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檔太卷了。
《玉骨遙》《安樂傳》《塵緣》…… 古裝大劇一部接一部定檔,每個人都想拔得頭籌。
《碟中諜 7》《封神》《超能一家人》…… 重量級影片逐一登場,誓要占領這檔期高地。
就在此時。
Sir 卻注意到了一部看起來似乎 " 與世無争 " 的劇。
預告片有多簡單呢?
就是女主角一個人對着鏡頭和觀衆 " 閑聊 "。
沒錯。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不熟?
要知道,當年的第一季,那可是紅遍全球,哪怕在豆瓣,都有超過 10 萬人打分。
有意思的是。
在行業内卷的今天,就算它再紅,似乎也沒激起多大的野心,依舊是不追熱點,不搞話題,一年一部穩定地給我們輸送電子榨菜(今年因爲好萊塢罷工可能會稍晚)。
爲什麽?
雲淡風輕的背後,可能,還得從那個女人說起——
莉莉 · 柯林斯。
簡單來說,被稱爲 " 未來之星 " 的女星 Sir 知道很多。
但很少。
有這麽多年依舊沒站上一線的頂端,卻又讓你覺得," 如此也好 " 的。
01
People 雜志每年都會評選一次全球最美女性,今年是脫口秀演員梅麗莎 · 麥卡西,去年是影後海倫 · 米倫,而國内觀衆所熟悉的茱莉亞 · 羅伯茨,更是五度當選。
但鮮有人知道的是。
在 2012 年,這個榜單裏,出現了一位 " 新人 " ——
莉莉 · 柯林斯,她首次以大女主的角色出現在大衆視野中,便已驚豔四座。
到底有多 " 美 " 呢?
當年那部《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至今還被很多人視爲史上最美白雪公主——
氣質自由遊走于古典與現代。
平衡了典雅的靜與俏皮的動。
前半段。
剛出逃入世的她,如同晨間剛剛綻放的素色玫瑰,帶着些許青澀與稚嫩。
而後半段。
戴上皇冠後的她,嬌俏之餘又多了一份沉着堅定的美。
等等。
這張圖是不是有些眼熟?
是不是讓人想起了另一個人,赫本?
沒錯。
大衆眼裏的莉莉,第一印象,其實就是" 小赫本 "。
以至于後來赫本傳記片選角,定了魯妮 · 瑪拉而不是她,很多人還表示過不滿。
而在我們熟知的《艾米麗在巴黎》裏,更是讓人看到了她在時尚方面的駕馭力——
她可以是暗夜玫瑰。
全身靜谧的黑卻因一抹俏麗的紅唇而迸發靈動。
她也可以是穿行于都市中的摩登女郎。
挽起的栗色頭發與簡約的大耳環,高飽和度的色彩搭配重複的幾何圖形。
她更可以主打鄰家甜妹。
毛絨絨小吊帶與别緻的彩帽,再手捧一束鮮花。一時間仿佛有清甜的香味穿透屏幕。
劇中。
平均每季艾米麗會出近 50 個造型,每集換 5 套衣服。
在巴黎這座浪漫城,她化身成爲時尚百變的幻之花。
可以這麽說。
莉莉 · 柯林斯的先天條件,哪怕是放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所謂神顔甜妹,令人豔羨。
就像《每日電訊報》的羅比 · 科林評價她的那樣:" 她有一張可愛、迷人、近乎完美的爲大熒幕而生的臉;想像一下有着利亞姆 · 加拉格爾眉毛的奧黛麗 · 赫本吧。"
說她是未來之星,也不爲過。
但。
和我們想象的不同。
出道即閃亮好萊塢的莉莉似乎并沒有在自己的演藝事業上 " 快馬加鞭 "。
以至于,十年前我們驚豔于她的美,十年後,我們驚豔的,還是她的美。
爲什麽?
以及,真是如此嗎?
02
很多時候,我們對别的國家的明星,往往是 " 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
能看到的,隻是我們視野所及的作品。
而不是這個 " 人 "。
拿莉莉 · 柯林斯來說,我們對她到底有多了解呢?
也許我們知道她是個星二代(父親是曾獲得 8 項格萊美的著名音樂人菲爾 · 柯林斯),知道她兩歲就參演了 BBC 的《成長的煩惱》。
但總是會低估她受歡迎的程度。
比如,她早早地便成爲時尚界寵兒。
2004 年,年僅 15 歲的莉莉便已開始爲時尚雜志 Elle Girl 攥寫專欄。2008 年有外媒将她評爲 " 年度國際模特新星 "。
2022 年,甚至入選了《時代》雜志次時代最具影響力 100 人。
爲什麽如此?
