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具俊晔在韓國上了一個綜藝,雖然早有 " 他們這一家做什麽都不稀奇 " 的心理準備但還是被惡心到了。
主要的内容就是具俊晔大秀他和大 S 的 " 真愛 ",秀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
親口證實小 S 說的 " 大 S 想去廁所,我就會抱着她去 "、"(大 S 餓了)就會煮泡面給她吃 "、曬出和大 S20 年後初次見面的視頻,在節目上潸然淚下、說大 S 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甚至在拍《流星花園》的時候,還穿着兩人的情侶夾克。
多少有點秀無下限了。很難想象有明星把 " 上廁所 "" 煮泡面 " 這種事當恩愛來秀——你哪怕說 " 做拌飯 " 都比煮泡面要強一點吧?
那個全方位多角度拍攝的 " 初次見面 " 視頻,更明顯是早就安排好的,沒聞到真愛的味道,倒是聞到了恰飯的味道。
具俊晔還順便給自己和大 S 貼了金,說大 S 是非常有名的演員,全智賢的程度。而且因爲她太出名,沒法自由地去外面轉,所以結婚一周年的時候,就在家喝着香槟樸素度過。順便還展示了大 S 用牛仔布給自己做的愛心項鏈。
以及自己 20 年前在台灣,劉德華看到自己都得主動打招呼。
網友:衆所周知,劉德華見到狗都會打招呼的好嗎。
反正吧,整個視頻都透露着一股 " 厚顔無恥 " 的味道。最佩服的還是面對這麽多堵也堵不上的窟窿,他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總算搞清楚,他心安理得睡汪小菲床墊的心理素質從何而來了。
都說身邊站着的伴侶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品味,現在大 S 就算一句話不說,也被拉低到具俊晔的水準。
作爲一個看《流星花園》長大的人,看大 S 從 " 國民女神 ",到淪落爲路人笑柄,其實是有點感慨的。
都說她走到這一步是狠,是貪,但其實我覺得她更多的是虛弱。
大 S 這些年對外營銷的人設,一直是 " 狠 "" 體面 "" 大姐大 ",很多名言磨到人耳朵都起繭子。爲了美白不惜吃抗凝血劑啦,分手痛到打滾也不回頭啦,好多年都被當成金科玉律,傳來傳去的。
有一種甚至有點悲壯的果斷感。一直到和汪小菲離婚的時候,她依然延續了 " 什麽事一旦認定了就不回頭 " 的 " 很絕 " 的人設。
但她和小S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幾十年,明眼人會發現這個人設是有漏洞的:她的 " 勇 "" 狠 ",更多的時候是相對而言的——相對家人,尤其是小S而言。
大S對于小S一直都是保護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她講小時候爸爸喝醉後打母親,小S吓得躲在門後邊,她站出來大喊 " 住手 ";在學校小S被人堵在廁所欺負,大S踢開廁所門,讓她們有事跟自己聊。
在工作方面,大S也明顯更有遠見和規劃,還在上學的時候就拉着當時還 " 瘋瘋傻傻 " 的小S跟自己一起去做藝人。
倆人一邊上學一邊趕通告。大S負責安排行程、表演的内容、服裝造型、甚至化妝都安排好,小S隻管跟她走就可以了。
小S遇到許雅鈞,未婚先孕,也是大S策劃,幫她和許雅鈞說服媽媽;小 S 的胎兒被醫生查出有一些問題,大 S 居然跑去許願:如果徐家一定要有一個寶寶是不健康的話,我願意生這個小孩。(ps:" 她的神 " 應該指的是後來被扒出的 " 雷爾教 " 了)
甚至小S生第一個孩子,不會照顧小孩,都是大S幫她照顧。以至于侄女剛會講話的時候,叫大S" 媽媽 "。
當時看當然覺得感動,但也隐隐約約覺得有點不太對:她對小 S 的大包大攬,超出了姐姐的範疇,更像是媽媽。
可以窺見大 S 的生長環境。凋敝的家裏,她更像是 " 大家長 ",任何事都是她來出面解決。家裏比較能扛事的人可能懂這樣的角色,其實挺辛苦的。家人有了問題可以來找你,你出了問題,不知道去找誰,因爲你知道别人幫不上什麽忙,而且如果讓他們知道你垮了,他們更慌。
到了學校裏,她又是 " 大姐大 " 的角色。在華岡,身邊很快以她爲核心,聚集起 " 七仙女 "。不過在家裏她是 " 不得不 " 當家,在學校她是在有意識地當女王。
這時候她的 " 狠 " 更像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讓大家對她充滿敬畏。譬如吳佩慈說了她一句 " 黑肉底 ",她就大受刺激,甯可吃抗凝血劑也要把皮膚變白。與其說她自律,不如說她太在意比這個團體裏所有人都要更強,更美,更優秀。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應該很少有表達脆弱的機會。當她察覺到自己害怕或軟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用決絕的方法,切斷這種情緒。譬如她說分手之後,甯可痛到打滾也不說軟話。這更多的是爲了維護自己的驕傲,而不是真的放下,或者向前走了。
侯佩岑說過她 " 心疼大 S",姐妹情有幾分真先不細究," 裝堅強 ",我相信是大 S 經常做的事。
掩飾自己的短闆和缺點,逃避瑕疵和遺憾,強撐起一份完滿和體面。她一直活在僞裝裏。
但人其實是可以軟弱的。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非常難過的時候,大哭一場之後,反而會讓人覺得更舒服,更有力量了。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釋放,就會被壓抑在潛意識裏。
