數據和服務流動的節點,它們之間的互通不僅提高了效率,也爲創新和個性化服務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而微軟的新專利,在數據互通的願景實現之前,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不同設備的互聯互通,這對失去了移動生态的微軟來說尤爲重要。和 Apple Google 等已經實現跨平台應用數據互通的生态系統相比,微軟這項專利不僅僅是對過去的修正,其實更像是對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