VOGUE 雜志曾經這麽給過解釋:因爲堅韌的性格和毅力,使得她受到不少人的歡迎。
但要 Sir 說。
其實就是四個字:熱愛生活。
對于她來說,影視不是生活的全部,時尚也不是,生活本身才是。
這使得她本人的魅力,遠大于任何角色。
一個例子。
2017 年她發布自傳書籍《真實的莉莉》,如書名所點明的,這是她一次本真自我的袒露。
其中讓人最出乎意外的一段傾訴是——
因父母離異的家庭創傷與職業容貌焦慮,她曾被厭食症纏擾了數年,從 16 歲少女時期直至二十幾歲才逐漸治愈。
自揭瘡疤?
不。
是傳遞信念。
于是,莉莉步入了一段漫長的疾病對抗,并在病愈後,參演了厭食症題材的電影《骨瘦如柴》。
當時本來就很瘦的莉莉 · 柯林斯爲此還狂減近 20 斤,努力呈現出真實的病态面目,讓更多人看到這個急需關注的病症。
不放正臉,隻一個脊背特寫,Sir 也已經看得一顫。
她想告訴世人。
噩夢也可以戰勝。
她想對這些跟自己一樣陷入黑暗的人說,希望,總是能看到的。
正是由于這樣 " 傳遞善念 " 的決心。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莉莉才不是銀幕上的那個花瓶。
她堅韌。
比如很少有人知道她入行的難,16 歲開始,試鏡了 3 年才獲得第一個角色(《弱點》)。
甚至于 " 白雪公主 " 一角,當時第一次試鏡結束後,莉莉不滿自己的表現,于是回去再三懇求劇組再給她一次試鏡機會,最終才拿下了這個角色。
她從未想過放棄。
她熱忱。
比如她積極爲公衆話題發聲,擔任了反霸淩組織的宣傳大使。
青少年時期就熱衷新聞業,19 歲那年她已以 Nickelodeon 的記者身份,參與報道過奧巴馬的總統就職典禮。
等等等等。
△ 反霸淩的 " 旁觀者革命 " 組織
或許。
這樣的莉莉,才真正達成了雙重意義上的暗夜玫瑰。在夜色中綻放出獨屬于她那抹玫紅色的光彩。
她的美。
并非中空。
03
所以大概你也猜到了。
作爲主演兼制作人,莉莉選擇拍攝《艾米麗在巴黎》,也并非 " 美美美 " 那麽簡單。
因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那個 " 艾米麗 ",也正是她自己——
一個獨立自由,并追求浪漫的都市新女性。
怎麽說?
比如她其實一直試圖在傳遞,一種自我選擇意識。
劇中,面臨于事業與愛情上的平衡難題,她總會遵循自己内心真實想法去靈活判斷孰輕孰重。
突如其來的巴黎工作 offer,她說去就去。
無需與男友商量,她清楚這份職業機會的千載難逢,于是果斷選擇接下,同時又迅速想出見面方案安撫對方。
而現實中呢?
在《艾米麗在巴黎》第一季熱播迎來事業新高峰的那年,她沒有像别的明星一樣維持單身人設,反而,欣然訂婚了。
甚至于其後一年,直接完婚。
愛情大于事業?
不。
即便如此,她也沒有停下演藝生涯,《艾米麗在巴黎》逐年推出續集。
采訪裏她曾說過艾米麗這個角色給予了她更多的勇敢。盡管知道工作與個人生活難兼顧,但她想盡可能擁有那些她所愛的,關鍵在于清楚自己想要什麽。
I ’ d love to have a family. So there ’ s the personal, the work, there ’ s the blending of the two… It's always a juggle, but I want it to be, I want to be able to do all the things I enjoy. The key thing is finding out what makes sense for us.
采訪源自:Harper ’ s Bazaar UK
是的。
判斷一個決定得失與否的方法并不是利益計算。
而是當下的心态。
就像她曾說自己喜歡巴黎,羨慕于他們坐在咖啡館幾個小時,隻是享受某人的陪伴。
這種 " 活在當下 " 的熱情,才是她骨子裏那股能量的源泉。
所以回到開頭。
爲什麽 Sir 會說,莉莉 · 柯林斯沒有登頂一線也 " 還好 "?
其實。
隻是因爲她向我們诠釋了另一個,與這個世界潮流不一樣的生活理念。
我們可以很從容。
更可以很随性。
隻要活好每一個 " 當下 "。
不卷的人生,同樣也可以活得精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艾米麗在德州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