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真正擔心的是,我會什麽時候退出(而不僅僅是退休)?以什麽樣的姿态退出?我的 " 晚年生活 " 會怎樣?如何擁有保障,而不再是如何開拓,越來越成爲社會交往的核心議題。
冰川思想庫特約研究員丨張豐
到底攢下多少錢才能提前退休?上海有一對 80 後夫妻,給出的答案是 300 萬。
據媒體報道,這對夫妻住在上海外環外,有車有房無貸款,也不準備生育小孩。雙方各有一個老人,而老人也支持他們 " 坐吃山空 " 的決定,因此從這個月開始,他們就決定不再上班,享受生活了。
到底該存多少,隻是焦慮的外化
這對夫妻這樣做,有自己的底氣。他們把 300 萬的大部分做大額儲蓄,一小部分用來理财和炒股,據說每個月可以有 1 萬元的理财收入。按照規劃,他們的錢可以花 20 年。
這個計算當然有漏洞。比如理财和炒股可能會虧損,而即便不養小孩,在未來的日子也許會遇到生活中的波折,比如萬一生一場大病該怎麽辦?
在社交媒體,這對夫妻的事情很快登上熱搜。報道此事的媒體,使用的标簽是 " 到底存多少錢才能放心退休 "。
其實,這是一個延續近 10 年的老話題,換一種表達,就是擁有多少錢才算财務自由?因爲很多人理解的 " 财務自由 ",就是不用再工作,而錢可以花一輩子。
一個深圳網友給出的答案是 1000 萬:在深圳,即便是不養小孩,也要 1000 萬才夠吧。按照這個答案,不考慮利息、通貨膨脹等變量,你每年存 50 萬,都要存 20 年才行。看一下人均工資數據會發現,在深圳每年能掙 50 萬的也屬于少數。
圖 / 微博
仔細看了一下社交媒體上的留言,像這樣的留言算是少數派。這個答案,是 5 年前 " 緻富神話 " 的餘音。回想一下 2017 年前後,在咖啡館坐一會兒,都能聽到各種投資的消息。那個時候 " 多少錢才算财富自由 "" 怎樣才算中産 " 這樣的話題,很能牽動人心。
現在,在網上這樣的讨論已經不多。咖啡館在過去幾年進步很大,連瑞幸都變得踏實了,咖啡也比以前好喝了——咖啡館真正成爲咖啡館,而不再是上演财富泡沫劇的舞台,人們似乎變得更加踏實了,很少有人談論 " 商業模式 " 了。
因此,對 " 存多少錢才能退休 " 這樣的問題,現在更典型的回答是這樣的:一眼就看出小編是羨慕嫉妒恨;如果有房有車無貸款,我有 100 萬就退休了 ……
一種 " 中斷 " 的發生
很明顯,同樣問題不同的流行答案,反映出社會輿論的變化。
其實,在讨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忽視了這個新聞的一個細節。據媒體報道,這對夫妻在不久前雙雙失業了——很有可能,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沒有再找到合适的工作,這樣幹脆就不再去受找工作的折磨了。
這個熱搜話題的核心,或許是 "40 歲以上再就業有多難 "。前兩天有一個類似的熱搜,"58 歲清華畢業找不到 5000 元的工作 ",很多網友對這個中年男人不是同情,而是抨擊," 你在國企混到快退休了,又跑出來和年輕人競争 ",這才是真正殘忍的地方。
圖 / 微博
我理解上海這對 80 後夫妻,并不是主動地 " 退休 " 享受人生,而是一種不得已的職業的中斷。一方面,确實有一定積蓄,短期内不用爲生計發愁,有房無貸款,對一個城市人來說就是不錯的基礎,想 " 活下去 " 并不困難,另一方面,一旦從職業生涯中退出來,就很難再擠進去了。
年輕人把考公和考研成功,形容爲 " 上岸 ",這說明就業領域的競争是多麽殘酷。但是,年輕人上岸畢竟比較容易,而四五十歲的人,一旦 " 跌下深淵 " 再上岸,就是難上加難。
幸運的是,這對 80 後夫妻也是過去社會經濟發展的受益者。有車有房有 300 萬,這給他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圖 / 微博
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那位太太描述了自己的生活:
不用社交,也不用花太多錢在化妝品上;自己做飯不但更省錢也更健康;以後會更加關注自己身體的健康。
他們還曬出了自己的花費清單。有一天是 500 多,而有一天隻有幾十塊。
或許應該有一種新的工作觀
這種記賬式生活,讓我略有點不安。想象一下,你每天都要想着節約,每天看一下存款還剩多少,這樣的生活真的值得過嗎?
本質上,這是一種 " 減法 " 式生活。你的總存款是一定的,每天會少一點;表面上看,這和生命的進程一緻,因爲我們的生命每天都會少一天。
但是,生命最奇妙也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确定和多種可能性,我們可能 60 歲死(錢還沒花完),也可能在 80 歲之後還能像歌德一樣寫出不錯的詩歌。
這樣說,沒有任何要指責那對夫妻的意思,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是,這種選擇能成爲公共讨論的議題,卻也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的困惑。
現在,真正的焦慮,已經不是 " 要存多少錢 ",而是如何看待 " 退休 " ——這是最近幾年中國社會層面的最深刻的變革之一。
圖 / 圖蟲創意
改革開放四十年,伴随着社會經濟發展,個人也普遍擁有一顆 " 增長的心 ",無窮的錢都等着我們去掙,永無止境。但是,最近幾年,很多人的心态都變了。大家知道,不管社會如何,自己不再增長了。
所以,人們真正擔心的是,我會什麽時候退出(而不僅僅是退休)?以什麽樣的姿态退出?我的 " 晚年生活 " 會怎樣?如何擁有保障,而不再是如何開拓,越來越成爲社會交往的核心議題。
我自己的答案是這樣的:與其操心自己什麽時候退休,不如換一種态度來看待 " 工作 "。
如果有房有車無貸款,還有 300 萬,這個時候最大的财富其實是一種真正的自由,不應該再像過去一樣去 " 找工作 " 和 " 就業 ",而是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重新 " 發現工作 ",尋找創造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有意外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