僞裝的堅強并不會真的讓人堅強,它隻會讓人内耗和虛弱。
具體到大 S 身上,你就會發現她在幾乎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全是 " 退 " 的姿态,内心力量明顯不夠。
第一個關鍵節點,就是和汪小菲結婚。
這段感情很傳奇。最傳奇的是,截至結婚時,她和汪小菲也隻認識了 20 天,見了 4 面。
就算真的是愛情,但像這樣隻見四次就定終身的,未免給人一種火急火燎,迫不及待的感覺。底層的心理,可能是怕。
結婚之前,她的事業明顯已經到了瓶頸期。2010 年前後拍的幾部電影,除了《劍雨》過了 7 分,剩下的全部都在 4-6 分掙紮。可能很多人忘記了,2010 年,金掃帚獎的 " 最令人失望女演員 " 就頒給了徐熙媛,她當年還有個綽号叫 " 爛片女王 "。
那時候她已經 36 歲。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流星花園》和《泡沫之夏》,似乎沖不出這個局限。
不過那段時間她接了一個有突破性質的角色,是《劍雨》裏的瘋批美人葉綻青。這個角色另類且帶感:大婚當夜,僅僅因爲丈夫 " 不行 " 就殺了丈夫一家三口。她連煙熏妝都不用,隻用眼神就演活了葉綻青的冷血變态。
當時很多影評人都被大 S 的表演驚豔到,稱她是 " 颠覆性表演 ",她本可以乘勢更進一步,但她選擇跟一個隻見了四次面的人結婚。
或者是真的也有愛,但更多的,恐怕還是把汪小菲這張看起來還不錯的長期飯票,當成解決自己一切問題的解藥。
拼事業是一條艱難又充滿不确定的路。拍《劍雨》的時候她就在鏡頭前全裸還吃盡苦頭。關鍵是吃了苦,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嫁入豪門 " 看起來就要輕松多了。
婚後她除了代班了幾次康熙,就再也沒接過什麽工作,很安心在家做闊太了。但其實婚後沒多久,張蘭就失去了俏江南 ,汪小菲也在一直折騰,一直被嘲的路上。大 S 那個時候本來可以複出,但一直沒有。
2017 年她上了《我們是真正的朋友》,說不演戲的原因是因爲不想演 " 媽媽 "。這時候看起來挺不着調的小 S 反而勸大 S 不要有這樣的想法,說很多女演員都是演了媽媽才獲獎的,甚至身材也不會影響藝術效果。
其實這些話真的需要小 S 告訴她嗎?她之所以不願意接戲,無非還是一個字,怕。
怕自己演不好,怕自己已經沒有市場,怕自己美貌不再被嘲。估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怕别人嘲笑她 " 豪門夢碎 ",所以一直死撐。難以想象她這些年,在婚姻裏經曆了怎樣的内耗。
十年之久,大 S 還一直在原地踏步。
看《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的時候,對她最大的感覺是 …… 過了這麽多年,大 S 好像還活在 " 七仙女 " 時期。
依然想在小團體裏做女王,依然要吹自己的 " 美貌 ",依然認爲 " 自己最厲害 ",大家都明顯在讓着她的感覺。
别人都已經在往前走了,隻有她,事業無甚積累,婚姻也一言難盡。當然這都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她依然要活在 " 老娘最美 " 的夢裏。當小 S 真誠地對阿雅說 " 現在很羨慕你 " 的時候,大 S 卻是一肚子醋意,要 " 好好教訓下阿雅 "。
到和汪小菲離婚的時候,讓人清清楚楚看到了這些年她欠下的功課。
兩人的離婚協議明顯極不平等。不知道汪小菲是以何種心态簽下的這個協議,大 S 當時的心理,裏面有貪,但肯定也有怕。
當然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沒什麽。她最大的 bug,還是找了個不知所謂的光頭火速結婚。
冷靜下來想一想,無論從哪方面來講,光頭都不是一個理想的結婚對象。就算是可以配合炒熱度,談談戀愛就可以了,怎麽至于把自己如此迅速地交代出去,甚至不惜讓這個有暴露癖的繼父搬到家裏,和孩子們同住?
對于離婚這件事,她恐怕根本不像自己表現出來的那麽決絕和灑脫。甚至可以想象,她極度空虛的時候,和具俊晔聯系上了。外面全是她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家人朋友面前又隻能死撐,唯有具俊晔,能給她一個溫柔鄉。她太需要一個支撐點了。哪怕她知道這個支撐點本身可能也并不牢靠。
她抓住他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和當年和汪小菲閃婚的心理一樣。本質上都是在逃避。一頭鑽進去,哪管外面洪水滔天。
都說小 S 是紙老虎,其實大 S 也是。
當走出家庭和少女時期的小團體時,面對更廣闊的世界,面對那些需要韌勁和勇氣才能啃下來的硬骨頭,她内心是怕的。但她連直面自己的 " 怕 " 都不敢,隻能放句狠話,落荒而逃;要麽就是馬上鑽進婚姻的殼裏,裝作一切都好。
她擅用一層又一層的假象死撐。她外在的表象越強大,内在的自我越坍塌和虛弱。
所以某種意義上,完美主義者才是最高危的一群人。因爲這個世界就是由缺憾構成的,包括我們自己。能接受 " 不完美 " 的人,内心才是堅實的,不會輕易坍塌。
像一個人躺在溝裏的時候,隻有她承認并接受自己已經躺在溝裏了,才能慢慢想辦法爬出來。但她如果拒絕承認,一旦發現自己在溝裏就要閉眼睛,那她就永遠爬不出來。
說回大 S,我并不覺得她現在就真的 " 沒救了 "。問題的關鍵是,她敢不敢撕下那些僞裝和面具,面對自己和世界的這些遺憾。不去強撐着 " 強大 "" 完美 " 的表象,去尋找内心深處那個真正能發力的點。
如果一直活在海市蜃樓裏,當下一次圖窮匕見的時候,恐怕就再也沒有反擊之力了。